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涵 遲馨月 王天志
走進古都西安,歷史的烙印隨處可見。其中,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寶庫,其建筑外觀也彰顯著獨特的中國風——和許多中國傳統風格建筑一樣,它的屋頂被設計成經典的凹曲屋面。為什么凹曲屋面會成為流傳千年的建筑經典造型?這其中蘊藏著什么科學奧秘?
凹曲屋面,即屋脊高聳,屋檐低下且向外延伸、微微翹起,使屋面呈現向下彎曲的凹弧面的屋頂設計形式。
與西方建筑中筆直的直線坡屋頂、向上隆起的穹頂不同,中國古代建筑的凹曲屋面具有柔和的曲線美,賦予建筑物一種舒展飄逸的形象。

陜西歷史博物館
關于凹曲屋面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帳篷理論認為,古代建筑起源于帳篷,后人在建造房屋時,仍仿照帳篷頂的凹曲形式構建屋面;杉樹理論認為,古人崇尚自然之美,凹曲屋面是對杉樹外形的模仿;功能說認為,凹曲屋面可將雨水遠泄,向上彎折的屋檐可以滿足采光需求……
先秦時期的科技著作《考工記》中記載:“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溜遠。”意思就是,凹曲屋面的這種造型,可以讓屋頂排水達到既快又遠的效果。由此可知,把建筑屋面設計成凹曲的形狀,是古人在不斷實踐中得出的最優設計。
那么,為什么凹曲屋面可以讓水快速排出呢?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做過一個實驗——當物體在給定起點和終點的斜面上運動時,沿下凹曲線滾落的小球,比沿直線滾下的小球更快到達終點。這條曲線,便被稱為最速降線。當軌道的坡度不同時,總是在最速降線上的小球先到達終點,兩點之間有且僅有一條最速降線。
在伽利略的研究中,他并沒有得出最速降線的準確形狀,誤認為這條曲線是一條圓弧。到了17世紀末,瑞士數學家伯努利解決了這一問題——理論上的最速降線是一條擺線。擺線也叫旋輪線,是指在平面上,一個動圓(發生圓)沿著一條固定的直線(基線)做純滾動時,此動圓上一點的軌跡。

向下凹陷的帳篷頂

向上翹的杉樹樹枝
在最速降線問題的研究中,伯努利忽視了阻力、摩擦力等外界干擾因素,即擺線是最速降線問題理論上的解。然而,在現實中,當雨水滴落在屋頂并向下滑動時,這些外界因素是不可忽視的,例如,屋頂制作材料不同,摩擦力便會有所不同。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研究方法的優化,學者們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在考慮雨水黏滯阻力的情況下,得出了最符合屋頂排水實際條件的最速降線。將其與一些中國古建筑的凹曲屋面的曲線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大致重合。

同樣的條件下,右邊的小球比左邊的小球更快到達終點? (供圖/遲馨月)

擺線的示意圖(供圖/王琪涵)

北京故宮太和殿屋面曲線與存在黏滯阻力的最速降線的對比? ?(繪圖/陳禾)
中國古建筑中的凹曲屋面,集功能與審美于一體,其蘊含的數學密碼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我們應該傳承與發揚,讓其在當代建筑中煥發更強大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 / 代竹蕊?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