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科技創新和新產業革命進入關鍵期的大背景下,中國新質生產力進入“加速建設期”。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波動上升,增長動能加快轉換;創新開放相互支撐,內外鏈接正在加強。同時,外部市場多元豐富,制造服務加快融合。課題組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以及內生增長理論依據,構建出包含市場表現力、產業成長力和產業創新力三個維度的上海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遴選上海“十四五”期間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重點產業”,以及電子信息、化工產業、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和高端能源裝備等 6 個長產業鏈、高復雜度、處于全球競爭前沿的產業進行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2025年發展趨勢予以展望。
[關鍵詞] 產業 ;國際競爭力 ;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11(2024)06-0001-21
一、全球及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的特點分析
(一)技術進步進入“關鍵核心期”,會帶來全球產業體系的巨大變革
當前,科技創新和新產業革命正進入關鍵期,以人工智能作為核心的主導技術,正極大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融合,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一是在生產環節,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越來越多,特別是空天海洋、材料能源、生物智能等技術融合交叉,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甚至是新產業。尤其是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生產制造模式發生深刻變化。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出現分化重組,機器換人、制造上樓、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的運用導致傳統的土地、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內涵發生變化,數據、算力等成為數字經濟時代不可或缺的新要素。二是在消費環節,通過數字匹配將更好實現“供給-需求”兩端的高水平匹配。數字產業化發展使得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得到迅速提升,也從需求角度提供了有效供給的路徑。生產力發展使得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閑暇時間增加;同時,云計算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突破及其與各種軟件和應用的融合、3D 打印技術的逐步成熟,使消費者可以更便捷且低成本地獲得生產力工具,將之用于產品和服務的開發設計乃至生產。消費者成為在企業之外參與產品開發、生產的重要力量。三是在流通環節,平臺以構建數字基礎設施為基礎,形成大區域網絡聯系,成為一種跨越國界、高度開放的生產組織形態。
(二)全球產業布局進入“深度調整期”,產業鏈安全韌性重要性凸顯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自由化議程陷入僵局等因素加劇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不確定性,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已經從效率優先向安全優先的根本邏輯轉變。同時,也需要各國需要加強合作與協調,共同應對挑戰和機遇,推動全球產業布局的平穩調整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自主可控、多樣備份和均衡化發展成為主要國家產業布局的“基本法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小院高墻”加碼高技術領域技術出口及投資的限制,嚴重影響全球重點工業領域國際合作與技術進步空間。自2021年開始,美國已分別針對能源、先進電池、關鍵礦物、農業食品、公共衛生、制藥、信息通信技術、半導體、運輸、國防等多個關鍵領域供應鏈進行審查。Fact Set數據庫顯示,在市場準入和技術水平較高的汽車、半導體和船舶制造行業供應鏈合作大幅減少,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脫鉤鍛煉風險加劇。二是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加速本土化和近岸化。數字技術減少了企業在試圖加入全球價值鏈時面臨的許多障礙,數字平臺促進了買家和賣家的匹配,從而降低了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初始固定成本。同時,自動化、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可以替代部分低技術勞動力,這可能會影響跨國公司尋找低成本勞動優勢的全球產業布局,轉向本地化和替代離岸外包,加速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回流,加速全球價值鏈重構,減緩經濟全球化速度。三是從自由貿易向公平貿易的規則轉變。發達國家頻繁運用產業安全工具打壓我國產業。出口管制、投資安全審查、實體清單、反補貼調查等產業安全政策工具越來越成為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限制中國等后發國家重要產業的典型做法。2024年當地時間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不顧中方反對,宣布結束“反補貼調查”,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所謂“最終反補貼稅”,其中比亞迪17.0%、吉利18.8%、上汽35.3%,上汽新能源汽車受到嚴重的打壓。
(三)中國新質生產力進入“加速建設期”,為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提升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是提升產業競爭力,開啟新型增長引擎,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一是強調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外部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上升,平行供應鏈和替代供應鏈的浪潮愈演愈烈,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我國持續推動構建富有韌性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形成我國供應鏈的主要框架結構和區域布局,保持我國產業鏈的完備性。以國家戰略發展為核心,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推動我國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促使我國產業進入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等高附加值環節。二是強調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持續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充分發揮制造領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連接優勢,推動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數字技術在制造領域廣泛應用。圍繞智能、綠色等產業升級方向,完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業態、新模式的應用推廣機制,提升傳統產業創新發展水平。