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的星空下,每一次火箭升空,都承載了人類對太空的好奇與渴望。最近,神舟十七號不僅完成了它的太空使命,還帶回來一份特別的禮物——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五份苜蓿和燕麥種子。這些種子在宇宙中經歷了一場非凡之旅,如今,它們攜帶著來自遙遠天際的奧秘重返地球,準備揭開生命的新篇章。

燕麥你多半聽說過,但苜蓿你可能就覺得有些陌生了。其實,在牧草界,苜蓿可是被譽為“牧草之王”的存在。
苜蓿何以稱王?評判牧草好不好,就看蛋白質含量高不高。要知道,苜蓿的粗蛋白含量高達17%~22%,遠高于其他牧草。每畝優質高產苜蓿提供的粗蛋白含量是每畝大豆的兩倍多。此外,苜蓿的木質素含量低,因此吃起來柔嫩易嚼。苜蓿的營養也很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都是維持動物健康不可或缺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牧草能挑戰苜蓿的王者地位。
遺憾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苜蓿并不是那么受寵。原因就是,人們覺得牛不就是吃草嗎?沒那么多講究,稻草、玉米秸稈、小麥秸稈……反正有啥就喂它啥。
然而,隨著國人對高品質牛奶需求的增長和科學飼養意識的提升,大家開始意識到,好草養好牛,牛長得好,牛奶的品質才好。我國的優質飼草以前常被“卡脖子”,市場上大部分優質牧草依賴進口。據統計,2021年,我國進口了近200萬噸苜蓿干草。
難道就不能擴大苜蓿的種植面積嗎?我國當然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奈何需求的激增還是讓供應顯得捉襟見肘。同時,國產苜蓿以前在品質上往往不如進口的。那就完全沒有品質好的苜蓿嗎?也有,但是這些苜蓿的種子又依賴進口。據估計,國內苜蓿的種子進口依賴度高達60%。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干草和種子雙雙被“卡脖子”的局面?關鍵在于品種。苜蓿并非我國原產,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為了喂養張騫帶回的汗血寶馬而引入苜蓿。作為非原產的相對小眾作物,苜蓿的種質資源比較有限,因此需要更多的育種手段來改善,航天誘變育種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早在神舟八號上天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就開始了苜蓿的航天誘變育種工作。這些年到過太空的苜蓿種子,其基因發生了變化,潛力也被大大激發,“中天2號”紫花苜蓿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苜蓿本是一種三葉草,它的粗蛋白主要集中在葉子里。通過航天誘變育種后的選擇,在大田里“中天2號”紫花苜蓿已經有超半數的植株展現出多葉性狀,變成了五葉草,甚至是七葉草。如此一來,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也就增加了。

我國空間站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植物育種的效率。過去,進行航天誘變育種的種子僅能在太空艙內待著,其太空停留期限也只有數十日。但如今,我國已經擁有自己的空間站,此次的苜蓿種子不僅在艙內“逗留”,還在艙外的空間生物學暴露裝置中接受空間輻射,整個太空之旅長達11個月。在未來,我們有望獲得產量更高、品質更好、抗性更強的苜蓿新品種,我國好牧草的出現指日可待。
苜蓿不僅粗蛋白含量很高,它還有兩個值得稱贊之處。
第一,它是豆科植物,可以固氮,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苜蓿甚至可以在鹽堿地上生長,這對土地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
第二,它是多年生植物,一年可以收割3~4茬,而且那些長了很多年的發達根系能牢牢固定土壤,有助于一些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改善。
苜蓿不僅僅是汗血寶馬吃的高級牧草,也是饑荒時期人們用來填飽肚子的食物。“ 苜蓿生涯”“苜蓿盤空”這兩個成語,就形容了生活清貧之苦,只能吃苜蓿充饑。
不過,在現代人的餐桌上,苜蓿芽和苜蓿嫩苗(有的地方又稱“金花菜”或“草頭”)是一種受歡迎的健康美食。除了吃,苜蓿還用于制藥和制作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