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三國
(1.中國地質調查局 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5;2.中國地質調查局 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5)
“就礦找礦”是指在已開采礦區的深邊部及外圍,或已發現礦產的地區附近進行礦產勘查的一種找礦途徑,是一種找礦方法與指導方針[1-5]。1982年5月,長期從事地質礦產工作的朱訓同志通過找礦實踐經驗總結、成礦地質理論分析和哲學歸納,首次提出了“就礦找礦”理論,并在《地質報》上發表了《論就礦找礦》一文[1],將“就礦找礦”論斷從哲學層面提升到理論高度。2014年4月,朱訓同志又在“小巖體與找礦突破行動研討會”上進一步闡述了“就礦找礦”的指導方針、找礦方法、理論依據、實踐基礎、實踐路線、成功案例等重要問題[5-6],使得“就礦找礦”理論更加全面系統,再一次引起地質界的普遍關注。
建國以來的找礦實踐,特別是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地質大調查”(“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2011—2020年)以及多年來老礦山、危機礦山找礦所取得的豐碩成果[4,7-10],都充分證明了“就礦找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找礦方法與指導方針,與“新區找礦”、“理論找礦”等并行不悖[5-6,11-13],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因而該理論獲得了2023年度自然資源科技進步獎特別獎。時值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啟動實施之際,其重要作用將更為彰顯。
2009—2020年筆者主持了第20個國家重點成礦區帶——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從設想動議、立項建議、立項論證、規劃部署、組織實施、找礦突破到成果集成的全過程工作,研究發現“就礦找礦”思想在該項工作中全過程、全方位地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找礦實踐中遵循“就礦找礦”理論指導,對實現找礦目標意義重大。為此,筆者從該成礦帶的立項建議、規劃部署、組織實施、找礦歷程、重要成果等方面,對“就礦找礦”理論發揮的重要作用與意義進行簡單論述,以期再次充分理解“就礦找礦”的內涵,繼續發揮“就礦找礦”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的指導作用。
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夾持于華北地塊和揚子地塊之間,大地構造位置屬秦嶺—大別造山帶,可劃分為南秦嶺、大別和北秦嶺等3個次級大地構造單元,是中央造山帶重要組成部分(圖1)。區內發育太古界以來的地層,跨華北、揚子地層大區,主體分屬北秦嶺、大巴山—大別地層區,中秦嶺、北淮陽、十堰—隨州、桐柏—大別地層分區。太古代—古近紀巖漿活動發育,分布廣泛,以酸性為主的巖漿巖類型眾多。該區經歷了多期、多階段復合造山作用,地質構造極其復雜,變質作用十分強烈,尤其是大別地區發育有世界上出露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超高壓變質地體。該區經歷了多期構造旋回,成礦建造交織,成礦作用多樣,形成了多種成因類型的礦床,尤其是燕山期巖漿作用形成了以斑巖型為主的大型、超大型礦床。到目前為止,區內已發現金、銀、鉬、銅、鉛鋅、鐵、錳、稀土、磷、膏鹽、重晶石、螢石等礦床(點)500余處,先后評價了河南破山銀礦、銀洞坡銀金礦、老灣金礦、劉山巖銅鋅礦、千鵝沖鉬礦,湖北銀洞溝銀金礦、大阜山金紅石礦、黃麥嶺磷礦,安徽汞洞沖鉛鋅礦等一批大中型礦床,特別是實施“地質大調查”以來世界級安徽沙坪溝超大型斑巖型鉬礦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該地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潛力巨大[14-17]。

圖1 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大地構造略圖[14]Fig.1 Tectonic outline of the Wudang-Tongbai-Dabie metallogenic belt
