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羌彝走廊上的甲扎爾甲石窟位于阿壩州白灣鄉大石凼村,所在位置系重要建設項目雙江口水電站取土及淹沒區。為配合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部門在制定石窟所在區域居民搬遷方案的過程中,對石窟的歷史、價值開展了深入調查與研究。甲扎爾甲石窟是一座崖壁和地面經人工局部修整的天然巖洞,經考古調查確定石窟年代為明末清初,窟內主要壁畫繪于清代,石窟的修建主要與清代寧瑪派在這一地區傳播有關。為全面、系統了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扎爾甲洞窟的文化價值,闡釋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內涵,我們對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進行了民俗學調查,具體調查內容包括生產方式、文化與信仰。一方面,能為搬遷方案提供現實可靠的決策咨詢,另一方面,有助于摸清文物家底,細致了解文物保存的現狀及其周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狀況,準確判斷甲扎爾甲石窟的保護形勢,科學提出甲扎爾甲石窟的保護政策和規劃。
[關鍵詞]文物保護;白灣鄉大石凼村;甲扎爾甲石窟;民俗調查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09-0141-08
西南民族大學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民族博物館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通訊作者:雷玉華,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佛教考古田野調查與研究;陳學志,阿壩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州博物館文博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與管理、田野考古調查、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李勤學,阿壩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州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與管理、田野考古調查、藏傳佛教研究等。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環節。目前四川阿壩州雙江口水電站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并即將竣工,在水電站建設過程中,國家注重對水電站周圍文化遺產的清理和保護,開展了對淹沒區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保護工作。為了充分發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扎爾甲石窟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有關單位不僅對石窟本體進行了深入研究與保護工作,還對石窟周邊區域開展了多次考古學調查。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調查旨在“深入挖掘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范,以古鑒今、古為今用、啟迪后人。全面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1]通過對甲扎爾甲石窟開展考古學調查,能夠更好地解讀、利用文物本體承載的價值,本文為其中的民俗調查部分內容。
一、甲扎爾甲石窟相關研究綜述
