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中
摘 要:蘭花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準,自古以來深受文人喜愛,并成為寄意達情的物種之一,由此創作出大量詠蘭詩。通過這些詩作,我們領略到前賢立身高潔的品德情懷與獨立不阿的人格精神。
關鍵詞:古人;詠蘭;寄懷
蘭花是中國人喜愛的十大名花之一,有“花中君子”的美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蘭花通常指的是“中國蘭”,也就是分布在中國的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蕙蘭/夏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它們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樸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準。其又因多生于幽谷之中,且香氣清幽,故稱“幽蘭”。
中國人對蘭花情有獨鐘,歷來把它當作高潔、典雅的象征,賦予蘭花的花語為:淡泊、高雅、美好、高潔、賢德。春秋時的孔子就借山中的蘭花比喻自己的節操和命運:“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轉見蔡邕《琴操·猗蘭操》)孔子到處奔波,一生窮困不得志。他的學生問老師這是什么原因,孔子說:“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孔子家語·在厄》)這是在鼓勵學生堅持操守。孔子又說:“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同上)他說自己的氣節與蘭花的芳香一樣長存,自己的心和蘭花一樣忠貞不移。在孔子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他的不少學生表現出高尚氣節,如他的得意門生顏回,不僅極有學問,志向也高潔。《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生更是酷愛蘭花。在他的傳世名篇《離騷》和《九歌》中,曾多次贊譽蘭花。如“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等等。孔子通過詠蘭,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操和不同流俗的志向。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不僅鐘情菊花,也喜愛蘭花。他在《飲酒》十七中寫道:“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詠蘭》詩中寫道:“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這首詩以春蘭和秋桂為比喻,表達了蘭花高潔、謙遜的品質。詩中的“林棲者”意指隱士,他們喜歡聞風而動,與蘭花相遇,而蘭花并不求美人折。這是在表達蘭花不求虛名、謙遜、內斂的品質。這首詩以蘭花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美好品質的追求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仙李白曾在《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一詩中贊美蘭花:“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松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這里的“蕭艾”常用來比喻不肖的人,例如《楚辭·離騷》中就有“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的句子,表明艾蒿和蕭艾在古代文學中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義。在李白眼中,長得再豐茂的蕭艾在松、蘭面前都一錢不值!
宋代大文豪、大詩人蘇軾一生文學成就卓著,詩詞賦名動天下。他的詩歌以豪放灑脫、清新自然、含蓄婉約等風格而廣受好評。其中,他的《蘭花賦》被譽為“蘭花詩”,以其鮮明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感染著讀者。蘇軾的《蘭花賦》最早是寫在陳玉蓮的《玉堂花卉譜》上。蘇軾十分細致地描繪了蘭花。他寫道:“繽紛幾種,或有晚霞之色,或有清影之芬。”這里的“晚霞之色”形容蘭花呈現出美麗的紅色或粉色。而“清影之芬”則形容蘭花在陽光下呈現出清新的氣息。整個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真實的蘭花,感受到它們的生命力和美麗。寓意方面,蘇軾通過對蘭花的品性贊美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認為蘭花清新灑脫,不矯揉造作,正像一種優秀的人格品質一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崇敬。同時,蘇軾也透過蘭花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在蘇軾筆下,我們看到了蘭花的高尚品質,也看到了蘇軾的人格力量。
蘇軾弟弟蘇轍也寫過不少詠蘭詩。下面這三首絕句相當有名:
次韻答人幽蘭
幽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
壹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薪。
蘭花
李徑桃蹊次第開,秾香百和襲人來。
春風欲擅秋風巧,催出幽蘭繼落梅。
幽蘭花
珍重幽蘭開壹枝,清香耿耿聽猶疑。
定應欲較香高下,故取群芳競發時。
詩中通過深情地贊美“幽蘭”,抒發自己雖身在官場卻能保持獨立人格的心志。
宋代幾位政治家兼文學家也作過蘭花詩。
如司馬光《蘭》:“藝植日繁滋,芬芳時入座。青蔥春蕊擢,皎潔秋英墮。”王安石也寫過一首《朱朝議移法云院蘭》:“幽蘭有佳氣,千載山阿。不出阿蘭若,豈遭乾闥婆。”
宋代大學者朱熹在一首題為《蘭澗》的詩中謳歌蘭草的“幽香”品格:“謾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
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陳與義,有《墨戲二首·蕙》言:“人間風露不到畹,只有酪奴無世塵。何須更待秋風至,蕭艾從來不共春。”這里的“酪奴”是指香茶。這首絕句的意思是:人世間的風露不能沾染到我的田地,只有在酪奴那里才能避開塵世的煩惱。我不需要等到秋天,因為蕭艾從來都不和春天共存。是詩表達了作者希望遠離塵世的紛擾和煩惱,尋求一份寧靜和清凈。
蜀人鄧文原為一代廉吏,其文章、書法出眾,堪稱元初文壇泰斗。他在《題趙子固墨蘭》中寫道:“承平灑翰向丘園,芳佩累累寄墨痕。已有《懷沙》《哀郢》意,至今春草憶王孫。”詩中借懷念屈原而表達一個南宋遺民對亡國的深切之痛。
另一位文人書畫家倪瓚在《題鄭所南蘭》中寫道:“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鄭所南就是鄭思肖,是元代文人畫家,擅長作墨蘭,其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大宋土地已被掠奪。無根的蘭花,寓意南宋失去國土根基。這在文人墨蘭中別具特色。
清代的鄭板橋官職小,但人格十分高尚,心系黎民,恥于攀附。他長于詩書畫,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在鄭板橋眼中,畫遍多種花不如畫半枝蘭花。他所畫的蘭花,清秀健勁,盡脫時俗,時人評述道:“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他在一幅墨蘭旁題寫《高山幽蘭》: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
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古人為何鐘情于蘭,并由此創作出難以計數的詠蘭詩?分析起來不外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是蘭花在古代被視為高雅的象征,其淡雅的香氣和優美的形態深受人們喜愛。二是蘭花是一種珍貴而稀有的植物,因此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三是蘭花在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如“蘭章”代表詩文之美,“蘭友”代表友誼之深,“蘭桂齊芳”代表子孫優秀等。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要通過學習古代優秀的詠蘭詩,培植和升華自己的高尚情操,保持獨立的人格,堅守做人的底線,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的有益于社會的人。末了,謹撰一首七律《詠蘭》為結:
幼出深山品自藏,馨人吐韻沐春光。
文章寫去難盡意,蘭蕙移來備覺香。
盡性好詩期品味,隨心舊畫耐端詳。
清幽不羨神仙府,雅致常臨到草堂。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