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毅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世界上首座斜靠式拱橋為1987 年建造于巴塞羅那的Bacde Road Bridge,我國已建成的斜靠式拱橋有昆山玉峰大橋、義烏丹溪大橋和上海康寧路蕰藻浜大橋等。該類型拱橋是傳統拱橋的創新,避免了主拱間風撐造成的行車壓抑感,同時增設斜靠拱,與主拱形成的三角形體系有效保證了拱肋的空間穩定性。
斜靠式拱橋一般用于橋面寬度較大、對景觀有一定要求的橋梁。國內該類橋梁的最大橋面寬度、主跨分別達到了60 m 和160 m。根據橋位地質條件,斜靠式拱橋可采用有推力拱、系桿拱或組合體系(圖1 所示),其中(a)、(b)體系適用于地質條件較好地區,(c)、(d)體系適用于軟土地區。

圖1 斜靠式拱橋結構體系(橫斷面)圖
斜靠式鋼箱拱橋結構體系較為新穎,國內相關研究并不多。肖汝誠[1]等以昆山玉峰大橋為例,對斜靠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的力學性能、構造特征等問題進行分析;王玉銀[2]等以廣東金山大橋為背景,探討其力學性能、破壞機理和穩定承載力;陳淮等以益陽康富南路橋[3]、潮州韓江北橋[4]為研究對象,進行振動特性及參數分析。上述研究主要針對鋼管混凝土斜靠拱橋,而針對斜靠式鋼箱拱的穩定性研究很少。本文以已建成的上海康寧路蕰藻浜大橋為背景,研究斜靠式鋼箱拱橋的穩定承載力,同時進行成橋靜動載試驗,驗證大橋受力性能。
蕰藻浜大橋采用圖1(c)所示受力體系,設計荷載等級為城-A 級。大橋主孔跨徑145 m,矢高24 m(矢跨比≈1/6.0),橋梁滿足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過河需求,橋面總寬度達到52.3 m。大橋采用斜靠式拱橋結構,斜拱設計傾角為θ=19°,斜拱與主拱之間設置風撐,兩片主拱間不設風撐。
考慮河道通航要求,大橋采用“先拱后梁”的安裝方法,施工期間設置少量支架。大橋主體結構采用便于預制安裝的鋼箱拱、鋼系梁和鋼-混凝土疊合橋面系。
拱肋及拱間橫撐:主、斜拱肋均采用全焊接鋼箱斷面,拱肋寬度與鋼系梁對應;主拱與斜拱間設置4對橫撐,橫撐與拱肋采用焊接連接。
鋼系梁及橋面系:鋼系梁為單箱室鋼箱梁,對應主拱和斜拱處設置;橋面系為鋼-混凝土疊合梁格體系,橫梁采用開口H 形焊接鋼梁,其上鋪設預制鋼筋混凝土橋面板。
吊桿及水平系桿:吊桿選用平行鋼絲拉索,主、斜吊桿布置在對應拱肋所在面內;水平系桿選用平行鋼絲冷鑄錨拉索,錨固在鋼系梁端部。
大橋總體布置如圖2、圖3 所示。

圖2 斜靠式鋼箱拱橋橫斷面圖(單位:mm)

圖3 斜靠式鋼箱拱橋立面圖(單位:mm)
建立有限元空間仿真模型:拱圈、系梁、橫梁、橫撐均采用空間梁單元,混凝土橋面板采用板單元,吊桿采用拉桿單元,同時輸入橋梁下部結構模擬約束剛度。分析模型如圖4 所示。

圖4 有限元分析模型
主要計算分析見表1 所列六種荷載工況[5]對應的大橋穩定系數,其中重力荷載采用重力加速度場的方法施加,其它荷載換算成等效荷載施加在相應節點處。

表1 荷載組合工況
通過彈性屈曲穩定分析,得到大橋的屈曲特征值和失穩模態。從圖5、圖6 可見,大橋的屈曲模態前15 階均為拱肋面外失穩,面內失穩出現在第16 階之后,說明大橋的面外剛度相對面內剛度較小。圖5 中的失穩模態為n 倍半波面外失穩,拱頂、1/4L 處為拱肋的最大平面外變形位置,該處位移應作為成橋監測的重點。

圖5 面外彈性屈曲模態(前15 階,特征值系數λ=4.9~16.0)

圖6 面內彈性屈曲模態(第16 階之后,特征值系數λ>16.7)
考慮幾何非線性,對大橋進行非線性穩定分析,其一階穩定系數及其與彈性屈曲一階特征值系數的對比如表2 所列。從表2 可見:(1)大橋的彈性屈曲穩定是以豎向荷載為控制荷載,汽車荷載全橋布置時(工況1、工況3)豎向力最大,其穩定性最低;(2)在考慮幾何非線性因素時,由于結構橫向剛度較低,對橫向風載、活載偏載最為敏感,因此汽車偏載布置、考慮風載時(工況4)穩定性最差;(3)與彈性屈曲穩定相比,在考慮幾何非線性后,大橋穩定系數大約降低20%,降低幅度不是很大。

表2 穩定系數表
通過成橋狀態試驗,主要了解橋梁在設計使用荷載下的結構性能,獲取結構靜動力特性等特征參數。大橋靜、動載試驗測點布置如表3 所列。

表3 成橋試驗測點布置一覽表
靜載試驗結果分析主要包括變位(應力)校驗系數、相對殘余變位。
大橋靜載試驗變位校驗系數如表4 所列。結果表明:各測點撓度實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檢驗系數在0.57~0.68 之間,滿足設計剛度要求。

表4 靜載試驗變位校驗系數表
大橋靜載試驗相對殘余變位如表5 所列。結果表明:各測點相對殘余變位在4.8%~7.8%之間,大橋具備較好的彈性恢復能力。

表5 靜載試驗相對殘余變位一覽表
該橋動載試驗應變動態增量μ 如表6 所列。結果表明:試驗車輛以不同速度駛過平整橋面時引起的動態增量為0.04~0.14,駛過模擬不平整橋面時引起的動態增量為0.12~0.29;由于橋梁整體剛度較大,設計中動載沖擊效應較為明顯。

表6 動載試驗應變動態增量一覽表
通過設置斜靠拱,并通過橫撐與主拱形成空間受力體系,可為拱橋提供足夠的橫向剛度,滿足設計要求。成橋靜動力試驗表明,靜載變位校驗系數和相對殘余變位均反映大橋受力性能良好,同時動載應變動態增長率可達到0.29,設計中動載沖擊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