2012年,經充分論證,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被列為第20個國家重點成礦區帶,范圍為青峰—襄陽—廣濟斷裂(南界)、確山—合肥斷裂(北界)、郯廬斷裂(東界)、鄂渝陜省(市)界(西界)之間,行政區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地理坐標范圍為:東經109°32′00″~117°00′00″,北緯30°00′00″~33°15′00″,面積約12.5×104km2。201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中啟動了“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計劃項目,使該區地質找礦工作邁入新階段。項目實施以來,提交了湖北天寶超大型鈮礦等一批礦產地,圈定了安徽鮮花嶺金鉬鉛鋅等百余處找礦靶區,厘定了大洪山地區新元古代增生造山過程等一系列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成果,引領拉動有關省份地質勘查基金、社會企業等資金及時跟進,在桐柏地區金銀(特別是老灣金礦、圍山城銀金礦的深部與外圍)、鄂西北兩竹地區鈮鉭稀土等礦產勘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6]。
原國土資源部成立前后,“百萬地質大軍”進行了屬地化改革,同時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開始實施“基礎調查計劃”和“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礦產資源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使得公益性地質工作全面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初期,“礦產資源評價工程”在全國層面僅遴選設立了8個國家重點成礦區帶(也是8個計劃項目);隨著工作的推進與找礦的需要,國家重點成礦區帶逐步增加。2007—2010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原宜昌)、天津、西安、成都、南京等5個地質調查中心認為東—南秦嶺(揚子北緣)、桐柏—大別、北淮陽地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已發現礦床(點)多,有眾多大面積的物化探異常未開展查證工作,河南桐柏、湖北兩竹等老礦集區不斷有新的找礦線索被發現,特別是安徽歷經“四下五上”在金寨縣銀山環狀鉛鋅螢石礦集區的中心地帶發現并勘查了世界級的沙坪溝超大型斑巖型鉬礦,從而結束了大別山地區無大礦的歷史,受“就礦找礦”理論的啟示,先后、多次、不約而同地建議在上述地區設立國家重點成礦區帶,也分別、多次提交了關于開展東—南秦嶺、鄂豫陜、桐柏—大別、揚子北緣等地區地質礦產調查的立項建議書。中國地質調查局審時度勢,按照“就礦找礦”、快出成果、統籌協調、便于綜合管理的思路,借鑒其他國家重點成礦區帶的經驗,設立了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可以說,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的立項建議就是源于“就礦找礦”理論的啟示。
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武漢(牽頭)、南京、天津地質調查中心,聯合湖北、安徽、河南三省地質調查院等單位,在全面分析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地質工作程度、成礦條件和找礦潛力基礎上,編制了《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及地質找礦部署方案》(以下簡稱《部署方案》),并于2012年7月通過論證委員會的論證。《部署方案》符合《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和地質找礦新機制精神,強調了“統籌部署、基礎先行、科技引領、快速突破”原則,深度體現了“就礦找礦”理論的精髓,即在成礦區帶劃分、典型礦床與成礦規律研究、成礦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劃分找礦遠景區,結合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成果,逐個分析評價各遠景區找礦潛力,再對各遠景區進行工作部署。
