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陽
建筑史群星璀璨,有的宏偉莊嚴,有的玲瓏精致,有的蘊含著厚重的歷史,也有的代表著高科技的未來。還有一類建筑,它們根植于本土,著眼于當下,拋卻了絢麗的外表,與當地的自然、時間、人文融為一體,因地制宜,渾然天成,這就是“在地性”建筑。
“在地性”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社會學,滲透到建筑領域后,形成了“在地性建筑”這一概念。它強調的是建筑物本身靈活地適應所處地方的地形、地勢、氣候、生產生活方式等條件,其空間組織、建構、材料等因地制宜,與當地環境相得益彰。
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天人合一、因勢造物、自然天成。不論是仰韶時期的半地穴式房屋,還是漢唐宏大的斗拱宮殿群,抑或是清雅逸致的宋韻樓臺,都是當時地域文化的載體。近現代以來,全球化進程加快,但仍有一批建筑師選擇根植于本土,不斷書寫新時代的中國傳統建筑故事。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地處浙江省杭州市,當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空氣濕潤、雨量充沛。
在設計和建造時,象山校區采用了現代和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法——建筑群外墻采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合傳統的青磚砌筑工藝;屋頂則在環保的混凝土外,鋪設當地拆建過程中回收的舊瓦片。
這樣建造的外墻和屋頂不僅能有效隔熱,使房屋冬暖夏涼,減少空調使用,還減少了鋼筋水泥帶來的封閉感,營造出古典園林般“慢行敘事,步移景異”的體驗。屋頂形如山巒,和遠方的群山相呼應,于江南煙雨中訴說著象山古老的故事。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演出時長最長的戲劇聚落群。
河南,“黃河之南”,如何體現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呢?答案便是麥田與夯(hāng)土。
河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區,有多條水系流過,降水充足,平原和盆地地形較多,土壤肥沃,因此為小麥這種喜光作物的種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河南也因此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小麥產區之一。
夯土則是一種古老的建筑材料,使用木棒一類的工具不斷夯打黃土,使其變密、變硬,建造出來的墻壁便是夯土墻。它的歷史十分久遠,在河南境內許多商周時期的遺址中,已經出現了夯土制的城墻。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入口處是巨大的麥田廣場,建筑本身則由總長328米、高15米的夯土墻圍成。高墻以黃河兩岸的泥土為原材料,由古法筑成,置身其中,像是與天地融為一體。
山谷音樂廳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金山嶺,仿佛是山谷之中一塊自然滾落的巨石。
與一般音樂廳使用吸音材料不同,山谷音樂廳朝向天空和山巒的開洞,不僅能引入光線,其大小和形狀還經過了嚴謹的聲學計算,可將聲音的反射聚焦于洞口處,讓大自然“吸”走噪聲,在無需附加裝飾和聲學材料的情況下,控制了混響效果。
金山嶺位于燕山山脈(地處河北平原北側)中,整體呈東西走向,河流眾多、地質結構復雜;又因屬大陸性季風氣候而多雨,流水侵蝕作用嚴重。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夯土墻壁
沉積巖是暴露在地殼表層的巖石(在地球發展過程中遭受各種外力的破壞,破壞產物在原地或者經過搬運沉積下來,再經過復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的巖石)。山谷音樂廳整體的材料采用深灰色的混凝土,其原料混合了當地富含礦物質的巖石,而立面分層的靈感就來自周圍山脈層層堆疊的沉積巖。它將自然景色與現代建筑完美融合,在這里,人們能感知陽光、雨雪和四季的變化。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最能體現“在地性”的是各式民居——四合院(以庭院為中心、四周環以房屋的合院式建筑群,北京四合院為其典型)、窯洞(常見于中國北部黃土高原地區,當地居民鑿土而居,是天然黃土中的穴居形式)、土樓(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和廣東省,以石為基,以土為主要原料,以圓為主)……民居依托多樣的山水而建,彰顯其地域特色。而現在,現代建筑也從鋼筋水泥、玻璃瓷磚中走回山清水秀,走回綠水青山。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