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廣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分工和協作格局,優化汽車、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等重要生產領域的布局。三是強調統一大市場和區域協同發展。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以來,規劃政策體系形成并不斷完善,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立,長三角區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一方面,一體化協同創新更加活躍,長三角科技創新項目跨區域、跨領域聯合攻關實施效果良好,由上海牽頭,協同蘇皖浙共建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積極布局建設專業研究所、集成創新平臺等,充分轉移轉化技術成果,服務眾多企業,推動創新資源在長三角區域暢通流動。另一方面,一體化產業協作越發緊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逐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專業服務業賦能作用充分發揮。
二、2023—2024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分析
(一)綜合競爭力波動上升,增長動能加快轉換
1.綜合指數呈現上升,增速放緩趨勢明顯
2018—2023年間,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整體呈現上升趨勢,盡管持續受到疫情沖擊、經濟下行和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負面沖擊,但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總得分仍然實現韌性增長。自2018年至今,增長趨勢變化可以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18—2020年,上海憑借強大的產業基礎優勢和成本效率優勢,有力抵消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部分負面影響,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由2018年的110.1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115.3。2020年疫情來襲,全球供應鏈收縮和市場需求走弱,導致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得分增速放緩,2020年上海的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得分為116.3,較2019年上升1分。
第二階段為2021—2023年,上海憑借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取得的先發優勢,各重點產業快速恢復產能,在歐美等地區國家生產活動受到疫情沖擊造成產能不足的背景下,抓住稍縱即逝的貿易窗口期,一方面 “走出去”填補全球產能空白和搶占增量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加快研發創新活動,降本增效修煉內功,邁出國際競爭力提升新步伐,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也由2020年的116.3逆勢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120.2。2022年,上海在遭受較為嚴重的疫情影響下,對全市生產貿易產生重大沖擊。但是,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得分由120.7上升至121.8,較上年增長1分,表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
2.創新開放相互支撐,內外鏈接正在加強
從2023年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6個二級指數得分來看,產業效率指標得分最高,為133.7;其次為投入服務化指標,得分為124.0;國際、國內市場表現指標依次為122.8和122.7,分列第三第四位。得分特征均表明,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底座力量正在不斷壯大,“創新”和“開放”仍然是支撐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優勢。
在創新驅動下,上海在多個領域實現了重大科技項目的突破。在集成電路領域,上海形成了從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在生物醫藥領域,上海在新冠疫苗研發、創新藥物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海積極推動AI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了多個領域的智能化升級。2023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為11692.50億元,比上年增加6.9%。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為24.8%。
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上海重點產業深化拓展國內外市場形成的獨特優勢也正在充分展現。一方面,上海重點產業在不斷厚植國內市場競爭優勢,在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方面奮發有為。同時,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以重點產業為依托,在拓展國際市場、暢通外部產業貿易循環方面秉承一貫風格,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功能正在不斷凸顯強化。
3.外部市場多元豐富,制造服務加快融合
從指數變動趨勢看,2018—2023年間,國際市場表現、投入服務化與新技術三大指標的快速上升是推動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得分韌性增長的主要原因。其中,國際市場表現不僅上升最快,而且從方差結果看,增長也最穩定。綜合2018—2023年數據觀察,上海重點產業競爭力中國際市場表現指標增長平均增速最高:從2018年的99分增長到2023年的122.7分,平均增速為21.46%。
據上海海關統計,2023年上海市進出口總值4.21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上海港2023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900萬TEU(標準箱)大關,連續第14年位居全球第一。除了總量外,上海在對外經貿形勢發生重大轉變的情況下,及時調整貿易結構,主動求變,積極應對。在貿易伙伴結構上,加大與澳大利亞和巴西等新興國家市場鏈接,分別增長15.8%、9.4%;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增長6.5%。在貿易出口產品結構上,2023年,上海市出口“新三樣”產品1677.9億元,增長42.2%,占同期出口總值的9.7%,拉高出口整體增速2.9個百分點。除“新三樣”外,上海還積極推動船舶等其他新興產品的出口。2023年,上海市出口船舶445億元,增長48.8%。這些新興產品出口的增長不僅提升了上海外貿的整體競爭力,也為其外貿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貿易進口產品結構上,消費品進口樞紐地位增強。2023年,上海市進口消費品5618.3億元,增長7.3%,拉高進口整體增速1.6個百分點,尤其是進博會溢出效應進一步突出。
投入服務化方面得分由2018年的113.2分上升至2023年的124分,超大城市在制造服務方面展現出規模優勢和創新與服務優勢尤其值得關注。
4.產業集聚程度下降,內外循環還需打通
然而,平均六年的綜合結果看,產業集聚和新技術產出指標依然較低。同時,上海在國內市場表現指標得分上已經連續三年呈下降態勢。