劃分找礦遠景區的依據與原則主要有四方面:①大地構造環境、成礦建造特征;②成礦地質條件(地層、構造和巖漿巖);③礦產時空分布規律(特別是礦床集中度和礦種類型,即礦集區、礦床組合)、成礦作用及資源潛力;④區域物探、化探、遙感等找礦信息與線索。依據上述原則將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劃分為12個找礦遠景區(圖2)。再依據成礦地質條件優劣(成礦地質背景、控礦因素組合、直接和間接礦化異常等),特別是主要礦產的資源潛力、已有地質和礦產資料的豐富程度,以及可能發現礦產的把握程度等,將12個找礦遠景區進一步分為A、B、C三級,工作項目優先部署到A級和B級找礦遠景區[14]。梳理每個找礦遠景區的地質背景、物化遙特征、礦產特征,分析資源潛力與主攻礦種類型,將“就礦找礦”思路與方法(即依照“就礦找礦”的主要方法[5-6])作為最重要的工作部署原則,分別對每個遠景區的找礦方向和工作部署作出合理安排。
無論是找礦遠景區劃分與分級,還是每個遠景區的具體項目安排,核心理念、部署原則、技術路線、工作部署的具體做法都與“就礦找礦”思想一脈相承(即與實現“就礦找礦”的主要方法(途徑)相一致),這得益于“就礦找礦”理論的啟示,同時也體現了“就礦找礦”理論的精髓。
實現“就礦找礦”的主要方法(途徑)有5條:①通過評價已知礦點,檢查各類異?;蚋鶕渌€索來發現礦床;②在已知找礦遠景區或已知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床周圍尋找同類型的新礦床;③在老礦區追索已知礦體在空間上的延展來擴大資源遠景;④在已知礦床范圍內找尋新礦體、新含礦層位或新礦化類型;⑤在已知礦床范圍內對共生礦產和伴生有益組分進行綜合評價和綜合勘探來擴大資源遠景[5-6,11]。胡魁[18]從找礦實踐中歸納了踐行“就礦找礦”的10種方式,即:就淺部礦找深部礦、就本部礦找外圍礦、就本類型礦找他類型礦、就本種礦找他種礦、就貧礦找富礦、就小富礦找大貧礦、就表外礦找表內礦、就礦物找礦床、就露頭礦找盲礦、就找礦標志找礦。
《部署方案》被批復后,組織實施成為關鍵,具體實施分2個層次,一是計劃項目層面,主要是規劃部署與工作項目的動態安排與調整、科技創新引領與技術指導;二是工作項目層面,則是落實(即地質找礦)。項目實施的技術路線、工作方法與主要手段為:通過化探(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等)、物探(電磁法等)、遙感等圈定異常,通過1∶5萬地質測量發現找礦線索,檢查各類異常,評價已知礦點與找礦線索,在老礦區追索已知礦體在空間上的延展,在已知礦床范圍內尋找新礦體、新含礦層位和新礦化類型,對共生礦產和伴生有益組分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圈定找礦靶區、提交礦產地,引領地質勘查基金與民營資本跟進勘查,同時科學研究工作貫穿于各項工作始終。
由此可以看出,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的工作實踐(路徑)與“就礦找礦”主要方法(途徑)也是一脈相承,項目實施正是踐行“就礦找礦”理論的實質。
無論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設立之前,還是設立以后,每次重大的找礦突破都體現了“就礦找礦”的理論價值與指導作用,下面選取鄂豫皖三省各一個找礦突破案例來佐證與說明。
5.1.1 礦床基本特征
沙坪溝斑巖型鉬礦位于安徽金寨縣西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大地構造位置為秦嶺—大別造山帶北淮陽構造帶(中段)佛子嶺構造亞帶和盧鎮關構造亞帶,六安斷裂與磨子潭斷裂之間。地層屬秦嶺—大別地層區北淮陽地層小區,出露新元古界盧鎮關巖群變火山—沉積巖(圖3)。區內大面積分布燕山晚期中酸性偏堿性巖漿巖,巖石種類有石英(黑云)正長巖、中細粒二長花崗巖,中心出露爆破角礫巖。構造主要表現為淺層次的壓性、張扭性斷裂,主要有NE、NW向兩組[19-20]。


圖3 沙坪溝鉬礦區地質簡圖[19]Fig.3 Geologic map of Shapinggou molybdenum mine
礦體賦存于隱伏花崗斑巖體上部與石英(黑云)正長巖接觸帶中,圍巖主要為石英(黑云)正長巖,其次為花崗巖。礦床共圈定大小鉬礦體142個,Mo平均品位為0.14%。主礦體只有1個,總體呈厚大的筒狀,空間上表現為穹狀,與花崗斑巖穹隆相對應,其Mo資源量占礦床總量的99.97%。估算該礦床擁有Mo資源量246萬t,達到超大型規模,且其單體礦床規模居于世界第一[19-20]。
5.1.2 礦床找礦突破歷程
