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軌道交通作為現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運營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安全穩定。面對復雜多變的消防安全隱患,城市軌道交通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機制應當與時俱進,切實保障乘客安全。圍繞城市軌道交通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分析了這些消防安全隱患產生的原因,深入探討消除城市軌道交通建筑消防安全隱患的對策。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建筑;消防安全隱患;安全運營在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軌道交通建筑在成為人群密集場所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消防安全挑戰。因此,軌道交通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不可忽視。加強軌道交通建筑設計的全面性,強化材料的防火標準,是確保公共安全的關鍵。而保障每一項建筑設計細節都符合嚴格的消防安全規范,既是相關管理部門的責任,又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石。
1城市軌道交通建筑消防安全隱患分析
1.1建設運營存在的隱患
城市軌道交通作為現代都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與運營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隱患。在城市軌道交通建筑設計初期可能出現疏漏,存在易燃建筑材料以及不能有效隔離火源區域的問題,從而導致建筑出現安全隱患。此外,軌道交通的電氣系統復雜,一旦電氣線路老化或故障,極易引發電氣火災。監控與報警系統的不健全亦是一大隱患,缺少完善報警系統,可能導致火災在初期無法被及時發現與響應。在運營階段,車站日益增長的客流量對安全設施的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空間狹小的車廂和站臺,在緊急情況下可能導致疏散困難。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運營模式的變化,原有的防火系統可能不再適應新的技術標準,未及時更新升級的系統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
1.2管理制度存在的隱患
城市軌道交通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體系存在諸多隱患。技術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在加速,而舊的規章制度卻不能及時更新。此外,安全管理制度的執行監督力度不夠,導致實際操作中,制度的執行出現松懈,缺乏足夠的嚴肅性。在日常管理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和評估機制,管理人員可能對安全隱患的認知存在盲區,這使得潛在的風險得不到及時地識別和處理。同時,培訓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一個突出問題,管理人員可能沒有接受針對性的消防安全培訓,導致在面對緊急情況時無法做出快速而正確的反應。這種情況在應急響應機制的執行上尤為明顯:缺乏有效的應急演練和實戰化培訓,使得管理人員在遭遇真實火災或其他緊急情況時反應遲緩[1]。
2城市軌道交通建筑消防安全隱患產生的原因2.1排煙設施不良
城市軌道交通建筑在設計階段,排煙系統的規劃可能未能全面考慮到車站的具體結構和實際需求,導致排煙系統不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排除煙霧。此外,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迅速擴張,原有排煙系統設計標準沒有適時更新,無法適應新建車站的高流量及更復雜的建筑環境,使得系統的靈活性不足。在維護方面,排煙系統常被忽視,必要的維護工作可能因管理疏忽而未能得到充分執行。排煙設備的老化亦是問題之一,老舊的設備容易發生功能故障,這些故障在沒有及時修復的情況下,其功能會在火災發生時大打折扣。系統的監控技術也未能跟上現代化的步伐,缺乏智能化的故障診斷和預警機制,因而在排煙設施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得到響應與處理。排煙設施在城市軌道交通建筑中的不良表現,成為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一個顯著短板,增加了火災時煙霧危害的風險,對乘客和工作人員的安全構成威脅。
2.2消防意識不足
消防意識的不足通常源于對消防安全重要性認識的缺乏。管理層對消防安全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整個組織的安全文化。在實際操作中,針對緊急情況的應對訓練不夠系統,導致員工在面對真實的火災情況時可能不知所措,無法有效執行既定的安全程序。此外,員工對于消防設施的認識也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了解。這種情況在緊急時刻可能導致設備使用不當而延誤救援時間。消防意識的薄弱也表現在日常維護上,常規的安全檢查可能被視為例行公事,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資源投入,從而無法有效識別和處理存在的安全隱患[2]。
3消除城市軌道交通建筑消防安全隱患的對策3.1提高軌道交通消防安全的標準