在產業集聚上,重點產業鏈“集而不群”現象較為突出。從規???,聚焦“三大先導、六大硬核、四大新賽道、五大前沿領域”,上海先后推出55家市級特色產業園區,已培育創建18家市級特色產業園區和14家區級特色產業園區,總面積達到108平方公里,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和時尚消費品等六大重點產業中形成了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但與廣東、江蘇相比,上海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并不突出,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園區存在產業關聯度不高、集群化程度不足的問題,導致資源分散、協同效應不強;二是隨著全球產業鏈的調整、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上海產業集聚的不確定性增大,外資增資減少撤資和產線轉移風險加大;三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上海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也在增大。
從投入看,上海高度重視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2023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例達4.4%左右,較2022年的4.2%進一步提升。上海尤其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持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集聚培育戰略科技人才。截至2023年底,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占研發投入的比重近10%,且上海從事科研的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持續增長,顯示出上海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強大實力。但是,與投入相比,上海在科技成果轉化上還存在“上海悖論”。2023年,上海國家發明專利數量為44356件,在國家發明專利數量的國內各省區市排名中,僅位列第六,與廣東、北京等省市差距明顯。
同時,上??萍汲晒夹g領域與產業領域錯配、不配等問題依然存在。從2016年開始,上海已成為國內科技成果凈輸出地,上??萍汲晒诘剞D化率僅為35.7%。其中,江蘇、北京、浙江是上海最大的技術輸出地(占外省市技術輸出的50.4%)。從領域看,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是技術凈輸出最為集中的兩個領域。
與國際市場相對應,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國內市場得分雖仍然高達122.8,但連續三年呈現下降趨勢。未來,上海需要在需求側進一步擴展和深耕國內大市場,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爭取亮眼作為,同步提升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
(二)產業結構日趨合理,重點產業競爭力趨于均衡
2023年,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傳統行業和能源裝備四大行業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度合計超過78.42%,構成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主要推動力量。從貢獻占比年度變動情況看,前四大行業由2018年的81.62%下降至2023年的78.42%,表現出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來源和集中度水平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這表明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來源開始呈現多元化、均衡化狀態。
1. 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成為最新動力源
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新三樣”出口規??焖籴绕稹?023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度高達0.33。自2017年開始,上海新能源汽車出口逆勢崛起。尤其是2021年特斯拉落戶臨港以來,上海汽車出口增速高達759.6%,出口規模也從2017年的35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850億元人民幣。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鋰電池出口跟隨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自2017年以來年均增速高達54.3%。在全球2050年“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燃油汽車成必然趨勢。盡管,目前特斯拉在擴大產能上遇到政策瓶頸,但是,中長期上海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根據中汽協數據,未來5年,預計上海新能源汽車增速將超過40%左右,出口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未來10年,增速依然高達30%左右,出口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與之相對應的是,鋰電池的出口也會持續快速增長,未來10年,預計年均增速為45%,出口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
生物醫藥產業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度排名所有行業第二位,為0.47。作為上海的重點優勢產業,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在近年來的外向型優勢開始凸顯,其國際競爭力水平有望迎來快速增長爆發期。2024年7月頒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上海將進一步打造新時代全球生物醫藥重大戰略產業高地,支撐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人工智能產業在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的分行業貢獻度最高,為0.72。自2023年ChatGPT出現以來,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帶動人工智能產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經形成西有徐匯“模速空間”、東有浦東“模力社區”的大模型產業空間布局。從2018年到2023年,上海規模以上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由183家增至350家,產業規模超過3800億元,人才規模超過25萬人。截至2024年3月,全國共有117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完成備案。其中,上海地區擁有24家企業,顯示出上海在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方面的不俗實力。未來,人工智能將繼續成為上海重點產業競爭力的主要行業競爭動力源。
2. 集成電路、民用航空、能源裝備產業貢獻度微降
?上海集成電路出口規模在2023年達到了1056.9億元。?這一數據反映了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上海作為全國集成電路進出口最大的口岸之一,其集成電路的出口規模不僅體現了該產業的發展狀況,也展示了上海在全球集成電路供應鏈中的地位。此外,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出口規模的持續增長,也得益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化進程,使其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參與者?。202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同比下降8.2%,進入低速發展期。而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周期性調整的背景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貢獻度僅微幅下滑0.51,同樣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韌性。