該礦區地處大別山腹地,地形切割強烈,交通不便。金寨縣銀沙地區(沙坪溝鉬礦所在區域)早在解放前就開展過地質調查,并土法開采過銀礦,尚有老硐遺跡。20世紀50年代末—90年代,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地質工作者先后4次進入銀沙地區開展了地質找礦工作。第1次為1958—1959年,開展了鉛鋅礦點檢查,認為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熱液充填脈狀鉛鋅礦,規模小,且限于當時交通不便,檢查工作未繼續進行。第2次為1969—1970年,主要對大小銀山(沙坪溝鉬礦西北部)礦點進行地表工程揭露,填制了1∶2 000—1∶1萬地質草圖,認為該區為鉛鋅銅多金屬礦成礦遠景區,有進一步工作的必要。第3次為1977—1981年,在金寨地區開展了1∶1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出了銀山Mo-Pb-Zn-Ag等綜合異常,化探異常分布面積大、強度高,主成礦元素具水平分帶,中心為Mo異常,外圍為Ag-Pb-Zn異常,首次發現爆破角礫巖型鉬礦化這一重要找礦線索,并于1978年轉為以鉬礦為主的多金屬礦綜合普查,但仍未突破。后來由于20世紀90年代地質行業陷入低谷,該區地質工作發生停滯。第4次為2000年,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承擔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金寨縣鮮花嶺—銀山地區鉛鋅礦普查”項目,對鮮花嶺、銀山地區開展了較為系統的調查評價,逐漸明確了在沙坪溝地區尋找斑巖型銅、鉬礦的目標,經過反復對比研究,認為沙坪溝地區地質特征與鄰區河南湯家坪斑巖型鉬礦極其類似,從而堅定了在沙坪溝地區尋找斑巖型鉬礦的信心。隨后在2006—2007年,主要對沙坪溝面型黃鐵絹英巖化帶開展1∶2 000專項地質填圖和地表探槽揭露,初步圈定了地表黃鐵絹英巖化石英正長巖體的分布范圍、蝕變分帶,為鉆探驗證提供了依據。最終在2008年6月開展鉆探驗證,首孔便在孔深512.16 m見礦,并連續見礦688.93 m。到2011年完成勘探工作,探獲Mo資源量246萬t。從此,單體礦床規模世界第一的超大型鉬礦誕生了。
該礦床的找礦突破歷程告訴我們,“理論找礦”與“就礦找礦”并不矛盾,《論就礦找礦》一文里也明確提出“要發揮地質理論對‘就礦找礦’的指導作用”[1-3]。在本區先后開展過區域地質調查、物化探測量、鉛鋅礦普查等工作,因受成礦理論認識的局限,加上當時交通不便、行業不景氣、鉆探技術落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直未發現具工業價值的礦體(礦床),使得該區找礦工作幾度擱淺。但地質工作者的“就礦找礦”意識一直在發揮作用,從Ag到Pb-Zn-Cu再到Mo,從異常到礦化再到礦床,從中低溫熱液充填脈狀鉛鋅礦到爆破角礫巖型鉬礦再到斑巖型鉬礦,“就礦找礦”與“理論找礦”緊密結合,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層層推進,最終實現重大找礦突破。
沙坪溝超大型斑巖型鉬礦的找礦突破體現了“在老礦區追索已知礦體在空間上的延展,在已知礦床范圍內找尋新礦體”這兩條“就礦找礦”方法(途徑)[5-6]。由此也可以認為,“就礦找礦”是“理論找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理論找礦”具體化、形象化的表現形式。
5.2.1 礦床基本特征
老灣金礦位于桐柏—大別山(北坡)金銀成礦帶南亞帶。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龜山巖組,為一套多類型構造巖片經過強烈變形—變質改造的無序巖石單位,礦化與其中的淺色構造片巖及角閃質構造片巖有關(圖4)。礦區北部沿松扒—龜梅斷裂發育燕山晚期花崗斑巖、鈉長石英斑巖等酸性巖脈,并伴有斑巖型金、銀礦化。礦區南部沿老灣斷裂呈帶狀分布著燕山期中細粒似斑狀花崗巖——老灣巖體,該巖體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巖體終止礦化亦尖滅,巖體膨大礦化則可能富集,全部工業礦體均產于巖體北緣100~500 m范圍內。礦區構造主要表現為走滑型網絡狀韌性剪切系統和疊加其上的里德爾剪切破裂[22-25]。

圖4 老灣金礦帶地質構造略圖[21]Fig.4 Simplified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the Laowan gold belt