提升城市軌道交通消防安全標準是應對消防安全隱患的有效策略,其實施需從現有規范的評估與修訂開始,確保所有標準都能反映最新的科技進步與安全需求。這一策略需要相關部門聚焦現行消防安全規范,聘請專家進行全面審查,識別那些不再符合現代軌道交通系統復雜性的規定。此過程應包括對比國際成功實踐,借鑒先進城市的最佳案例,確保所定標準能有效應對廣泛的安全挑戰。更新工作涉及跨部門協作,要確保消防、建筑、交通及緊急響應等各方面的專家都有機會提出意見,從而制定出嚴格且實用的新標準。新標準的制定過程要特別考慮到既有建筑的改造難度與成本,設計靈活的實施路徑以促進新標準廣泛而有效地執行。新規范的推廣亦需采取積極措施,相關部門應定期開展培訓和教育活動,確保從設計師到施工人員,再到日常管理與維護人員,都能理解并執行這些標準。此外,實施新安全標準的過程中,需要定期回顧與評估效果,確保所有措施都能如預期那樣提升安全性能。這種評估應包括模擬演習與真實案例研究,以測試標準在實際操作中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提升消防安全標準的努力還需引入與此相關的最新技術,如自動化消防系統、高精度煙霧探測器以及智能疏散指導技術,使得軌道交通系統不僅在設計上符合高標準,而且在技術支持上也處于行業前沿。通過整合創新科技,軌道交通系統的安全管理能夠實現從反映到預防的轉變,極大地降低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和潛在影響[3]。
3.2落實軌道交通消防安全的責任
落實軌道交通消防安全責任需要構建嚴密的責任體系,確保每個環節的安全責任得到有效執行。建立強有力的責任機制需從項目設計開始,詳細界定設計師、施工單位、運營管理團隊及維護人員的具體責任。每一方面的職責應在合同及法規中明確規定,以便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嚴格的責任追究。管理層需發揮關鍵作用,既要負責策略的制定以及資源的配置,還需監控消防安全措施的執行情況。對于日常運營中的安全管理,建議軌道公司設立專門的安全監督部門,該部門應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確保所有安全設施的正常運作,并對發現的隱患進行及時處理。在技術支持方面,軌道公司應引入先進的監控和報警系統,以便實時監控軌道交通環境的安全狀況。這些系統可以在火災初期提供快速響應,還能結合數據分析,幫助管理層了解火災風險的具體分布,從而更精確地部署消防物資并強化重點區域的防火措施。為保障責任落實到位,建議軌道公司建立一個包括內部評審和第三方審核的多層次評估機制。內部評審應定期檢查消防安全措施的執行情況,而第三方機構則提供客觀的反饋,確保消防安全措施符合國家標準,并能適應實際操作的需要[4]。
3.3建立一體化的應急救援體系
建立一體化的應急救援體系是提高城市軌道交通建筑消防安全的關鍵策略。此策略要求各部門之間緊密協作與資源共享,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響應。構建這一體系的首要任務是制定全面的應急響應計劃,該計劃應覆蓋從火災預防到災后恢復的各個階段,確保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行動指南。各部門行動指南的制定應基于對軌道交通系統的乘客流量、站點布局以及現有安全設施的評估。以此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優化救援路線和疏散方案。同時,消防栓、滅火器、煙霧探測器及緊急出口的位置和功能應定期檢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的有效性。進一步深化一體化救援體系,需要建立一個中央指揮中心,該中心負責協調所有應急活動,從監控火警系統到指揮疏散和救援行動。中央指揮中心應配備最新的通信和數據處理技術,能夠實時接收來自各站點的數據,快速做出決策。為了強化應急救援體系的執行力,定期的培訓和演練不可或缺。這些培訓應包括模擬火災情景,訓練人員在壓力下能夠進行有效的火災應對和快速疏散行動。演練能夠提高員工的應急處理能力,也有助于軌道公司不斷檢驗救援計劃的實際可行性。
合肥市軌道交通的新標準典型地體現了建立一體化應急救援體系的策略實施。這一策略的核心是圍繞具體的技術指導,提升整個軌道系統在面對緊急情況時的響應能力。具體來看,合肥市實施《合肥市軌道交通工程消防驗收技術導則(試行)》,對車站內的空間布局和安全設施進行了明確規范,尤其在消防安全與疏散效率方面作出了創新和提升。該“導則”嚴格限制在站臺層和站廳付費區設置商鋪,減少火災風險并確保乘客疏散路徑的暢通無阻。這一措施直接關聯到應急救援體系中的疏散效率,確保在發生火災等緊急情況時,乘客能迅速撤離到安全區域。此外,新規定中商鋪的建筑材料必須達到耐火標準,進一步降低了火災發生的概率。在疏散效能方面,“導則”規定候車乘客必須能在4 min內從站臺撤離至安全區域,顯示了對疏散時間的嚴格要求。同時,安全出口的設計也體現了對緊急狀況下人員流動性的全面考慮。例如,安全出口間的最小水平距離和直通室外的出口數量的規定,旨在最大化疏散效率。此外,要求應急照明系統持續供電時間不少于60 min,以及應急照明切換時間不超過5 s,確保了在電力中斷或其他緊急情況下,關鍵區域依舊能被清晰標示,保障乘客安全快速疏散[5]。
4結語
社會的不斷進步要求配備更加系統化的安全措施,這要求從細節出發,全面加大消防安全規范的落實力度。關鍵在于加強對現有安全設施的常規檢查與維護,以及強化對所有軌道交通員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訓練。這種全員參與的安全文化將構筑起更為堅實的防火墻,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有效地保護乘客和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吳妙艷.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消防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J].工程技術研究,2019,4(15):210211.
[2]孟祥印.城市軌道交通建筑消防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J].門窗,2017(12):202.
[3]盛博龍.城市軌道交通消防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J].江西建材,2017(13):163,167.
[4]陳曉鵬.城市軌道交通消防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J].消防界(電子版),2016(8):71.
[5]楊莉.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建筑消防的技術難點研究[J].城市住宅,2021,28(增刊1):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