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霍俊龍、張玖竹、史嬌玉 (畢馬云設計) 編輯 / 郭艷
(接上期)
2、復用數字化資產的工具及復用效果
數字化資產結合BIM 工具和數字化資產管理系統會產生巨大的生產力提升,包括設計提效、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避免人為失誤。以常見的快餐、茶飲店為例,基本可以達到“1 天1 店”;對于家具賣場等連鎖店,可以達到“半天1 店”。
墻頂地硬裝裝飾提效13 倍以上?;贐IM 的畢馬云設計軟件在做裝飾時可同步生成墻頂地飾面,以及門檻石、收口條、陰陽角條等構件。傳統CAD、SketchUp 或原生Revit 模式,都需要一個面、一個面的繪制。而BIM 模式是基于房間進行裝飾,無論房間是什么形狀都可一次性批量生成。即便是簡單得只有一個門和一個窗的房間,加上門窗側口,也有14 個面,一次將所有飾面創建完成,并且保證墻地搭接、墻棚搭接、陰陽角搭接、門窗收口搭接均正確。

某連鎖茶飲店水吧區的操作臺搭配
道具、設備布置至少提效10 倍。布置的操作過程包括:打開素材庫界面、輸入構件搜索詞、選擇并布置相應道具、調整可參變道具的尺寸、調整位置及角度。每一個構件均需重復操作上述步驟。畢馬云設計軟件應用功能模塊可以批量布置幾十個族,每個族的相對位置會自動根據房間的面寬和進深進行調整,角度也會隨著相對位置進行旋轉,需參變的道具也會根據房間進行尺寸的自動調整。
水電點位和路由布置提效50 倍以上。各種開關插座的水平位置和標高往往是根據家具、道具進行確定的,冷熱水點位和排水點位的位置和標高是由潔具確定的。以一個四居室為例,水電點位的數量約100 個。傳統人工布置的模式是手動擺放、手動調整位置和標高,100 個點位需耗時約2h。應用BIM 的畢馬云設計軟件,可以自動全部批量生成,除具備雙控功能的開關因無法自動計算而出現遺漏外,其余點位的布置100%正確,耗時僅需20s 左右。
除了應用上述工具提效外,還帶來模式的質變:效果圖與施工圖的統一。傳統設計中方案創作人員與施工圖設計人員分離,在復制店的語境下,方案創作被限定很小的范圍,對創意的要求不高,更像是動線安排、搭配合理等邏輯問題的“解題員”和道具的“擺放員”。基于BIM 的數字化建店可以在擺放完平面方案后,直接生成效果圖,且材質、燈光均是“傻瓜式”配置,還可精細化調整,實現了同時出具效果圖和施工圖的目標。這種依據IT 手段將多工作流程的融合改變,會極大影響和改變連鎖業態的設計服務模式,對現有的設計從業人員是個挑戰,促進了整個產業的“降本增效”。
3、數字化建店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某連鎖酒店客房一鍵標注后的效果
數字化建店首先從“數字化設計”開始,通過由2D 轉3D,實現了平面與立面的實時聯動,避免了平立面不符的“老大難”問題。傳統的裝飾設計師需要繪制每個房間的立面,反映墻飾面與地飾面、墻飾面與頂棚、門窗收口、陰陽角等交接關系。有的業主甚至要求每個飾面均要以平面和立面對應的方式單獨繪制立面圖。傳統CAD 設計模式工作量大,考驗設計師的責任心。數字化設計的平立面,則是以模型在某個方向的投影結合線性、顏色等設置實現的,具有位置、尺寸、角度聯動的特性,實現了平立面各面與整體都相符的效果。
在數字化建店中最容易忽略的價值是“固化業務標準”。每個連鎖企業均有標準化,各家雖大同小異,但具體內容又各自不同,一般包括動線與功能分區和布局,家具素材的分類、尺度分級及具體樣式定型,材料選擇與搭配,照明光源類型、色溫、光束角等搭配規則,冷水、凈水、排水配置、標高及水平位置定位規則,插座與家具、道具、設備的搭配及定位規則等內容。在傳統模式中,這些規則都是優秀設計師才具備的使用能力與項目經驗,培養成本較高。而在數字化建店模式中,運用軟件工具“封裝”了各種標準化規則,設計師僅需“觸發功能”即可依據具體場景通過程序完成全部設計流程,如自動劃分空間、擺放家具道具、完成墻頂地材料搭配、光源布置與參數調整以及水電點位布置等。數字化建店使標準化落地,不用過多依賴設計師的經驗積累。
數字化建店最明顯的價值是“提升設計效率”。大多數以CAD、SketchUp 等為設計工具的連鎖企業單店設計周期是7-14d,以畢馬云等數字化設計工具的連鎖企業單店設計周期則可以壓縮到2-5d,對整體建店效率的提升達到15%-25%。在連鎖建店的全部環節中,施工周期受施工方法、施工機械的局限,一般很難再壓縮時間;供應鏈采購的周期因為標準化程度高,提效空間也十分有限。因此,提升設計效率是優化整體開店效率可行的落腳點。
數字化建店最具顛覆性的價值是“提量組價的全自動化”。盡管計算機輔助設計、算量已經發展了30 年,實現的效果仍需人工勾繪各種面積區域,人工在算量軟件里錄入門窗、主題墻等面積,只停留在“輔助”層面。數字化建店模式則可以實現提量的“全自動”,無需人工勾繪面積、無需人工錄入即可實現物料單、工程量單、明細單的全自動提取。提取數據的“顆粒度”非常詳細,可以細化到每一塊石材或墻板、每一個家具和開關插座。一個店面裝修工程的造價、用工量等數據,則是由具體的每個“裝飾構件”數據組合而成,具有詳細、準確、可溯源的特征。以這些數據進行采購下單、勞務結算產生的經濟效益,比設計費多1-2倍,真正體現出BIM全生命期、全產業鏈的關鍵價值。
數字化建店最具顛覆性的價值是“運營模式優化”。從業務標準化,到供應鏈整合,甚至與外單位的分工協作,都因數字化發生了顯著變化。
業務標準化具有新的“載體和內容”:數字化的連鎖店設計必然采用BIM 的建模工具,以及基于BIM 的數據系統,使用了新的素材格式。成果標準化:如果使用之前的手冊、圖集,則無法被BIM 的建模工具所調用,也無法與數據系統對接,因此從“下游應用端”的需求出發,要求標準化的成果升級為“數據庫形式”。以數據庫形式存儲的內容,使多個內容的關系更有價值:例如家具與燈具的“搭配規則”,這種可由程序調用的“規則”,是數字化場景下標準化的“新內容”。
標準的迭代因大數據而變得更“智能”。只有不斷實踐、迭代的循環,標準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數字化建店的成果除了應用于營建店面之外,還可做為標準迭代的“算據”?;诿磕瓿砂偕锨€店面的數據,程序算法可修正標準的“中線、上線、下線”,使標準不斷接近現實并符合實際。結合公司戰略方向和需求,可做出高要求的指引標準,或者強制性的底線標準。
數字化建店的模式,在設計之后的流程都變成了“自動化”,產生了由“流程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質變,大幅提升了連鎖業主的運營效率。設計費在連鎖業態開店的總成本中占比雖低,但卻是工程、采購的先決條件。設計之后項目管控流程的自動化,從本質上系統地改變了數據的產生方式、決策主體和決策流程,并規避了中間商賴以生存的“信息差”,縮短了供應鏈的無效環節。
流程驅動必須要依賴數字化模型中的信息,即BIM 模型具有的幾何位置、多位置間的搭接和扣減關系、規格尺寸、花色紋理以及材料性質等關鍵屬性信息。這些幾何和非幾何類的屬性信息,就是一個能滿足工程、采購、商務角色數據需求的數據庫。BIM 模型數據的另一個特征,是由程序進行讀取、匯總,形成“可溯源”的龐大的基礎數據。有了每個項目上千條的數據作為基礎,業務管控即可實現由數據觸發的流程自動。例如在深化設計完成后,BIM 模型的數據就會自動推送給采購部門,采購部門僅需將物料匹配相應的廠商即可完成下單,無需進行工程量統計。
基于多個項目的BIM 模型還能夠方便地進行資產管理,使連鎖店主清楚地知道每個設備在哪個店,這個店在退租時,舊設備還能否用于其他店面。
數字化建店對產業鏈各個角色均會帶來沖擊,甚至在連鎖店內部也會面對現有利益受損角色的抵制。