老灣金礦帶長約30 km,寬2~3 km,主要有7條礦化蝕變帶,發現金礦體221個,礦體主要呈似層狀和脈狀產出。礦石主要有絹云石英黃鐵礦型、蝕變角閃質黃鐵礦型,少量為石英硫化物型、長英質黃鐵礦型。Au平均品位為5.36×10-6,累計提交Au資源量235 t,屬超大型礦床,預測Au資源量可達500 t[26]。礦床成因類型為與巖漿熱液有關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
5.2.2 礦床找礦突破歷程
老灣金礦帶地處秦嶺—大別中段低山丘陵區,交通較便利。自1974年通過“河南省桐柏縣北部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在老灣金礦帶西拐灣發現金礦化體以來,至2010年的30多年里,多家地勘單位和礦業公司先后在該礦帶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勘查、開發工作,經過“三上三下”的艱苦工作[27],終于在該礦帶發現了多個礦床(點),并提交了上上河和老灣兩處中型金礦床,但是對老灣金礦帶的綜合研究一直比較欠缺。
2011—2020年,中央財政(“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計劃項目資金)和河南省財政投入1.6億元,在老灣地區開展礦產地質調查、科研和勘查工作,原河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勘查院通過10余年科技攻關,取得了“老灣花崗巖體覆蓋于龜山巖組之上,被覆蓋的龜山巖組內有金礦體”的認識,獲得了“老灣金礦帶統一成礦系統”等多項創新成果,并通過應用這些創新成果和“就礦找礦”理論,在花崗巖深部控制了32個厚度大、品位高的隱伏金礦體;對深部礦體賦存位置進行定位預測,找礦深度延深近千米,最終提交了獨立的超大型金礦床,新增Au資源量208 t,位居河南第一、全國第四[25-26]。該礦床潛在經濟價值超600億元,為河南省打造又一個黃金勘查開發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
老灣金礦的找礦突破歷程啟示為,礦產勘查工作一定要加強科學研究,一定要重視工作質量,“就礦找礦”實踐要與“理論找礦”相結合。
5.3.1 礦床基本特征
兩竹地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區域上主要出露南華系武當群—志留系梅子埡組中—淺變質地層。巖漿活動較強烈,主要發育有新元古代輝綠(長)巖,早古生代基性巖、堿性巖和碳酸巖。主體構造呈NW向,發育安康—竹山、紅椿壩—曾家壩區域大斷裂以及一系列疊瓦狀逆沖推覆構造體,與近EW、NE向脆性斷裂相互交切形成條塊網格結構[28-30](圖5)。

圖5 兩竹地區大地構造位置(a)和堿性巖漿巖分布(b)示意圖[30]Fig.5 Tectonic location of Liangzhu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alkaline magmatic rocks
區域上廣泛出露的早古生代堿性巖—碳酸巖與鈮鉭、稀土礦成礦關系密切。在不同的巖相、不同的巖石類型中形成不同的礦種組合,也構成不同的礦床成因類型。在侵入相中形成與正長巖—碳酸巖有關的巖漿巖型鈮稀土礦床(如廟埡、殺熊洞);在爆發—溢流相中形成與粗面質熔巖、粗面質火山角礫巖有關的火山巖型鈮礦(如巖尾溝—青巖溝);在噴發—沉積相中形成與粗面質凝灰巖、粗面質火山碎屑巖有關的火山沉積型鈮鉭礦(如土地嶺)。
廟埡鈮稀土礦賦存于正長巖—碳酸巖雜巖體中,巖體即礦體,共探明資源儲量Nb2O592.9萬t、輕稀土氧化物121.5萬t,達特大型規模。土地嶺鈮鉭礦主要賦存于志留系梅子埡組底部的一套粗面質火山巖、粗面質火山碎屑巖中,共估算Ta2O5資源量2 264 t、Nb2O5資源量12.7萬t,達大型規模。巖屋溝—青巖溝鈮礦主要賦礦巖石類型為粗面質熔結凝灰巖及粗面質(熔結)火山角礫巖,少量為粗面質(晶屑)凝灰巖、含斑粗面巖,估算Nb2O5資源量94.4萬t,達特大型規模[28-30]。
5.3.2 礦床找礦突破歷程
1963年,原西北地質局區測隊在區域放射性普查中發現廟埡地區發育放射性異常;1965年,原七○一地質隊對該地區開展普查工作,證實該區鈮、稀土礦化較好;按照“就礦找礦”思路,原湖北省第五地質大隊(現湖北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于1971年開始對廟埡礦區開展勘探工作,分別開展了地質普查(1971—1972年)、地質詳查(1973—1975年)、地質詳查—初勘(1976—1981年),提交了廟埡特大型鈮稀土礦床。