在2009年之前,甲扎爾甲石窟的記錄與研究相對匱乏。2009年5月馬爾康縣文化體育局、文化館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甲扎爾甲石窟并將其確定為文物點,隨后在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①。為配合雙江口水電站建設,自2016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專家學者以多學科合作方式,對洞窟本體及周圍地區進行多次深入的調查,并提交了《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調查》報告②,調查結論認為甲扎爾甲洞窟始建于明代,并一直使用至近現代,洞內部分塔的建造使用了現代水泥材料,洞窟內壁畫具備明代以來在尼泊爾影響下形成的西藏繪畫藝術風格的基本形式,大量使用紅、藍、白等強對比色調,以對稱結構為主,與甘孜、阿壩地區的明代壁畫風格及年代相吻合,是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作品,認為甲扎爾甲石窟是阿壩州唯一的明代佛教洞窟壁畫。同時結合洞窟所處環境狀況,制定了將洞窟整體搬遷的保護方案③。后續根據調查報告整理發表了《四川馬爾康市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結構材料分析》《四川馬爾康市甲扎爾甲石窟調查簡報》。[2][3]2017年復旦大學文博學院針對洞窟對當地人的意義及洞窟搬遷在當地居民中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實地訪問與調查,并對洞窟的文化價值進行了評估,認為甲扎爾甲洞窟壁畫的傳說、信仰及宗教儀軌對當地居民具有深遠影響。甲扎爾甲石窟除了壁畫、塔、經卷、法器等文物具有重要宗教文化價值,洞窟及洞窟環境也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宗教文化價值。并指出文物保護的對象不應僅限于壁畫本身,而應包括壁畫、塔等在內的洞窟整體,應綜合研究和保存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整體價值④。澤仁曲措對窟內壁畫藝術風格、歸屬等進行了分析,認為洞窟壁畫有“諸多植根于嘉絨的藝術氣息”[4]。
對甲扎爾甲石窟周圍環境、民俗的調查及研究主要有:李忠東、譚祎波、楊建等撰寫的《天堂的顏色——經典阿壩(七)之四土之地嘉絨故土》,從資源角度對甲扎爾甲石窟周圍環境進行了介紹與分析;[5]姚興健在《鄉村人才的“流”與“留”——淺談馬爾康市白灣鄉年克村本土人才的培養》一文中結合年克村的發展需求和人員結構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年克村本土人才培養途徑和方法,強調“鄉村振興、人才為選”;翟淑平《村莊社區中的多元一體——以嘉絨地區松崗村為例》一文分析了松崗作為漢藏文化雜糅村落,是藏彝走廊地帶的一個“小地方”,其發展歷程透視出漢、藏文明的持續互動,進而形成地域認同和身份認同,村落可視作包含多層次關系的文明體;[7]才讓扎西《棲居視角下的家園、“鄉紳” 與記憶—以四川馬爾康加達村的易地搬遷為例》一文中,應用人類學“家園”觀念和蒂姆·英戈爾德(Tim-Ingold)的“棲居視角”(dwelling perspective),以傳記民族志的方法,記錄了因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修建面臨整體搬遷的四川馬爾康白灣鄉加達村的地質景觀,以及基于“鄉紳”索南公寶老人口述的村落歷史和集體記憶,認為關注并記錄場所和代表性個體及其記憶間的“互緣”關系,不僅對保存面臨搬遷村落的記憶和情感有重要啟發,也是促進家園搬遷者接受搬遷事實的重要方法;[8]陳浩東、胡祺、高蓉、陶傳洪的《馬爾康白灣鄉龍達足溝泥石流特征及監測保障探討》一文主要是對洞窟所在范圍地質環境進行分析探討。[9]
在既往調查研究中,較少涉及石窟所在地大石凼村的生產方式、文化、信仰現狀,對當地居民與甲扎爾甲洞窟的關系、當地居民對搬遷洞窟的態度等內容關注較少。為全面、系統地了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扎爾甲洞窟的文化價值,并闡釋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內涵,我們對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進行了民俗學調查,具體調查內容包括生產方式、文化與信仰。
二、甲扎爾甲石窟及其周邊區域概況
甲扎爾甲石窟坐落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白灣鄉大石凼村。白灣鄉位于馬爾康市城區西42公里,海拔2360米,“白灣”系藏語音譯,意為“巖石間”,因境內多巖石而得名。白灣鄉東鄰松崗鎮,南接黨壩鄉,西北與木爾宗鄉接壤,北與腳木足鄉毗鄰,西南與金川縣集沐鄉隔杜柯河相望。轄木爾基、色理、加達、饒巴、石廣東、英戈洛、大石凼、溫古、年克9個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35個自然村寨。白灣鄉99.9%是藏族,原有548戶,總人口為2501人,至2020年11月,雙江口大壩修建移民搬遷后有912戶,2809人⑤。境內地形溝壑縱橫,耕地多分布在高半山,腳木足河由東北向西南貫穿中部,于可爾因匯入大金川河,由于水能豐富,因此被選為雙江口水庫大壩建設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岷江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松樹等珍貴木材;丹皮、羌活、大黃、獨活、秦艽等野生藥材;松茸、羊肚菌等菌類。
