鐘鑫
[摘要]? 銀齡人才對黨和國家有濃厚的感情,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召喚下,鄉村振興呼喚一支懷鄉情、有知識的銀齡人才隊伍,而銀齡人才需要一個宜生活、有價值的再就業環境,二者在共同發展道路上相得益彰。基于此,嘗試提出在友善和諧的氛圍中認可和推崇銀齡人才價值、用合理的資源和健全的機制實現高效助力、用優質完善的社會服務掃除銀齡人才后顧之憂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銀齡人才;鄉村振興;價值實現;同頻共振
[基金項目]? 貴州省創新工程(CXQN2313)“貴州省人才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作者單位]?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地方實踐高端智庫
在“銀齡行動”實施20周年之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出臺多項措施鼓勵引導退休干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等回鄉定居,建設家鄉。在積極老齡化背景下,擁有較高知識層次、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的銀齡人才成為在決策咨詢、思想引導和傳幫帶工作中發光發熱的突出代表。充分認識銀齡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所在,促進銀齡人才與和美鄉村同向相濟,對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銀齡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呼喚一支懷鄉情、有知識的銀齡人才隊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作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和第一資源,通過人才引領推動產業、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最優路徑、最佳選擇。在人才、創新、發展這個閉環中,除了大量青壯年人才外,有能力、有意愿的銀齡人才隊伍成為鄉村亟需的重要力量。
首先,銀齡人才更有厚重情懷。鄉村需要對鄉土懷有感情,愿意為鄉村發展提供切實幫助的人才支持,而廣大銀齡人才多數出生于鄉村或者因上山下鄉等緣由與鄉村結下情誼,使得他們相較于年輕一代,在情感上更親近鄉村。其次,銀齡人才更有智慧紅利。鄉村振興破題之要在于產業發展和動能激發,銀齡人才有著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工作經驗、充裕的社會資源以及充沛的精力,他們不僅在發揮余熱的過程中游刃有余,更成為幫助鄉村破題的主要力量之一。再次,銀齡人才更有高尚品格。他們多為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大學生的“60后”,出生于物資匱乏卻又簡單純真的年代,成長于改革開放時期,反哺于新時代,身上具備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塑造了特別能負責、自覺、團結的特質,使得他們在青年人才思想引導和助力鄉村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銀齡人才需要一個宜生活、有價值的再就業環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如何從健康、參與、保障方向出發,實現銀齡人才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前提下,老有所教、老有所學,展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賦能鄉村振興,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方案,找到了思路。銀齡人才,尤其是年齡不超過70周歲,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或高級技師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的低齡銀齡人才成為鄉村振興“新勢力”。
從內在因素看,銀齡人才多是在各自行業中辛苦耕耘多年的行業骨干,與薪酬相比,他們更在意生活質量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面對就業條件,他們更為在意工作環境,如適宜的風景、氣候和工作節奏,鄉村正好契合這些需求。從外在因素看,廣大鄉村有舒適的環境,更有廣闊的“藍海”,教育、醫療、文化、科技等眾多領域都有著不錯的機會,在最擅長的領域發揮他們的優勢,有助于銀齡人才在適宜的節奏中實現個人價值。
有能力、有意愿的銀齡力量與望發展、渴致富的和美鄉村相得益彰。“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無論步入老齡化社會所帶來勞動力資源短缺、社會養老負擔加重,還是新一輪“退休潮”,都對現有人才結構帶來了嚴重斷層沖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廣大鄉村正憑借大數據手段的可持續性、動態性、智慧性幫助轉向合理、有效、科學的良性發展狀態,容才的雅量、愛才的誠意和用才的膽識與日遞增;又通過政府、社會力量不斷夯實鄉村與外界聯系的載體、橋梁、紐帶,靈活的賦能方式、豐富的賦能手段正變得成熟。二者共同促使鄉村向更多銀齡人才張開懷抱。
