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名
[摘要]? 信用鄉鎮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推進高質量信用鄉鎮建設要加強政府主導作用,運用整村評級授信工作,做實信用鄉鎮建設數據基礎,建立嚴格的能進能退考評機制,加大信用鄉鎮建設宣傳,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實現信用鄉鎮建設集約高效。
[關鍵詞]? 信用鄉鎮;信用體系;鄉村振興;整村授信
[作者單位]? 羅平農村商業銀行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高質量的信用鄉鎮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
《國務院關于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中明確了“實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程,為農民、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建立信用檔案,開展信用鄉鎮創建活動”。信用鄉鎮建設是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做實農村信用基礎的重要抓手。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指出:“以堅實的信用基礎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創新信用融資服務和產品,發展普惠金融。”
鄉村振興的“五個振興”中最重要的是產業振興,產業的振興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三農”產業普遍難以提供抵質押物或保證擔保,故以信用為主的普惠金融對“三農”產業發展就顯得極為重要。要實現普惠金融,關鍵的基礎性工作是通過抓實抓好信用鄉鎮建設,不斷培育和優化“三農”市場主體信用觀念和信用狀況,獲取高質量的信用數據及信用評級,以實現“三農”獲貸的高效性、普惠性。
所謂“信用活則金融活,金融活則產業活”。沒有信用鄉鎮建設這個基礎,就很難充分實現“三農”金融的普惠性,也就很難對“三農”產業給予高效、優質、覆蓋面廣的金融支持。故實現信用鄉鎮的高質量建設,將有利于產業主體獲得更加充分的普惠金融支持,使鄉村實現高質量振興。
當前信用鄉鎮建設的阻點
各方對信用鄉鎮建設的認識及參與度不足。信用鄉鎮創建工作目前采用的是“政府主導、人民銀行牽頭、部門協同、金融機構為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五位一體工作機制,主要是由人民銀行牽頭開展信用鄉鎮創建、復驗工作,農村金融機構依托自身評級授信制度,在村委會提供的農戶數據以及村組工作人員對農戶的道德評價等基礎上,開展農戶信用評級工作。所以,在開展過程中,各村委會的支持就很重要,如果各村委會對信用鄉鎮建設的認識不到位、不統一,參與意愿不強,農戶信用評級工作就不能很好地開展。除村委會掌握的農戶信息外,信用評級還需要農戶建房數據、外出務工數據,需要村建所、勞保所等部門的支持和參與。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多方參與不夠、形成合力不足的問題。
信用鄉鎮復驗工作量大且過于集中。信用鄉鎮創建后,一般以3年為周期進行復驗。目前的做法是到第3年等上級關于當年信用鄉鎮復驗的文件正式下發時,才開始進行農戶信用評級,大量工作集中于一年進行,造成信用評級質量不高、數據可靠性不高的問題。被動工作、應付式工作的思想造成農戶評級工作滯后及積壓。
金融機構開展自身工作缺少與信用鄉鎮建設的結合。當前全國開展整村評級授信工作,不少涉農金融機構以該工作為主要抓手,來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提升農戶金融服務,拉動“三農”信貸增長。然而該項工作普遍缺少與信用鄉鎮建設的緊密結合,有的地區開展整村評級授信,可能只字不提信用鄉鎮建設,將其拋離開。其原因是相關機構未充分認識二者的相關性,或未充分重視信用鄉鎮建設,忽略了該項工作具有協同多方、共促“三農”金融服務的重要意義。
信用鄉鎮建設的宣傳力度不足。要營造人人守信用、信用鄉鎮建設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相關宣傳必不可少。目前信用鄉鎮建設的宣傳并不多,同時存在宣傳流于形式的問題,官方媒體的宣傳、金融機構、鄉鎮政府及村委會面向村民的解說較少。
缺乏科技手段賦能。制約“三農”信貸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信息不對稱,要消除信息不對稱,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發揮科技手段,整合大數據對農戶生成“數據畫像”。目前除少數地區嘗試農戶線上信用評級外,普遍采用的工作方式依然是由涉農金融機構向鄉鎮政府、村委會等部門獲取農戶基本信息,逐村逐戶人工采集房屋、農田、種養等數據,給出信用初評。流程費時費力,工作成本高,而數據質量不一定高。其次,參與信用鄉鎮建設的主要金融機構科技運用能力不足,對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不能及時地給出高質量的金融供給。
