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將復雜河網地區航道整治工程運用到防洪項目中。根據工程概況確定施工工藝流程,依據實際施工條件實施航道整治工程,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對防洪的作用、洪水位降低的作用、流場流態穩定的作用,分析結果表明,復雜河網地區航道整治工程對防洪具有積極作用,對減少侵蝕對庫岸的影響、減緩彎道發展趨勢、促進河勢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復雜河網地區;航道整治工程;防洪;平衡防洪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運因其運輸物品體積大、污染小等優點而日益重要。然而,考慮到河網區內水流運動極其復雜,在實施相關工程措施后,流入流域的流量分布和流速分布將會發生變化,這將會影響到流域的洪水控制[1]。因此,引入水道調節后,用水動力學模型探索河網水流,評估整治工程防洪影響,研究調水與防洪的關系,平衡防洪與航道之間的矛盾至關重要。
1工程概況
本文以水陽江、青弋江、漳河流域構成的復雜河網為基礎,利用丹麥DH建立河流的水力學模型,模擬河道整治前后的水流變化。該水系包含兩江一河四湖,因人工調水導致湖面面積縮減。水陽江為主干流,經多支流匯合,流經多地后稱為運糧河,流經華津后稱谷溪河,流經魏家德后稱回清河。山川被淹沒之后,流入長江。青弋江位于水流中心,有7 100 km2的水流面積,麻川和蜀溪是其兩個主要支流。這兩條河匯合后,被稱為“嘗溪”。其到達陳村作為上游地帶,在陳村峽谷之后,被稱為青弋江。同時,穿越涇縣地區和西河市到達灣沚,被稱為最低點。有兩條河流從清水河流經長江到達蕪湖,另一條從長江流經青山河到達當涂。青弋江的主要支流是回水河,流域面積1 072 km2。水陽江、青弋江、漳河流域水系概化如圖1所示。
2航道整治工程對防洪的作用分析
2.1航道整治工程
蕪申運河橫跨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連接長江與太湖水系,位于水陽河下游和青弋流域,是全國水運要道及長江三角洲高等級水道網之一,也是安徽骨干水道。通過蕪申運河安徽段,可實現皖江長江三角洲航道網的高效聯通,促進安徽航道區域發展[2]。
蕪申渠安徽段只能季節性運營。青戈水道進入長江后經多地至黃池河,總長37.9 km,規劃按照二級標準建設,含2條水道。規模為45 m寬、3.2 m深航道,最小彎半徑480 m,凈高7 m。運河整治工作含刷坡、切灘、護岸等。
2.2工程實施對防洪作用計算分析
水利工程規劃涉及防洪調洪,實施在城原與港口保護區修繕水楊市河段及建立引水渠,針對現狀與規劃,制定出兩種計算方案。
2.2.1航道整治工程對洪水位降低的作用
基于水利現狀條件,表1展示了2013—2023年典型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的計算結果。
從表1中可以看出,青弋江尾水調節實施后,各主控站各典型年份的水位沒有變化或下降。2013年工程實施后,水陽河水流量年內下降到平均水平。
表2顯示在規劃條件下,2013、2019、2023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計算結果。
根據表2青弋江航道整治工程實施后,各主控站的航道水位與典型年份保持不變或有所下降。2019年洪水航道整治實施后水陽江中游河道的河道分流也逐年減少。
2.2.2航道整治工程對流場流態穩定的作用
采用的二維水流模型由丹麥水利所開發,其連續方程如下:zt+px+qy=S(1)水流運動方程:pt+xp2h+ypqh+ghzx+
gphp2h2+q2h2c2-Ωq-Epx2+qy2=Sx(2)式中,pq為單寬流量,z為水位,E為渦粘系數,s為含源匯項Xy分量,S為源,Q為科氏力,h為水深。
河流區域面積的計算采用矩形網絡系統。如果方程是離散的,則矩形網絡中的變量由網絡節點定義,單寬流量的速度由每個方向上最近的節點定義采用數值法計算。根據南水北調的位置和特點,建立了清水景山橋、黃池城區擴建與再接納、光明村擴建與再采納3個計算區。
3施工效果分析
荊山橋至清水鎮工程段的數字化地形施工結果顯示,工程前后洪水流速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數據如下所述:
在斷面1,現狀水利工程條件下,工程前的斷面最大流速為0.74 m/s,工程后增至1.42 m/s;至南岸基點的距離從145 m變為155 m;南岸近岸流速從0.13 m/s增加到0.16 m/s,北岸近岸流速則從0.17 m/s增至0.42 m/s。在規劃水利工程條件下,斷面最大流速從0.63 m/s略增至0.74 m/s,南岸和北岸近岸流速也有所增加,但增幅較小。
斷面2的情況類似,現狀水利工程下,斷面最大流速從0.84 m/s增加到1.42 m/s,南岸近岸流速從0.55 m/s大幅增至1.49 m/s,北岸近岸流速略有增加。規劃水利工程下,斷面最大流速變化不大,但南岸近岸流速顯著增加,北岸近岸流速也有所增加。
斷面3在現狀水利工程條件下,斷面最大流速從0.72 m/s增加到1.42 m/s,南岸近岸流速從1.42 m/s增至5.38 m/s,北岸近岸流速也有所增加。規劃水利工程下,斷面最大流速和南北岸近岸流速均有所增加,但增幅相對較小。
斷面4和斷面5的情況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即工程后斷面最大流速和近岸流速普遍有所增加。特別是在斷面5的現狀水利工程條件下,斷面最大流速從0.79 m/s大幅增加至1.74 m/s,南岸近岸流速從1.75 m/s增至3.98 m/s,北岸近岸流速也有顯著增加。
航道整治后,荊山橋至清水鎮大城單元進行擴建,過流斷面增大,曲線半徑提升,有利于減輕庫岸侵蝕,穩定河勢[3]。
4結語
工程項目計劃應采取保護新建堤防措施,數學模型建議加強觀察與保護。根據二維數值模擬計算,堤防在工程擴建后,隨著尾水調節的實施,工程斷面流量總體下降,主要向南岸過渡,已采取保護措施。南岸水流的速度在該項目低迷的部分地區有所增加。建議加強觀察,以平衡防洪與航道框架之間的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孔維博,范春梅,彭爾瑞,等.CVOR在山區河道整治植被恢復綜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23,35(2):3338.
[2]鐘勝藍,滿小軍.城鎮小型河道水系綜合整治質量安全管理實踐[J].云南水力發電,2023,39(4):302306.
[3]曾濤.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寬淺河道整治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水電站機電技術,2023,46(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