民航業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度在2022—2023年間微幅下降0.09。上海擁有全國70%的民用航空體系專業人才,已集聚全國約50%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頭部創新企業。上海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天空之城”,力爭到2027年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發設計、總裝制造、適航檢測、商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核心產業規模達500億元以上。隨著C919的商業訂單不斷增加和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展,上海民航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短期內的民航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度下降,僅為受其訂單交付影響的周期性波動。
能源裝備產業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總量位居所有行業第四位,但在2022—2023年間的競爭力貢獻度卻為負值,表明能源裝備產業在2022—2023年間的貿易活動和生產活動等有承壓下行發展態勢,亟待路徑突破。
3. 化工和傳統行業保持穩定,增長潛能更待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上海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先驅者和示范者,曾是中國最大和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在拉動上海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傳統產業的投資、貿易和消費都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2023年,上海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達22522.92億元,占當年上海市進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其中,出口12066.72億元,比上年增長2.8%。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上海的傳統工業不僅是基礎,還是升級的新增量。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規〔2023〕258號),課題組在報告中首次加入了傳統產業這一“行業領域”。經測算,2018年以來,上海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基本穩定,維持在90分左右水平。
就化工產業而言,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具有經濟總量大、關聯度高、帶動下游能力強等特性,對超大城市的經濟增長同樣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上海化工產業基礎較好,但與后勁強烈的山東省、浙江省和江蘇省相比,化工產業國際競爭力差距逐年拉大。未來,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學品等新興領域是化工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能夠帶動超大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高城市整體產業國際競爭力。
上海傳統產業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多元國際市場,實現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三)產業底座力量持續壯大,開放創新優勢持續凸顯
1. 市場表現力:國際國內市場表現分化明顯,擴展國內市場空間大有潛力
市場表現力主要衡量該產業或者企業在本國乃至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和表現情況。國際市場表現是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主要衡量該產業的產品或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和表現情況,包括產業出口額度在經濟體出口額中的占比、國際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國際市場表現體現了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國內市場則指某一產業在本國市場中的競爭力和表現情況,通常通過市場份額、利潤率等指標衡量;其反映了產業在本土經濟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優勢。
從分行業貢獻度和變動情況來看,2022—2023年間,選取的9個行業當中,有7個行業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度為正值,包括船舶和海工、化工、民航、能源裝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且上述7大產業均為硬核科技產業,對上海總體的國際市場表現實現正向拉動的良好發展態勢。
其中,生物醫藥在2022—2023年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生物醫藥在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度上的亮眼表現得益于上海創新藥企的加速出海,2023年,多家上海創新藥企成功出海,例如君實生物研發的抗PD-1單抗藥物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獲批上市,和黃醫藥原創抗癌藥呋喹替尼在美國獲批上市。上海生物醫藥在產業規模、人才質量、醫療服務上的綜合優勢,也為后續拉動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支撐。2023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為9337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制造業產值為1860億元,同比增長8.6%。在人才方面,上海擁有國家級生物醫藥人才1000位以上,其中兩院院士100位;在臨床資源方面,上海有三甲醫院36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6家、國家臨床醫學中心4家;在創新能力方面,上海的生物醫藥專利累計達23281件,新藥上市數量50個,醫療器械首次注冊數量141個。
新能源汽車產業在2022—2023年對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市場表現拉動作用同樣十分明顯,這也主要得益于上海新能源汽車在出口領域的亮眼表現。根據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上海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分別增長67%、63.3%和13.7%。
集成電路在2022—2023年間對國際市場表現的貢獻度為負值。2023年,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低迷,市場規模下降8.2%,但同期,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仍穩健,銷售規模增長2.3%。其中,產業比重占全國22.4%的上海尤顯韌性,2023年增長6.4%,但是在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大幅下滑以及集成電路產品國產替代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市場表現貢獻度呈現暫時微幅下降。根據2024年最新數據,集成電路為2024年上海市出口機電產品6982.4億元,增長1.2%,占同期上海市出口總值的68.8%。其中,出口集成電路1056.9億元,增長4.6%。由此表明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市場表現仍然處于持續走強態勢。