建議措施
加強政府主導作用。政府在信用鄉鎮建設中的領導作用至關重要。為了強化鄉鎮及村委會對信用鄉鎮建設的重視程度,需縣級政府充分重視,加強會議安排,強化領導分管責任,方能起到良好效果。政府應將其列為“為民辦實事”工作之一,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范圍,統一各級思想,強化下級機構重視程度,促進人民銀行、涉農金融機構、各村委會及其他涉農部門之間的緊密協同工作,疏通渠道,打通信息壁壘。
運用整村評級授信工作,做實信用鄉鎮建設數據基礎。整村評級授信工作,是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戶進行經濟檔案建檔、信用等級評定及信用額度核定的一項工作,一般是3年的有效期,3年復評一次,而信用鄉鎮建設的復驗周期也是3年一復驗,二者工作周期匹配。整村評級授信工作所生成的農戶經濟檔案、信用評級數據剛好是信用鄉鎮建設主要的數據依據,二者工作內容匹配。所以,未開展過整村評級授信的地區可積極進行,并將其作為落實信用鄉鎮持續建設的重要手段。已開展整村評級授信的地區,可進一步細化工作安排及開展計劃,在3年周期內扎實有序做好農戶信用復評工作,同時強化考核激勵,避免被動式工作及工作積壓。
開展整村評級授信工作應高舉信用鄉鎮建設的“旗幟”。目前存在的誤區是普遍認為信用鄉鎮建設和整村評級授信是兩個概念、兩碼事,但其實整村評級是信用鄉鎮建設中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整村評級工作生成的農戶信用評級數據,也就沒有信用鄉鎮建設的數據基礎,那信用鄉鎮就成了“空中樓閣”。所以,整村評級可謂是信用鄉鎮建設中的主體工程和關鍵環節,而該工作的授信環節則是信用鄉鎮建設的成果轉化環節——將信用變為真金白銀。信用鄉鎮建設是“綱”,而評級工作是其中的“目”。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直接舉信用鄉鎮持續建設工作的“旗幟”,開展過程中同步完成整村評級授信即可。例如羅平農村商業銀行在推進整村授信過程中,緊密結合信用鄉鎮建設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及人民銀行的支持與認可。開展整村授信半年多的時間里,同步完成44445戶農戶的信用檔案建立、更新及評級授信,實現授信金額31.72億元,在鞏固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切實將真金白銀送到農戶手中。
建立嚴格的能進能退考評機制。信用鄉鎮建設中,要發揮好“失信懲戒、守信激勵”的機制,就要對已授予信用村、信用鄉鎮稱號但指標不合格的嚴格進行摘牌,待指標合格后再次申報。只有讓信用村、信用鄉鎮能進能退,才能引起大家對信用建設的重視,喚起大家對信用榮譽稱號的珍視與維護。
結合鄉村振興,加大信用鄉鎮建設宣傳。地方政府及涉農金融機構可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對信用鄉鎮建設進行宣傳,豐富宣傳形式,通過橫幅、墻體標語、地方融媒體平臺、鄉村廣播等形式向廣大農戶進行宣傳;深化宣傳內容,對信用村、信用鄉鎮可享受的政策、失信聯合懲戒案例、守信激勵案例、守信致富案例、信用村鄉村振興發展案例等進行宣傳。
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實現集約高效。一是整合多部門數據,盡快打造省級線上農戶大數據信用評級平臺,實現評級的集約化、高效化。例如將失信、犯罪記錄、戶籍人口、村建所房屋信息、社保、務工、農補、耕地、水電、電信等數據整合到專用的信用評級大數據平臺,涉農金融機構通過該平臺在線獲取農戶信用評級初評結果。這樣一來,便免去了逐戶入戶采集信息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交通成本,消除了不同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較大程度減少信息不對稱。二是參與信用鄉鎮建設的省級涉農金融機構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推動、主動參與信用評級大數據平臺的搭建。三是涉農金融機構應以推進高質量信用體系建設為導向,充分使用大數據信用評級平臺結果,不斷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技術創新和優化服務手段,打造流程簡明、農戶體驗良好的“線上評級授信、線上申貸審批、線上面談面簽、線上放款”的純線上、純信用、高效率農貸產品,便利農戶的同時提高一線工作人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