2012年,湖北省地質調查院實施了水坪等4幅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竹溪縣天寶一帶圈出了Nb-La-Ce等綜合異常。2015—2018年,結合兩竹地區廣泛發育的1∶20萬Nb-La等水系沉積物化探異常,發現了青巖溝鈮稀土礦點和其他新的找礦線索。2019年,完成了巖屋溝—青巖溝鈮礦普查工作,估算Nb2O5資源量94.4萬t,為特大型礦床。借此“就礦找礦”經驗,在竹溪地區又相繼發現了類似的黑虎寨、蔣家堰等多個鈮礦床(點)。
轉變思路,“就礦找礦”,尋找火山巖型鈮鉭礦(新礦種),在土地嶺地區發現了賦存于凝灰質絹云母千枚巖(噴發—沉積相)中的鈮鉭礦,從而又打開了鉭礦找礦新局面。憑借土地嶺礦區經驗,在廟埡周緣又發現了文家灣、南溝寨等鈮鉭礦點[30]。同一地區,“就礦找礦”,不斷發現新類型、新礦種、新礦床(點),湖北兩竹地區鈮鉭稀土大型后備資源基地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以上3個典型的找礦突破案例表明,“就礦找礦”與“新區找礦”都需要有理論指導,都需要有新技術新方法的支持與運用。
在“就礦找礦”理論潛移默化的指引下,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在上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2011—2020年)中取得了豐碩的找礦成果,進一步彰顯了“就礦找礦”理論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礦產地質調查評價,新發現礦(化)點181處,提交找礦靶區百余處,新發現沙坪溝特大型鉬礦、湯家坪大型鉬礦、巖尾溝—青巖溝特大型鈮礦、兩路口鎢鉬礦、梨木嶺鉬銅鎢礦、王家臺金銀鎢多金屬礦、楊新巖鈹礦等33處礦產地[16][注]彭三國、胡起生、湯超等,武當—桐柏—大別地區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方案,2023。。中央財政資金引領拉動地方財政、地勘單位和企業資金與技術力量,實現了安徽沙坪溝鉬礦、河南老灣金礦、湖北兩竹鈮鉭稀土礦等重大找礦突破,助力與支撐了3個國家級資源(勘查)基地建設。
(1) 安徽金寨國家級鉬多金屬資源基地。國家和省級財政、社會資金實施勘查類項目9個,沙坪溝鉬礦新增Mo資源量246萬t,實現了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改寫了大別山東段無大礦的歷史。近幾年,沙坪溝鉬礦外圍鉛鋅、銀、螢石找礦也取得重要進展。沙坪溝鉬礦目前正在籌備開發,預計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極大地助推“三山”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2) 河南桐柏國家級金銀資源基地。國家和省級財政、礦山企業資金圍繞重要礦山深邊部和重點地段實施了勘查項目7項,在老灣、圍山城、馬道一帶取得找礦突破,提交超大型金礦床1處。老灣金礦先后投入資金1.6億元、鉆探進尺11.5萬m,新增Au資源量208 t。圍山城金銀礦累計投入資金7 295萬元、鉆探進尺6.6萬m,新增Au資源量34.23 t,共生Ag資源量159 t、Pb資源量3.48萬t、Zn資源量2.20萬t。黃金沖金銀礦新增Au資源量5.14 t,伴生Ag資源量19 t。馬道鉛鋅礦初步估算Pb資源量7.29萬t、Zn資源量17.38萬t,伴生Au資源量2.55 t、Ag資源量160 t。新增的金銀鉛鋅資源儲量進一步夯實了桐柏金銀大型資源基地的地位,提高了其資源保障程度。
(3) 湖北兩竹鈮鉭稀土資源(勘查)基地。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在湖北兩竹地區以堿性火山巖型鈮鉭稀土礦為勘查對象,實施項目6項,投入資金3 015萬元,完成鉆探1.0萬m,新發現礦產地3處(其中大型及以上2處、小型1處),新增估算資源量Nb2O5107.1萬t、Ta2O52 264 t。國家級后備鈮鉭稀土資源(勘查)基地正在形成。
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三大實踐(成果)再一次證明,“就礦找礦”是行之有效的找礦途徑?!熬偷V找礦”理論,地質上有據,找礦上有效,經濟上有利[5-6]。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目前,中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已全面正式開啟。
