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在新常態下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態勢,農村經濟在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我國農業經濟也進入全新的發展時期。要想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在新常態下不斷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基于此,從農業經濟的發展與管理現狀入手,探討了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價值,并提出了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管理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常態;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03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業經濟管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新常態的到來,農業經濟管理不僅需要應對市場的多變和國際競爭的壓力,還要著眼于可持續發展和科技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與創新已成為激活農村地區經濟活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此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融合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不僅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關鍵,還是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升農民福祉的核心任務。因此,深入探討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價值,對指導實踐、制定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業經濟的發展與管理現狀
1.1 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針對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已從傳統的數量導向模式轉變為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通過引入精準農業和智能農業系統,農民能夠更高效地管理土地資源,提升作物產量。這不僅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激發了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力。農業經濟管理制度通過構建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強化市場準入和質量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提升市場信譽,從而拓寬銷售渠道,顯著提高農民收入。
此外,農業經濟管理制度還注重優化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通過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農業銀行等機構,為農民提供貸款、保險等金融產品,有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增強市場風險應對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通過組織農業技能培訓和知識普及活動,提升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農業經濟管理還推廣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模式,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僅增強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還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1]。
1.2 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強化了農民對土地的經營權,使農業生產更貼合市場需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這一改革不僅增強了農業生產的靈活性,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政府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邁進。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通過優化生產結構、調整種植和產品結構,使農業更適應市場需求,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一改革有助于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政府通過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質量安全監管、促進流通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為農民創造了更多銷售機會。
體制改革還包括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與完善。政府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農業生產和農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支持,解決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有助于農民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生產效率。農業政策體系的完善也是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通過制定和調整相關政策,如農業補貼、保險政策等,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穩定的政策保障,降低了生產風險。
2 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價值
2.1 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和法律框架。
在政策層面,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為農村經濟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標。這些政策涉及農業生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教育培訓等領域,確保農村經濟發展既契合國家宏觀調控,又滿足農村實際需求。
在法律層面,通過完善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村經濟提供了法律保障,有效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通過實施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能夠提升農村經濟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例如,優化農業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農村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助于整合農村資源,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效率。制度保障還激發了農民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活力。通過實施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支持政策,鼓勵更多農民參與農村經濟發展,激活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此外,通過制定和執行水資源保護、土壤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規,有效保護農村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長期可持續性[2]。
2.2 為農業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良好的農業經濟環境能夠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在此環境中,農業科技研發備受重視,科技創新成果得以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從而顯著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現代化農業技術,如智能灌溉系統、病蟲害智能監控系統的廣泛應用,不僅大幅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還有效減少了資源浪費,增強了農業的可持續性。
良好的農業經濟環境有助于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確保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符合市場需求與國際標準,能夠顯著提升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增強競爭力。這不僅有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還能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此外,優質農產品還能增強消費者對本地品牌的信任,強化品牌建設和口碑傳播。
良好的農業經濟環境有利于維護農業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關注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這不僅確保了農業生產的長期可持續性,還有助于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良好的農業經濟環境還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參與度。在此背景下,農民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農業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自身的生產能力。農民對農業經濟的參與度和滿意度也會隨之提高,進而調動他們在農業生產和管理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3]。
2.3 實現農業資源的集約化利用