大石凼村位于白灣鄉境內中部偏西,地處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支流杜柯河下游東岸,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大石凼”源自藏語,意為“獨一無二”,隱喻大石凼村的老百姓在誠信、行事等方面均比別的地方做得更好、思想境界更高。歷史上,白灣鄉建置雖幾度發生變化,但是大石凼村始終都在白灣轄境內。該村歷史上屬“四土”之一的松崗土司管轄,松崗土司派頭人扎嘎瓦管理此地,他同時還管轄現在的年克村和溫古村。之后英戈洛巴吾殺害扎嘎瓦并接管了他的地盤,英戈洛巴吾管轄范圍相當于今天英戈洛村、石廣東村、饒巴村的區域。
甲扎爾甲石窟位于白灣鄉大石凼村甲扎爾甲山南側中上部,是一座崖壁和地面經人工局部簡單修整的天然巖洞,洞口有天然崖體塌陷形成的平臺,平臺上有四座現代佛塔(尊勝塔),洞內以基巖梯度變化及片石砌筑的佛塔或隔墻作為區隔,分為前、中、后三部分,整體地勢北高南低,佛塔及隔墻表面繪滿壁畫。洞口地理坐標為北緯31°48′20.6″、東經101°54′6.4″;洞口底部高程2471.92 米,洞口頂部高程2481.60米。當地民間傳說認為此石窟與唐代密宗大師麥若扎拉或刺殺了主導鎮壓佛教的吐蕃贊普朗達瑪的白吉多吉有關。傳說中白吉多吉自知殺了朗達瑪罪孽深重,便走遍各地,一路走一路修寺廟、修佛塔,為自己贖罪,他發愿要修108座寺廟佛塔,最后一座佛塔即修在甲扎爾甲洞窟,藏語“甲扎爾甲”就是“108”之意。
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系阿壩州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雙江口水電站取土及淹沒區,雙江口水電站修建區域居民絕大多數是藏族,甲扎爾甲石窟所在的山峰被藏族百姓視為心中的神山,是神圣之地。修建水庫需搬遷大量居民,搬遷雖能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將離開神圣的甲扎爾甲石窟原址。因此,在制定搬遷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對洞窟壁畫歷史、價值、相關信仰及周圍民族習俗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制定甲扎爾甲洞窟壁畫遷移異地保護方案,以便更好推進水電站修建整體搬遷進程。
三、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的生產方式調查
(一)農業
該地區現有農業種植作物主要為經濟作物。鄉政府考慮到在雙江口大壩建成后,當地居民會失去目前在大壩修建中務工的收入,因此,為確保鄉村農業可持續發展,鄉政府已在庫外展開了經濟作物種植試點。四川省農科院在白灣鄉試點的品種有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水果玉米)、藜麥、苕尖、白灣辣椒。其中,白灣辣椒遠近聞名,短而細、辣而香且皮薄,是“多茬作物”,一年可收獲3-4茬,同時也開始人工種植牡丹(芍藥)和鐵棒槌等中藥材。
(二)畜牧業
該地區的畜牧業是以牛為主的自然放牧。因該區域群眾的信仰,不殺生,牛多用于擠奶,當地以牛為主的自然放牧塑造了特色的景觀形態,牛群在開放的草場中自由活動,展現了自然與悠閑的生活狀態,成為當地獨特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鄉、村干部為了促進居民脫貧致富,曾通過大會宣傳鼓勵村民從事養豬業,這一倡導最初并未獲得積極響應,村民普遍沉默、不參與。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居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尤其是部分年輕人開始主動申請項目資金養豬開展創業,以期通過這一途徑實現脫貧。在此過程中,村干部為確保項目的可行性與實際脫貧效果,通常要求年輕人先與家中長輩溝通,確保家庭成員對養殖項目的支持與認可,否則即便獲得資金支持,項目實施可能也會受到家庭意見的制約,不讓售賣、避免屠宰等,從而影響脫貧目標的實現。
(三)副業