家具設備一鍵布置的前后效果對比
開設新店和舊店翻新是每家連鎖企業的成本大項,加上工程行業復雜的特性,常有大量外委和采購,各方利益錯綜復雜,容易滋生腐敗。外委的內容包括設計、工程勞務、物料采購。以設計為例,連鎖業態單店的設計費用大約為1 萬至3 萬元,總價并不高,但如果每年新開成百上千家店,則會比一個五星級酒店的設計費都高,對任何設計單位而言都是一個“大項目”。利用數字化建店,一般都會減少外委,并可優化30%的設計人員,所以各單位的設計總監一般是抗性最大的人,往往會提出“推敲方案不變、效果表現不如3ds MAX 軟件”等不可量化、模糊的推諉說辭。此外,工程業務線條、采購業務線條等都容易因維護既有灰色利益而產生抗性。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抵擋數字化建店代替CAD 和SketchUp 的趨勢,主要原因是數字化使公司內多個部門的協調效率以及整體運營效率都得到提高。

裝飾BIM 軟件畢馬云功能界面截圖
數字化使建店過程中各角色所需數據可以統一、協同、可溯源,且是自動化的可溯源。數據顆粒度細化至每一塊飾面板,每一個家具的細度,是促進產業分工的最大推動因素。這種數字孿生能力成為改變產業鏈分工的最大動力。
數字化建店通過算法、程序替代了低價值的人工重復操作,沖擊了初級施工圖繪制人員和概預算人員的價值。傳統的施工圖設計,實際是“圖集的搬運工、規范的搬運工”,以BIM 工具替代工作的內容已經實現。概預算中的“兜面積、數個數、算長度”也已經靠算法實現了全自動化。
數字化建店增加了新的高價值崗位。數字化建店需要BIM 形式的素材,包括墻頂地飾面“封裝”成可被復用的“硬裝配置方案”的新方案設計師,水電點位配置規則的新機電工程師,確定每類圖紙中尺寸標注、文字標記規則的新圖紙標準設計師等。
數字化連鎖建店的模式,底層邏輯清晰、入場門檻不高、產生效益顯著,雖然會受到傳統經營模式的桎梏,但基于數字化和信息化的行業發展潮流不會改變。連鎖業主越早洞悉數字化趨勢,越早加入數字化行列,越早進行數字化轉型,就會越早產生效益。裝飾企業也應學習連鎖企業的精益模式,抓住數字賦能的時代機會,提高管理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