從國內市場表現的分行業貢獻度情況來看,集成電路、民航、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產業在2022—2023年間的國際競爭力貢獻度為負值。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傳統產業在2022—2023年間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度為正值且貢獻度較高。化工和船舶與海工產業的貢獻度盡管也為正值,但是其貢獻度總體偏低。
具體而言,2023年,上海能源裝備產值規模達到1850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光伏儲能裝備產值規模達到700億元,同比超過30%。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能源裝備已經成為上海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增長極。但是上海能源裝備的主要市場以出口為主,挖掘開拓國內大市場在未來仍然具有很大潛力。根據最新數據,以上海能源裝備產業的代表性企業晶澳太陽能(000591)為例,2023年公司光伏組件出口量超過432萬千瓦,全球市占率超過16%。我國光伏產業為全球市場提供了超過70%的組件,其中約有一半從上海出口。
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67%,而?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車國內銷售額達到了112.3萬輛?,這一數字同比增長了4.6%。由此可見,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同樣主攻國際市場,國內市場增速不及出口增速,未來進一步發揮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搶占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尤其在進一步擴展國內市場份額方面,仍然大有潛力可為。
2. 產業成長力:產業效率穩步提升,優勢產業集聚水平進一步強化
產業成長力主要衡量該產業在產業生產效率、產業集聚水平方面的發展活力,產業生產效率直接決定該產業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具備成本優勢和市場價格優勢,產業集聚水平則表明上海對該行業領域核心要素資源的集聚能力和控制能力,體現了某一行業在上海地區的發育水平。
上海重點產業的產業效率在總體上呈現穩步增長的同時,在行業貢獻度上則呈現顯著分化特征,以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硬核科技產業與前沿新興產業的產業效率指標貢獻度顯著為正,對上海重點產業的產業效率有正向拉動作用。除此之外,傳統產業的產業效率貢獻度同樣在2022—2023年間顯著為正,且其貢獻度是所有行業中最高。這主要得益于近年來上海大力推進的企業數智化轉型,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降本增效成果顯著。船舶與海工、化工、能源裝備、民航、集成電路等產業在2022—2023年間的產業效率貢獻度暫時為負值。
從圖13體現的產業集聚水平指標行業貢獻度情況來看,在2022—2023年間,上海產業集聚水平指標貢獻度為正值的行業主要有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在這三個產業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上海內外市場擴展最為迅速的產業,也是各類前沿技術交叉融合應用普及度最廣的產業,以上汽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升。
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則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生物醫藥產業一直是上海的絕對優勢產業,當前全球生物醫藥產業處于出清過程,受全球生物醫藥行業發展長周期性因素影響,上海生物醫藥行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國內外競爭形勢;全國各地“一擁而上”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周邊地區同質化與內卷問題嚴重,不利于上海強化生物醫藥高能級要素集聚。隨著上海更加注重生物醫藥全鏈條創新發展,未來上海生物醫藥的產業集聚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
在人工智能產業方面,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上企業從2018年的183家增長到2023年的348家,產業規模從1340億元增長到超3800億元,居全國前列。目前,上海已有34款大模型通過備案,產生了制造業、金融、具身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目前,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度已經位居全國首位。
3. 創新驅動力:科技成果轉化雙向快車道暢通,創新驅動引擎強勁
根據產業創新力的三級指標構成情況,在上海重點產業創新力三級指標當中,投入服務化與新技術產出指標得分全部呈上升態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投入服務化指標的增速昭示著上海重點產業創新活力的強勁。上海重點產業在創新領域的投入和產出端已經形成了雙向快車道,雙擎推動,轟出了創新驅動的加速轉型“推背感”。
從圖14可見,投入服務化指標方面,上海的新能源汽車、能源裝備和集成電路產業的研發投入在2022—2023年間對上海重點產業創新力指標正向拉動作用較大。船舶與海工和化工產業也同樣具有一定正向拉動作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傳統產業和民航的創新投入貢獻度為負值。
從新技術產出來看,在上海重點產業當中,船舶與海工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技術產出指標貢獻度最高。如前文所述,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已經進入到技術快速普及和成果轉化時期。除此之外,新技術產出指標得分處于正向貢獻狀態的還有人工智能、化工和生物醫藥產業。集成電路、民航、能源裝備和傳統產業的新技術產出指標貢獻度為負值。
三、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路徑及展望
(一)更加重視創新引領,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創新是提升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引擎,也是上海的優勢所在。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曾經指出,創新是上海發展的“執牛耳者”。上海要立足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功能提升,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產業,率先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構筑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二)更加重視開放合作,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新合作
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暢通國內大循環,全方位提升經濟布局的空間效率,是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戰略縱深和回旋空間的路徑選擇。上海要以新型工業化為抓手,抓牢實體經濟這個根本,加大對長三角地區的開放合作,深化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協同發展;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及歐亞經濟聯盟等區域的深度合作,主動布局多元市場,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構建全球綜合服務網絡,既要高質量“引進來”,也要高水平“走出去”。充分利用上海的資源、市場、制度和人才等優勢,用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等國家賦予上海的一系列戰略平臺,率先突破、做好示范,不斷把對內開放向縱深推進。