因此,緩解人才斷層沖擊并將人口老齡化挑戰轉變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積極因素,以銀發優勢應對銀發難題,可謂是其時已至,其勢已成。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廣大鄉村的資源稟賦挖掘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需要深諳農村發展、經驗富集的專家學者把脈定向,需要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專家進行精準指導,需要醫療、教育、科技等領域的能人下沉幫扶,還需要具有鄉土情懷的志士鄉賢為社會治理助力。推動銀齡人才隊伍與鄉村深度融合,使銀齡人才“既退也休”的需求在鄉村更加適宜的氛圍中得到滿足,將具備的技術特長、智力優勢賦能到鄉村中,二者相得益彰。
銀齡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難題
在銀齡人才與鄉村振興耦合過程中,前者賦能成效是決定性變量,賦能中主要存在以下難題:
首先,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受制于傳統觀念和客觀因素,社會還未形成良好的退休群體再就業氛圍和良好用才習慣,社會甚至群體內部認為退休后就應該“馬放南山”,不再對組織造成過多打擾,甚至對退休群體作用發揮不認可、不支持。
其次,自2003年來,很多省份制定實施多類“銀齡計劃”“銀齡方案”,統籌推動“銀齡行動”,在“東西部協作”“銀齡援農”“銀齡講學”等方面結出累累碩果,但研究發現,服務領域更多集中于科技、教育、衛生三類,服務方式呈現零散化、碎片化、快餐化,沒有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引才、用才格局,核心因素在于資源管理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綜合性、系統性、針對性兼具的平臺沒有建立健全。
再次,服務是人才管理的核心。《2022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調研報告》顯示,68%老年人退休后再就業意愿強,但目前我國銀齡人才赴鄉村支農扶農往往以公益性為出發點,薪酬待遇缺乏規范,養老、醫療和工傷等社會保險處于空白。實質上,銀齡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突出特點是公益性和社會化兼具,在給予銀齡人才支持和獎勵基礎上,更需要優質完善的“適老化”社會服務掃除銀齡人才后顧之憂。
促進銀齡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策略
在友善和諧的氛圍中認可和推崇銀齡人才價值。銀齡人才助力鄉村振興,首要在于解決社會觀念問題,應營造一個更具包容的老年友好型社會,不僅在個人、家庭和社會中強調老年人的價值,也在更大范圍發揮老年人價值、實現其生產性。
一方面,在典型宣傳和輿論引導上發力,推崇銀齡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開拓者和創新者地位,讓社會充分理解銀齡人才的貢獻、價值和發揮的作用,形成在觀念上認同、行動上支持的良好氛圍,切實將銀齡人才視為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另一方面,持續加強銀齡人才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增強凝聚力,引導銀齡人才觀念從“或有可為”向“應有可為”轉變。
用合理的資源和健全的機制實現高效助力。應加大社會資源和公共資源整合力度,打通老齡事業和老齡管理交互渠道,建立統籌人財物資源協同機制;基于數字底盤,構建涵蓋多類消息渠道、完善的就業信息和政策數據庫、多樣精準的供需對接手段等在內的大數據綜合運用平臺;建立完備的銀齡人才聘用制度,覆蓋“揭榜掛帥”“異地用智”“彈性工作”等工作方式,滿足不同需求;加強銀齡人才工作隊伍的組織領導,提升隊伍管理與關懷協同的組織能力,物質與精神協同的激勵能力,行政與社會協同的支持能力。
用優質完善的社會服務掃除銀齡人才后顧之憂。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促進銀齡人才合理、合規、合法的前提下按勞獲取薪酬待遇,養老、醫療和工傷等社會保障不漏項缺項;落實定期走訪和聯絡員制度,及時受理并快速、準確對接人才與鄉村訴求,讓銀齡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和愛戴;借助電視、微博、微信等傳媒渠道,加強典型表彰和宣傳,讓銀齡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成為知識分子老有所為的一面旗幟。
促進銀齡人才賦能鄉村振興,是戰略行動,也是長期系統工程;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也具有嶄新的時代意義。應充分尊重和發揮銀齡人才主體性地位,政府、鄉村和企業等主體在認可、尊重銀齡人才價值前提下,凝聚合力,必定真正實現銀齡人才與和美鄉村同向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