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少瑋 通訊員 張新蕊

孟均進行城市智慧管家服務方案現場指導
在石景山區實興北街的道路上,孟均帶領幾名養護工作人員身披濃濃夜色,正在測試最新改進的AI 快速巡查設備。他在現場根據測試結果對設備進行評估,并與同事探討改進方案。AI 快速巡查設備投入使用后,只要開著車走一遍,就可以輕松識別道路病害并上傳到系統平臺,并及時安排養護隊伍進行修復作業,不用再頻繁地停車、下車查看,大大提高了養護巡查的安全性與工作效率。
在孟均研發的“智慧管家”服務模式中,諸如此類的新型養護技術還有很多,比如智慧錐桶,在臨時斷路地點開機后,會立即將施工斷路位置信息上傳到高德地圖,如果開車經過此路段,高德導航就會彈出施工占道信息,并提供繞行路線,大大避免了擁堵的發生。
“科技是養護行業發展的加速器,我們要利用好科技,讓養護工作更智能、更科學、更精細,更好地服務人民。”孟均說。
近幾年,隨著人民群眾對人居環境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傳統養護作業存在反應不夠及時、缺乏科學決策、耗費人力物力等現象,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對傳統養護企業而言,通過科技賦能養護,驅動傳統產業轉型為服務,已成為當前養護市場競爭的一種趨勢。誰能先人一步跨入智慧養護時代,輸出‘管家式’服務模式,實現科學、高效、透明、閉環、智能的養護管理方式,切實為業主解決問題,誰就能在新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孟均說到。
于是孟均帶領團隊開始了科技養護創新的漫漫求索之路。“剛開始做科技養護的時候,國內沒人做過,我們就是靠不斷地提出想法、摸索,再不斷地改進,沒有什么可以參考借鑒的經驗,純粹屬于‘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真的很難,我們經常加班熬夜,有時候愁得都睡不著覺。”孟均回憶到。有次數據采集車采集精度一直達不到要求,工作停滯了一個多月無法推進,大家都自覺放棄了周末休息,在現場討論解決方案、通宵測試。后來發現是影像拼接存在問題,最終調整了采集設備姿態,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成功將采集偏差由1 米降低到20 厘米。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摸索,2017年孟均帶領團隊成功拿到了國內第一個道路三維數據審圖號,采集并開發了北京市8000 余公里的道路多維數據和共享平臺,為多個委辦局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他們主導開發的北京市檢查井病害綜合治理平臺,涵蓋了涉及檢查井工作的數十家單位,助力解決城市頑疾;他們主導研發的道路3D 數據采集設備、多維數據整合發布技術、道路多維管理平臺,獲得了北京公路學會一等獎,在道路管養信息化領域做到了全國領先。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在秉承科技養護理念的同時,孟均始終堅持“科技融入、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持續推動綠色養護體系建設。他通過制定科學的養護方案,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長路面使用年限,減少碳排放;他運用精細化管理手段,減少無效重復工作,提升養護工作效率,實現降本增效、節能減排;他大力推進AI 設備研發,在行車過程中自動識別道路病害,降低巡查車行駛時間,走出了一條更環保、更及時、更高質量的發展新路子。
為積極踐行“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指示精神,孟均借助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為解決城市管理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并在北京的養護變革中率先破題,以信息技術為“針”,為城市治理“繡”出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將首都先進的養護技術經驗及管理模式輸出到其他城市,提升當地管養水平,孟均將PDCA 循環管理理念植入信息化系統中,采用巡養分離、單元格等管理方式,總結提出了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多元化巡查為抓手、標準化作業為主體、專業化服務為延伸的“智慧管家”服務模式,對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體系進行重塑和再造,從過去的粗放式管理邁向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借助“智慧管家”這把“金鑰匙”,他大力開拓外埠信息化養護市場,南下廣州、北上內蒙,力推信息化走出去,使數字化養護項目先后在10 余個城市落地,簽署合同總額超過20 億元,創造了養護集團外埠市場多個第一,為養護集團下一步全面向外拓展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充分展現了科技引領的品牌優勢。

孟均(右一)在現場進行橋面鋪裝層裂縫相關參數檢測指導

孟均(左一)指導團隊成員開展混凝土抗壓試驗
在積極推行“智慧管家”的基礎上,孟均根據赤峰項目實際情況量身定制,通過完善標準規范、細化作業流程、強化考核機制等舉措,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赤峰模式”,實現緊急類病害24 小時修復,通過夜間作業的方式緩解街道因施工造成的擁堵,運用彩色路面鋪裝、節水滴灌、AI 快速巡查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讓市民切身感受到“首善標準”的服務,得到了時任赤峰市長孟憲東“工作效率高、施工質量高,交通影響小、環境污染小”的高度評價。2021年12 月,“赤峰模式”再次落地內蒙古通遼市,三年合同額3.97 億元,彰顯了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蓬勃的生機。
作為首都國企的一名職工,孟均不忘一名黨員堅守的初心,為群眾辦實事,彰顯責任與擔當。為解決赤峰市老舊小區路面破損、下水道不通、路燈不亮等問題,他積極與屬地政府溝通,提出“養護進社區”的建議,梳理出養護進社區“六步工作法”,得到區政府、街道辦、社區居委會、居民的充分肯定。他積極投身扶貧攻堅工作,主動與赤峰市貧困村羊草溝村聯系,與村集體簽訂苗木購銷協議,通過“以買代幫”的方式解決貧困戶樹苗銷售難題。他創造性地提出“勞務專業村”模式,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工作崗位,通過“以工代賑”模式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在孟均的不斷努力下,目前赤峰分公司與8 個村建立了用工合作關系,并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勞務用工池,針對性地進行市政園林養護技能培訓,形成了村民務工有人管、技能培訓有人抓、按月開支有保證的良好局面,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搭建了穩定就業的平臺,助力鄉村振興。
十年來,孟均憑借專業嚴謹的工作態度,形成科研成果80 余項,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等榮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養護科技達人。他以科技創新和國企魄力領跑行業前沿,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為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向著“百年百城、養護燎原”目標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