(三)更加重視核心環節,夯實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
在制造業回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發達國家對中國核心關鍵技術遏制等的大背景下,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夯實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韌性對于其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上海要加大力度,確保核心產業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上海要深化國際合作,與各國企業攜手加強科創合作和產業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上海企業在“出?!敝幸⒅囟嘣季?,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同時要更多通過數字化轉型,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運營風險。
(四)更加重視一體化市場建設,壯大國際國內雙重優勢
要深化產教融合,建立師資團隊,加快引進和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熟悉國內外法律、規則和市場環境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以及專注經貿規則研究、知識產權保護、供應鏈服務、貿易金融等方面的技術技能人才。
要提升上海港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地位,加快水路、鐵路等集疏運體系建設,發展河海直達業務,釋放內河運輸潛能,加快水公鐵集疏運系統建設,繼續布局內陸集裝箱碼頭,實現上海港與水路、鐵路、公路的高效銜接,進一步提高中歐班列上海號與上海港的海鐵聯運效能。提升空港樞紐能級,結合東方樞紐建設,推動空鐵聯運設施一體化。
(五)更加重視新型貿易,助力產業高質量主動全球布局
要加快建設數字貿易創新促進平臺。針對制造、汽車、建筑、工程、研發、醫療、教育等領域,分行業設立數字貿易創新促進平臺,配套數字貿易創新促進專項資金,創新運作機制,聯合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其輻射帶動效應,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打造創新型數字貿易的協同創新載體,促進創新型數據貿易業態快速發展成熟。
要強化平臺和要素支撐,推動傳統貿易加快數字化轉型。整合上海傳統貿易商以及上海周邊省市重點加工貿易企業,聯動拼多多等跨境電商平臺企業,通過搭建業務對接服務平臺,鼓勵傳統貿易企業啟動跨境電商業務。加大上??缇畴娚桃约皵底仲Q易品牌宣傳力度,聯動市區兩級主要貿促機構,通過展會、峰會、雙邊合作等方式,搭建數字貿易品牌海外宣傳渠道,加強上海數字貿易品牌的海外影響力。
附件:2024年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評價體系
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以SCP(結構—行為—績效)為基礎框架,綜合應用競爭戰略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構建“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具體包含了產業成長力、市場表現力、產業創新力三個評價維度。
(一)指數體系的理論依據
1. SCP基礎理論
??SCP理論,即結構-行為-績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理論。該理論是以梅森(Edward Mason)、貝恩(Joe S. Bain)等為代表的?哈佛大學學者在20世紀30年代所建立。哈佛學派所提出的SCP理論的的基本涵義是,市場結構(S)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C),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在各個方面的經濟績效(P)。芝加哥學派的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茲(H-demsetz)、波斯納(R·Posner)和布若曾(Y·Brozen)等學者對哈佛學派的SCP理論做了批評和發展,一個基本觀點是結構-行為-績效三者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決定關系,而是相互影響關系,如市場結構會影響企業行為,企業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市場結構。在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學術爭鳴下,SCP理論得到廣泛傳播并逐漸成熟,取得了SCP理論的兩大共識:一是SCP理論是一個系統邏輯體系的產業分析框架;二是SCP三者之間確實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關系。SCP理論包括如下三部分。
(1)結構(Structure),是指構成市場的賣者、買者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特征的行業總體形態,如買賣集中度、經營多樣化、產品差別化、規模經濟、進入壁壘、產業成熟度、成本結構、縱向聯合等要素。
(2)行為(Conduct),是指企業在市場中的各種決策和行動。企業根據行業結構和外部沖擊采取相應的策略和調整,包括定價行為、廣告行為、研究與創新、投資與兼并、法律策略(如行使專利)等要素。
(3)績效(Performance),是指市場的運行效果和經濟效益。包括生產和分配效率(包括盈利等)、技術進步、市場占有率(包括國內市場和國內市場份額)等方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SCP理論框架體系嚴密,但是具體應用中還需要根據具體研究問題做必要的修正。在波特教授看來,競爭優勢分析通常基于該產業具有進入價值的前提。如果產業已趨于衰退,那么任何競爭優勢的分析都將失去意義。因此,本研究選擇的9個代表新產業(行業)均具有進入價值。
2. 競爭戰略及其相關理論
以SCP理論為基礎,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提出了競爭戰略理論,為產業競爭分析提供基石,并進一步衍生和豐富了眾多產業競爭力分析理論。Kogut在Porter提出的價值鏈理論的基礎上,將價值鏈的概念擴展到區域和國家層面,提出不同區域和國家在價值鏈的不同環節上具有不同的競爭優勢。Gary Gereffi進一步將價值鏈理論與全球化理念結合,提出了全球商品鏈的分析框架,形成了全球價值鏈理論,該理論較好解釋了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區域和國家如何在不同環節上創造和分配價值,以及如何通過創新和學習來提升競爭力。
(二)指數體系的維度構成
綜合以上理論,本研究將產業競爭力可以分解為三個關鍵要素,即產業成長為代表的結構評價、產業創新為代表的行為評價和市場表現為代表的績效評價。
1. 以市場表現為代表的績效評價
產業競爭力比較的核心在于產業競爭優勢的高低。產業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企業及產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技術水平、管理效率等內部因素上,最終還要通過產品和企業在市場上的表現來得到驗證和體現。換而言之,產業競爭優勢的結果表現形式是其產品、企業以及整個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實現能力,即它們能否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贏得競爭,并持續占據優勢地位。