“就礦找礦”是行之有效的找礦途徑,與“新區找礦”并行不悖[5-6,31]?!熬偷V找礦”理論在“地質大調查”(1999—2010年)和找礦突破戰略行動(2011—2020年)以及多年來老礦山、危機礦山找礦實踐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豐碩找礦成果[4,7,9-11],譬如2004—2007年實施的國家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計劃,在已開展野外施工的48個礦山找礦項目中,有35個取得重要找礦進展[12]。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無論是加強重要成礦帶優勢礦種的找礦,還是加強資料二次開發利用和信息挖掘,以及加強對老區的新認識、新理解,特別是反復規劃資源基地建設和重點實施的“四區”(基礎調查區、重點調查區、重點勘查區和重要礦山)中的后三區找礦工作,歸根結底的重點就是“就礦找礦”。
建議繼續深化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的“就礦找礦”,下一步應以鞏固、新增大型資源基地為目標,主攻緊缺戰略性礦產,兼顧優勢礦產,重點地區仍然應放在湖北竹山—竹溪鈮鉭稀土礦、河南桐柏—湖北隨州金銀銅鎳鈦礦、河南湯家坪—安徽沙坪溝鉬金鎢鉛鋅礦等3個資源基地和湖北鄖西湖北口銻鈷錳金礦、湖北武當西緣銀金礦、南襄盆地及周緣鎳銅鉀鹽金紅石鈾礦、河南信陽—湖北廣水鉬金銅稀土礦、安徽霍山縣磨子潭—舒城縣華蓋山金銅鉬鉛鋅礦、北大別基性—超基性巖帶銅鎳鉑鈀—晶質石墨礦、湖北隨州南部錳金礦、湖北廣水—紅安金銅螢石礦、湖北羅田—麻城金銀螢石礦、湖北蘄春—安徽岳西鉬銅金磷晶質石墨鈦高純石英礦等10個資源潛力區[注]彭三國、胡起生、湯超等,武當—桐柏—大別地區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方案,2023。。繼續發揮“就礦找礦”理論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指導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1) 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的設想動議、立項建議、立項論證、規劃部署、組織實施、找礦歷程、重要成果等全過程不同程度地得益于“就礦找礦”理論的啟示,潛移默化地運用到了“就礦找礦”理論,證明了該理論在找礦實踐中有重要指導作用和價值。
(2) “就礦找礦”與“新區找礦”是兩條并行不悖的找礦途徑,都需要有理論指導,都需要有新技術新方法的支撐。
(3) “就礦找礦”是找礦的經驗總結、指導方針、科學方法和有效途徑,是找礦的哲學理論認識!40余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 “就礦找礦論”是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在地質上有據、找礦上有效、經濟上有利。
(4) 在找礦勘查過程中,既要充分理解“就礦找礦”理論內涵,又要提高“就礦找礦”應用自覺性,更要加大“就礦找礦”的力度,繼續發揮“就礦找礦”理論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的指導作用。
致謝:本文引用了“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計劃項目的相關資料與成果,它是本文的基礎。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自始至終得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基礎調查部、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天津地質調查中心,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自然資源廳及有關處室(省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地質(勘)局及有關處室,以及一大批領導和專家的指導、關心及支持,項目承擔(參加、協助)單位及參與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所有成果(包括本文)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審稿專家和牛志軍、王玉平、胡正祥、許衛、潘仲芳、付建明、鄧新、李堃、邱嘯飛等同仁對本文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英文翻譯由程順波完成,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