在土地資源日益緊缺的背景下,集約化利用成為釋放土地生產潛力的關鍵途徑。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科學的管理手段,能夠顯著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從而有效減輕土地資源的壓力。這種高效的資源利用模式,不僅能夠推動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還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機遇。在集約化的農業生產體系中,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得以深化,如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等,這些新興業態不僅拓寬了農村經濟的收入渠道,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多元化的產業布局能夠更有效地吸納和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提高就業率和收入水平,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集約化生產還能夠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運作,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更好地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這種生產方式有助于打造農產品品牌,提升市場認可度與影響力,為農民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農村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也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科學的管理與合理的規劃,能夠有效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生態與農業生產的和諧共生。這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不僅保護了農村的自然生態,還為后代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產與生活環境[4]。
3 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管理助推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
3.1 加強政策支持與落實
政策制定需更加精準與具體,這意味著在設計階段必須深入調研農村各區域的實際需求與特點,確保政策能切實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例如,針對不同地區的土地特性、氣候條件及農作物種植結構,應制定差異化的支持措施。在政策落實階段,需注重細節與執行力,不僅要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責任人,還需構建完善的監督與評估體系,以確保政策按計劃推進,并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例如,通過定期進度報告、現場檢查及效果評估,全面監控政策執行,確保政策效果最大化。
政策支持應與資金保障緊密結合。政府需在財政預算中專門設立農業經濟管理與農村發展資金,并建立透明、高效的資金分配與使用機制,確保資金及時、準確地到達目標對象。例如,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產品加工、農業品牌建設等農村經濟的關鍵領域。同時,政策支持需加強與農民的溝通與互動,定期舉辦政策宣講會、工作坊等活動,幫助農民理解并掌握最新政策信息,同時收集農民反饋與建議,使政策更貼合實際需求。此外,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移動應用、網絡平臺等,提升政策傳播的廣度與時效性。
農業經濟管理涉及農業、環保、財政、科技等部門,因此,加強政策支持與落實需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確保各部門政策與行動協調一致,從而有效推進農業政策實施。
3.2 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現代科技投入力度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重點聚焦強化農村地區的交通、水利、電力和信息通信設施。在交通建設方面,不僅需改善道路條件,還應構建冷鏈物流系統,尤其是針對易腐農產品,以減少運輸損耗,提升產品市場價值。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除了傳統的灌溉和排澇系統,還應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和噴灌,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電力設施方面,在確保穩定供電的同時,積極推廣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偏遠地區,既環保又降低能源成本。在信息通信方面,除了基礎網絡建設,還應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天氣預報、市場價格、農業技術等實用信息。
在現代科技投入方面,管理人員需專注于農業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除了智能化設備和精準農業,還應引入生物技術,如抗病蟲害的改良種子,以增強農作物的生長潛力和適應性。在農業科研方面,除了研發新品種和新技術,還應建立與農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關系,利用其研究成果和專業知識,加速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在農業監控和管理方面,除了衛星遙感和物聯網技術,還應利用無人機監測作物生長情況和控制病蟲害,以提高監控效率和準確性。
在實施這些措施時,管理人員需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傳統,確保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服務于當地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同時,管理人員還需重視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和適應度,通過培訓和示范項目,提升他們對現代科技的使用能力和理解度。唯有如此,真正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科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有效應用,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5]。
3.3 完善市場調節機制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是市場調節的關鍵。在確保農民基本利益的基礎上,應逐步推進農產品價格市場化,使其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為此,需構建包括農民、企業和政府在內的多方參與的價格協商機制,根據市場供求變化靈活調整價格,避免價格劇烈波動對農民造成損失。
政府可設立最低收購價和災害補貼制度,以保障農民在市場低迷或遭遇自然災害時的基本收益。發展多層次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重點在于優化流通環節,減少中間損耗和成本。例如,鼓勵農民與超市、電商平臺直接合作,減少中間商環節,提升農民收益。同時,推廣地理標志保護和品牌化策略,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管理人員應建立健全的市場監督體系,監控交易行為,打擊欺詐和不正當競爭,保護農民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優化農產品營銷和品牌建設,需強化品牌意識,提升附加值。通過建立地理標志產品、發展特色農產品等方式,增加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如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提升市場知名度和消費者認知度。發展農業保險,特別是針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保險產品,可有效減輕這些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建立價格穩定基金,在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時發揮平穩作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
完善市場調節機制還需加強市場信息服務。管理人員應建立全面、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發布系統,為農民提供實時市場價格、技術指導和天氣預報,幫助其作出科學決策。同時,舉辦培訓和宣傳活動,提升農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和適應能力[6-11]。
4 結束語
在新常態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不容小覷。它不僅是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更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增強農村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在未來的實踐中,農業管理應更加注重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與優化,深入探索并加大對農業科技、市場機制、人才培養等領域的投入力度,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需求。這不僅將促進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為農村地區的全面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士強.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農村科學實驗,2023(1):64-66.
[2] 王法剛.試析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村實用技術,2023(3):13-14.
[3] 趙傳超.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河北農機,2023(1):127-129.
[4] 賈玲寶.農業經濟管理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性探析[J].河北農業,2023(1):48-50.
[5] 劉如江.農業經濟管理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探討[J].山西農經,2023(4):131-133.
[6] 郭新艷.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0):68-71.
[7] 周輝.論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山西農經,2023(11):65-67.
[8] 趙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機市場,2023(2):36-38.
[9] 馬美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15):90-91.
[10] 何劍威.現代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簡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4):34-36.
[11] 曾憲玲.試析優化生態環境對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西農經,2022(2):112-114.
收稿日期:2024-09-19
作者簡介:聶紀萍(1975—),女,江西樟樹人,高職實驗師,研究方向為農業職業教育與實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