在全球化迅速發展、數字經濟蓬勃興起的背景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邊界愈加模糊,二者的深度融合意味著產業的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某一個市場的表現上,而是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國內市場的表現反映了一個產業在本土環境中的根基和實力,而國際市場的表現則是對該產業在全球競爭中能否占據一席之地的直接考驗。這兩者互為基礎,相輔相成,國內市場的表現為國際市場提供了競爭力的基礎,而國際市場的成功又反過來提升了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由此可見,一個產業能夠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上取得優異表現,意味著其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能夠在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立足并發展。因此,市場表現實際上是產業實力最直觀、最集中體現的方面,它不僅僅展示了企業或產業的經營成果,更反映了產業在技術、創新、資源配置、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競爭優勢。
市場表現是產業競爭力的直接體現,也是衡量一個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指標。在全球市場持續融合的今天,能夠在國內外市場上取得優異表現的產業,無疑具備了強大的競爭力。這種市場表現不僅是產業內在競爭力的結果,也是未來提升競爭力的基礎。因此,市場表現成為評估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依據,貫穿于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對產業的全球地位和經濟影響力具有深遠意義。
2. 以產業成長為代表的結構評價
產業成長既體現了競爭力,也體現了經濟持續發展動力。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在于適應市場變化,持續保證產業的健康成長。產業成長是提升競爭力的基礎,只有具備成長能力的產業才能適應市場競爭,否則將面臨衰亡。因此,產業成長是競爭力的前提。
產業成長伴隨著生命周期的演變,產業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成熟期是關鍵轉折點,產業可能分化為穩定或衰退狀態。對于分化的產業,城市需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轉型以保持經濟增長。產業成長從弱小到成熟,體現為效率的提升,依賴于結構優化和技術、資本等要素的持續匯聚,推動能級提升。
上海通過靈活的產業調整策略成功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增長。上海在不同發展階段根據國家產業政策靈活調整產業結構,早期側重國防工業,逐步轉向第一、二產業。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六五”計劃開始,上海強化第三產業的發展,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確保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3. 以產業創新為代表的行為評價
創新不僅是維持產業競爭力的根本動力,也是實現國家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支撐。通過加強產業創新,企業和國家可以提升核心競爭力,適應并引領市場需求的變化,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是推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
根據內生增長理論,創新被視為推動生產率提升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通過引入全新的生產方法、技術革新以及新產品的開發,創新不僅直接提升了勞動生產率,還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起到重要作用。更為關鍵的是,創新的成果不僅局限于創新者自身的收益,還會通過技術溢出效應擴散到其他企業和行業,推動整個經濟系統的全面升級。這種技術溢出意味著一個領域的技術進步能夠跨越行業界限,傳播到其他領域,形成廣泛的正向外部性,進而加速全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
按照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創新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涵蓋了多個方面的創新類型,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技術創新涉及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管理創新則注重在組織管理、流程優化等方面的改進,而市場創新則體現在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市場開拓上。無論何種創新,其成功依賴于創新鏈中要素的有效整合,從研發到生產,再到市場應用,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創新需要大量的投入,還包括產出的有效性,這使得產業創新成為提升產業鏈水平、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SCP理論框架為基礎,基于競爭戰略理論的基石,利用全球價值鏈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構建“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具體包含了產業成長力、產業創新力和市場表現力三個評價維度(如圖1所示)。
本研究構建的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充分體現了“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是介于宏觀經濟活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與微觀經濟活動(以企業為主體)之間的中觀部分,其競爭力既涵蓋國家之間宏觀貿易競爭,又涵蓋產業自身的成長屬性,同時蘊含了微觀主體的創新能力。每一個維度又包含了多個子維度(如下表所示),子維度將采用若干測度項進行測算,子維度的意義如表1所示。
競爭力 市場表現力 國際市場表現 指某一產業的產品或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和表現情況,包括產業出口額度在經濟體出口額中的占比、國際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國際市場表現體現了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國內市場表現 指某一產業在本國市場中的競爭力和表現情況,通常通過市場份額、利潤率等指標衡量。國內市場表現反映了產業在本土經濟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優勢。
產業成長力 產業效率 指在一定資源和投入條件下,產業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改進技術和管理,實現最大化產出和價值的能力。產業效率的提升意味著在相同資源投入下,能夠生產更多、更高質量的產品,或在產出相同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最小的資源消耗。
產業集聚 指某一特定產業的企業、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集中在地理上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形成一個產業群體或區域經濟圈。這種集聚帶來規模經濟、技術外溢和資源共享的效應,有助于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同時還可能通過溢出效應形成創新能力提升。此外,產業集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還需要通過投資增長率等指標加以衡量,以確保長期的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潛力。
產業創新力 投入服務化 指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逐漸增加對服務業的依賴,推動服務要素如物流、金融、研發、咨詢等融入產業鏈。投入服務化提升了產業的價值鏈水平,增強了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具體考慮用于支持創新活動的發展和持續改進的創新資本投入水平和人才的投入水平。