在播種與收成之間的農閑階段,或對于部分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而言,副業生產成為主要的經濟收入途徑。大石凼村的副業生產以挖掘野生藥材為主,該地區山高林深,盛產多種珍貴藥材,如羌活、蟲草、丹皮、秦艽等,因此,挖掘野生藥材也成為重要的經濟來源。除挖藥材外,部分年輕男性擁有卡車,長期從事長途和短途運輸業務。另外,務工也是該村居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外務工人員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較高。由此可見,大石凼村的副業生計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四、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的文化與信仰調查
除對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的生產方式進行調查外,本研究還對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的文化與信仰進行了詳細調查,包括飲食、語言、民居建筑、服飾及配飾、節日、儀式、信仰、禁忌等,以更加全面、直接呈現當地居民和甲扎爾甲石窟的聯系。
(一)飲食
飲食習慣通常與當地種植的農作物息息相關,并通過采購補充不足,大石凼村亦不例外。當地傳統食材包括糌粑、面粉、酥油、奶渣、蕎麥、洋芋等。食物選擇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步演變,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除了傳統食品外,一些飲食習慣逐漸向城市生活方式趨近。然而,隨著公眾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強,尤其是對食品化學成分過量的擔憂,一部分村民重新回歸傳統食物,傾向于食用糌粑、酥油、奶渣、蕎麥和洋芋等。
在傳統飲食中,“饃饃”最具特色,且種類繁多。每家每戶都會擁有獨特的饃饃印,以示區分,若沒有饃饃印,且無法區分時,通常會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合起來在饃饃上做一個印記,象征性地表示對佛教三寶(佛、法、僧)的皈依。饃饃的制作與村中的多種宗教儀式密切相關,尤其是一些特殊造型的饃饃,如人臉形狀的饃饃、山川形狀的饃饃等,常用于祭祀神靈。在當地飲食文化中,有不吃馬肉、兔肉、狗肉、青蛙、蛇等禁忌。
(二)語言
嘉絨藏族所使用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其方言主要分布于“四土”地區⑥,因此歷史上曾被稱為“四土官話”或“四土話”。除了廣泛使用的通用“四土話”外,嘉絨藏區的各個村莊、山溝或寨子擁有各自獨特的方言,鄰近村寨之間的方言差異較大,甚至存在不能互通的情況。
(三)民居建筑
大石凼村的民居建筑繼承了獨特的“壘石為室”傳統,主要采用石木結構,整體布局與其他嘉絨地區的建筑風格相似,呈現出典型的“邛籠”式風格。通常由數家或數十家聚集成一個自然村落,俗稱“寨子”,這些房屋一般呈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外觀方正高聳,給人以壯觀的視覺印象。大多數房屋為兩層或兩層以上,具體樓層數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而定,墻體棱角呈直角,四個直角延伸至屋頂,形成四角結構。每面墻上均開設窗戶,窗戶周圍通常用石灰粉刷,部分房屋墻面上還會繪制各種圖案。
房屋布局多為坐北朝南或坐西向東兩種,其中坐西向東的居多,且有明確禁忌,房屋絕不允許朝西。房屋的底層通常作為畜圈使用,上層則為人居空間,包括廚房、客廳、臥室等,最頂層一般設有經堂,各層通過木梯相連接,體現了嘉絨藏族“神、人、畜”三界分明的思想。房屋墻體由石片層層疊砌而成,主要材料為當地天然石材,傳統方式使用的石料是由人工撿拾并手工加工成適合砌墻的形狀,而如今石料則由機器加工切割而成。大石凼村周圍的“白灣石”資源豐富,其他地區的人們在建房時也常前來購買這種石材,砌石后,墻體縫隙使用黃泥勾縫,且層與層之間常用木板或木材隔開。按以往建房傳統,木材需要從山上砍伐,現如今禁止濫砍亂伐,因此大多數木材需要購買,上房梁時,還需舉行特定的儀式,邀請活佛擇日并進行法事,體現了建筑活動中的宗教和文化儀式在當地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服飾及配飾
大石凼村的服飾及配飾與其他地區的嘉絨藏族基本一致,同時又獨具當地特色,融合了刺繡、編織、宗教禮儀等元素,形成了鮮明的服飾風貌。男子服飾的主要特點是寬大、袖長、無扣,并以一條帶子束于腰間,一套完整的傳統男子服飾包括袍子、襯衫、帽子、褲子和靴子等,袍子的厚薄及材料根據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靴子的材質和質地因場合而異。男子常在頸部、胸部、腰部和手腕等部位佩戴各種裝飾品,頸部佩戴的項鏈多由翡翠、九眼珠、珊瑚等串成,通常垂至胸前。胸部常佩戴“嘎烏”(護身盒),其形狀多為圓形或方形,材質有金、銀、銅等,并雕刻有吉祥圖案,內置菩薩像或經文,寓意祈求吉祥。腰部除了綢帶外,常配有火鐮、腰刀及十二生肖裝飾,火鐮不僅是裝飾物,也是取火工具,現多用于裝飾。手指上常戴金銀戒指,戒指上雕刻花紋或鑲嵌翡翠、珊瑚等寶石。此外,依傳統男子常留長發,盤繞在頭頂,以示對土司的尊敬,此習俗可能源于“上行下效”的文化影響,莊學本在《羌戎考察記》中也曾提到類似習俗。
