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組成構件,在許多古建筑的屋檐下,都能見到它的身影。細觀斗拱,它層層疊疊,緊密排列。富有規律的縱橫之間,暗藏著什么樣的科學智慧呢?
斗拱,又稱斗栱、斗科、鋪作等,是一種屋頂和屋身的過渡構件,通常位于柱頂之上、屋檐之下。顧名思義,斗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斗與拱:斗為方形木塊,拱為弓形木構件,兩者在水平方向搭扣連接成一組,而后在垂直方向上組組疊加,形成一道道組合構件,外形猶如撐開的雨傘。
不同時期的斗拱,組成構件也略有不同。以故宮中常見的斗拱為例,其主要構件包括翹、坐斗、斗、拱等。這些斗拱的組成構件成形,與中國古建筑演變密切相關。
早期的宮殿建筑,往往采用木柱制成的斜撐來支撐寬大的屋檐。為了避免落地的斜撐受雨水侵蝕,斜撐的下支點便逐漸離開地面,向立柱上移動。隨著審美需求的發展,木柱逐漸被彎曲的木料替代,最終形成了斗拱的重要構件——翹。同時,為了增強柱頂部位支撐屋檐的強度,柱頂之上又增加了斗形木塊,這便是坐斗。為了讓屋檐更加穩固,坐斗上被放置了長方形墊木,它逐漸變成了弓形,形成了斗拱的拱。
拱為橫向,向左右延伸;翹又被稱為華拱,縱向,向前后延伸,因前后翹起而得名翹,可以說,翹也是一種拱。拱和翹位于同一層上,兩者互相垂直。層層相疊的拱翹組合之間,也由一個個斗形木塊——斗相連。坐斗位于整個斗拱最下方,是斗拱中最大的斗。在一些斗拱的中線上,還會有向前后延伸、貫通斗拱的構件——昂。

斗拱的力學智慧體現在它出色的抗震性能。大量的勘查結果表明,斗拱在地震中通常能夠保存完好。
在發生地震時,斗拱的各個構件之間互相摩擦、擠壓,并產生往復運動,猶如一個運動的機構體系。從能量守恒的角度來看,當地震波的能量傳到斗拱位置時,主要被分成了兩部分的能量:斗拱的內能與動能。內能是讓斗拱自身開裂受破壞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內能越大,斗拱受破壞越嚴重。斗拱的厲害之處,即它可以很好地減少內能所占的比例。其原理在于,每個斗拱由許許多多的小構件組成,它們猶如機器的零件一樣,在地震中不斷產生各種運動,將大部分地震波的能量轉化為動能,從而使得斗拱內能的比例很小,斗拱因此在地震中幾乎不會受到破壞。

斗拱的組成部分(繪圖/閆麗芹)
在對故宮太和殿斗拱抗震性能開展試驗研究后發現,無論是水平方向還是垂直方向的振動,都不會造成斗拱受破壞。斗拱是如何應對這兩種振動的呢?
面對水平方向的振動,斗拱表現出了自動恢復的功能。

斗拱的主要構件名稱(供圖/周乾)
一方面,斗拱的重心位于其下方,它就像一個又矮又胖的人,在水平振動(推拉力)作用下盡管會發生搖擺,但是不易傾覆。另一方面,坐斗的水平截面尺寸寬大,增大了斗拱與其底部的接觸面,斗拱在發生左右搖擺時,便會繞著坐斗兩側的支點進行搖擺。而在斗拱搖擺過程中,其上部屋頂的重量迫使斗拱不斷地復位,因此,斗拱就像不倒翁一樣,不斷地來回擺動,在振動結束后又恢復到了初始位置,本身難以受到損害。

水平方向的振動下斗拱搖擺示意圖(供圖/周乾)
同時,斗拱還能夠抵抗垂直方向的振動作用。
斗拱由木材制成。在受到外力作用時,木材很容易產生變形并迅速恢復原狀,猶如彈簧一樣。在垂直方向上,斗拱由一層層構件疊加起來,這就像是一層層彈簧連起來一般。發生垂直方向的振動時,斗拱整體就像彈簧一樣反復進行壓縮-復原運動,不斷地削弱振動的能量,有著“以柔克剛”的特性。從能量守恒角度講,振動的能量被斗拱彈簧一般的特性轉化成彈性勢能,這也是一種減小斗拱內能的手段。斗拱的這種彈簧特性抗震方法,也被稱為隔震。
斗拱精巧的構造及優秀的抗震性能,匯聚了中國古代工匠豐富的工程經驗,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精妙絕倫的卓越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 / 代竹蕊?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