新技術產出 指在產業內通過研發、技術創新和應用產生的新技術、新工藝或新產品。新技術產出反映了產業的創新能力,是產業保持競爭力、提升效率和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三)測算方法與數據說明
1.測算方法
為了對產業競爭力進行測算,本研究在子維度的基礎上進行了測度項構建。相關的測度項來自全球價值鏈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的實證研究文獻構建。理論體系中的三大維度及其子維度或子指數測算對應的測量項如圖2所示。
從測度項到指標的構建中,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指標降維和指標權重計算,同時利用序列相關分析和向量自回歸法進行指標交叉分析。具體的做法是如下:
第一,數據歸一化處理。為將不同尺度和范圍的數據轉換為相對統一的標準,以便更準確地進行比較和分析,對所有測度項原始數據進行了歸一化處理。
第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PCA是一種多變量統計方法,可以用來降低數據維度,提取主要信息,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釋數據的結構。我們使用PCA對各組基礎指標進行處理,計算主成分序列的貢獻度,并使用變異系數法將其轉化為基礎指標序列的權重,進而計算重點產業的三級指標數據。
第三,權重確定。根據行業的對數規模占比和專家打分法,為各行業的三級指標賦予客觀和主觀結合的權重,并形成綜合權重,用于產業競爭力二級指標的合成??陀^權重是指對各行業的規模進行對數變換,計算其在總體規模中的占比,即可以通過行業規模的對數值除以總體規模的對數值得到客觀權重。主權權重是指專家打分法權重,請專家對各行業的三級指標進行打分,評估其在產業競爭力中的重要性,為了確保專家的意見得到充分反映,本研究采用的是定量打分方式。在構建所有產業總體指標時,本研究同樣使用行業的對數規模占比和專家打分法為各個產業賦權。
第四,交叉分析。為了深入理解各二級指標之間的動態關系,揭示時間序列數據中的潛在模式和影響因素,進行二級指標間的交叉分析,包括序列相關系數分析和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以確定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和線性相關關系。
2.數據說明
本研究綜合多渠道數據展開指數構建。主要的數據來自海關貿易數據、產業統計年鑒數據、國家和各省市的統計年鑒、上市公司年報、行業研究報告、Wind數據庫以及專家打分等數據。
在采用微觀數據衡量產業能力的時候,根據樣本的普遍性,使用加總或加權平均值的方式作為行業層面的代理變量,如海關貿易數據記錄了每一筆貿易信息,因此采用數據加總形成行業數據;上市公司數據是行業主要代表性企業,因此采用加權平均值的方式衡量產業能力。
(四)年度重點產業選擇
在充分分析當前全球產業競爭重點和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布局的基礎上,立足上海和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產業發展基礎與戰略選擇,為了全面地反映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做好“戰略銜接”,本年度的研究對象選擇上將兼顧上海的先導產業與新賽道產業,傳統重點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均衡,重點選擇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化工產業、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和高端能源裝備等9個產業(行業)作為本年研究的重點。
Accumulate New Momentum and Expand New Space: 2023-2024 Shanghai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Report
Shanghai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Project Research Group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entering a critical period, China'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entered an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hanghai's industries is fluctuating and rising, and the growth momentum is accelerating its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and openness support each other,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s are strengthe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rnal market is diverse and rich,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s is accelerating. Based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industry life cycle theory, and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the research group has constructed a Shanghai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that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market performance, industry growth, and industry innovation. The system selects the \"three key industries\" of integrated circuits, biomedicin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in Shanghai, as well as six long industry chains, high complexity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at the forefront of global competition, includ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hemical industry, automotive industry (new energy vehicles), civil aviation, civil ships, and high-end energy equipment. Based on thi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2025.
Key Words: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 system
[項目名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項目,項目編號:310000000240307176139-00121218
[作者簡介]湯蘊懿,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新經濟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 : 產業政策和公共政策;張伯超,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數字經濟、企業創新發展與經濟增長;郭家堂,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 產業組織與全要素生產率;李錦明,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一體化、全球價值鏈、產業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