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君
1951年4月13日,張聞天赴蘇聯就任駐蘇大使。駐蘇使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大使館,從1949年10月建立,到張聞天1951年4月15日到達莫斯科就任,已經有一年半時間,原來已經有了一批工作人員,因此,張聞天只帶了少數人前往。
外交工作上的重大突破
駐蘇使館位于莫斯科克魯泡特金巷13號,使用舊中國使館的館舍。一個使館幾十口人,連辦公帶居住,還要接待和宴請客人,這座原沙俄巨賈之女捷羅任斯卡雅的宅院就顯得很擁擠。直到后來工作人員增加,實在無處容身,才又租了克魯泡特金巷7號的一棟小樓做辦公之用。由于房子少,張聞天和劉英夫婦二人只住兩間,其中一間兼做大使辦公室。
張聞天到使館以后,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作廣泛深入的調查,對建館一年多工作的成績和問題、干部隊伍狀況、同志相互關系等作了全面了解。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駐蘇使館的整頓工作。他特別把研究工作擺到使館工作的首要位置上,為了加強調查研究,到任后的5月4日宣布建立研究室,這是我國駐外使館中最早建立的研究室。這成了駐外使館甚至外交工作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使得使館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整個面貌都改變了。張聞天親自領導研究室的工作,出題目、改文章、參加討論,進行具體指導。很快,駐蘇使館的調研工作就開展起來了,并開始向國內報送研究成果。
當朝鮮戰爭正在激烈進行之際,張聞天指導駐蘇使館研究室在6月20日完成調研報告《關于朝鮮停戰的和談問題》,以豐富的事實和嚴密的分析說明,“美國當局在目前有在三八線求得停戰的趨向”,這種停戰“只是在不放棄對中國臺灣和三八線以南的韓國的占領條件之下的單純停火”;并提出停戰的方式很可能是經過“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由雙方軍事代表開會取得停戰協議”,因為這樣做可以避開對新中國的承認以及臺灣等問題而只談軍事上的停戰。報告建議中共中央領導作好和談準備,隨后的事態發展,證明張聞天的分析與估計是正確的。報告由信使送到國內后,黨中央十分重視。周恩來和外交部對此進行表揚,并提出以后此類報告應以急電發回。
落實“156項工程”的總負責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之一是集中力量完成蘇聯幫助設計的156項工程,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這“156項工程”的安排在國內由周恩來、陳云、李富春主持,而在蘇聯落實“156項工程”的總負責人則是擔任駐蘇大使的張聞天。
“156項工程”是一個總稱。其中1950年商定的50項,是張聞天到任后逐步落實的;1953年5月15日中蘇簽約,增加91項,成為141項;1954年又增加15項,共計156項,這些項目的確定都在張聞天大使任上。
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是當時駐蘇使館的商務參贊處。但很多同蘇方交往中的重大事情,張聞天都親自過問和處理。張聞天作為駐蘇大使、特委書記,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不單為我國工業化的方針和途徑不斷提出建議,供黨中央決策參考;而且,他在大使的崗位上殫精竭慮,為取得蘇聯的援助,建設我國現代化的重工業基礎,做了許多工作。
對留學生工作,張聞天也非常重視。經他建議,高教部派出負責人在駐蘇使館成立留學生管理處。在他指導下,留蘇學生成立了中國留蘇學生總會,使館設立了俱樂部,使留蘇學生能夠常來使館聚會和閱讀國內報刊。他“經常教育青年們懂得,科學就是老實的學問,不踏實、不老實,今天學習不好,將來回國也要碰釘子”;要求留學生樹立節約觀念,反對鋪張浪費,“中國剛開始經濟建設,需要大量投資,但錢不夠。中國資源雖豐富,但卻埋藏在地下,尚未開發。因此,節約每一分錢,投入生產,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駐蘇大使任內,張聞天還參加了一些國際會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內瓦會議。1954年解決朝鮮問題和印支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參加的第一個高層大型國際會議,中共中央非常重視。1954年3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由周恩來率團與會,同時決定張聞天任外交部副部長并參加會議。英國是與會西方大國中唯一同中國保持一定外交關系的國家,也常就會上爭論的問題在會下向中國摸底并討價還價。張聞天不僅參加了英國首席代表、外交大臣艾登同周恩來之間的談判,還多次同英國代表團的卡西亞(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副次官)會談。
張聞天在駐蘇聯大使任內,同駐在國和外交團各方面的人士建立了良好關系。在同蘇聯人員接觸中,他以對蘇聯歷史的淵博知識,以對中蘇關系大局的掌握,以他自然展現出的代表中國人民的氣概,以及對蘇聯的理解和友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1955年1月19日,張聞天離任回國時,蘇聯外交部原來準備的餞行宴會提高規格,改由蘇共中央出面。因赫魯曉夫身體不適,而他又執意要參加,宴會還推遲了一天。
(摘自《檔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