女子服飾色彩鮮艷、品類繁多,與其他藏族服飾有較大差異,堪稱中華民族服飾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獨特風格。莊學本曾將穿著此服飾的嘉絨女子比作“花蝴蝶般的戎女”。一套完整的女裝主要由褂子、外衫、內衫、百褶裙、圍腰和鞋子等組成,其中以百褶裙最為獨特。百褶裙由褂子和裙身組成,裙身采用一種彩色面料制作而成,褶子顏色統一,但前部常鑲嵌不同色彩的褶子,轉動時如同古代舞衣般美麗。傳統的百褶裙是用牦牛毛手工制作而成,現多由機器生產,材質和重量都發生了變化。
女子的配飾比男子更為精美繁復,制作工藝獨特且佩戴講究,主要包括頭飾、胸飾、腰飾和手飾。頭飾包括頭帕、頭繩和耳環,頭帕上繡有精美彩色圖案,頭繩由天藍色絲線編成辮子狀,固定頭帕于頭頂,余下部分垂于背部。耳環常用白銀或黃金制成,造型豐富,一般為倒掛圓環,花心鑲翡翠,花下連有三顆珊瑚。胸飾包括項鏈和護身盒,項鏈多為金銀或珊瑚珠,護身盒與男子款式相似,但更為精致,通常與項鏈一同佩戴。腰飾包括花腰帶、銀腰帶和針線包,佩戴時三者同時系于腰部。手飾有手鐲和戒指,手鐲主要由金、銀或象牙制成,戒指則常用金銀制作,并雕刻各種圖案,部分還鑲嵌珊瑚和翡翠。
(五)節日
據傳說,阿米格東(或稱阿米格宗)為嘉絨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和平與繁榮,作為對其感激的表達,嘉絨藏族人民重要的節慶都與阿米格東的傳奇緊密相連,其中最為重要的節日是“代汝節”,“代汝”二字源自藏語音譯,意指“節日”,對應藏歷新年。然而,與其他地區的藏族社區不同,大石凼村的藏歷新年最隆重的慶祝活動會在藏歷正月初六舉行,而非正月初一,在這一天,村民遵循嚴格的傳統習俗,任何日常工作均不得進行。因此,準備工作會提前在藏歷正月初五開始,包括粉刷房屋和進行大掃除,以迎接阿米格東的到來,寓意通過潔凈的環境來取悅神靈,這一過程亦可視為“娛神”活動。
正月初六的早晨,村民們會進行“煨桑”儀式,該儀式通常開始于上午九、十點,且越早進行越被認為吉利。整個過程始于屋主身背泥巴鋪在房頂,隨后點燃柏枝熏屋,同時念誦特定的藏語詞語:“duōtuòduōtuò……”“dásǎngdásǎng……”,其中“duōtuò”為一種柏樹的名稱,“dásǎng”意思則為“很干凈、很干凈……”,這些詞匯通常由十歲左右的孩童高聲朗誦,最早開始的家庭會成為模范,其他家庭通常會因禮節而不敢緊隨其后。與此同時,婦女在屋下為全家燒茶,準備食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天的“饃饃”會被制作成與大石凼村周圍的三座神山(莫拉西、頗其拉雍仲、則吾)相似的形狀,以表達大石凼村村民對這三座神山的敬仰。
當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后,家庭成員便聚集于房頂,圍坐在火堆周圍共享美食,象征團圓與和諧。下午,全村男女老少會集結在村中的空曠地帶,參與傳統的集體活動,如飲咂酒、跳鍋莊舞和踢毽子等。踢毽子的傳統據說起源于蓮花生大師的故事,傳說蓮花生大師曾在抵達嘉絨地區時踢了三下毽子,這一活動因此而流傳至今。與代汝節密切相關的阿米格東的傳說,其內容與格薩爾王傳有一定相似之處,然而,至今學界尚未有確鑿的資料證明這兩者是否為同一人物。
另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賞花節(或稱看花節),在嘉絨藏族中廣泛流行,大石凼村亦會參與其中。賞花節通常在山花盛開的季節舉行,雖然沒有固定日期,但如今多安排在孩子放暑假的時間,這一天,村民們身著盛裝,帶上豐盛的美食和祭祀物品,前往開闊的草地,搭建帳篷,與親朋好友一同享受歡愉時光。賞花節不僅是農閑時節的娛樂方式,也是加深人際聯系、與大自然進行精神交流的重要場合。
(六)儀式
婚姻與喪葬是文化體系中重要的儀式,承載著深厚的社會與信仰意義。大石凼村的婚俗與嘉絨藏區其他地方基本相似,但在舉行婚禮時,有一個獨特的環節,即無論是男子上門迎親,還是女子出嫁,都需要身背一個體積巨大、重達二三十斤的包子,包子內的餡料通常包括土豆、糌粑、奶渣和牛油等,象征著對對方家庭的敬意與祝福。此包子必須完好無損地背到對方家中,若途中出現損壞,便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征,在這一傳統習俗中,親朋好友通常會協助搬運其他行李,而新郎新娘則專心負責背包子。除了“主婚包子”之外,村中的每戶人家還會贈送一個小號包子,以表祝福,因此包子數量眾多,為避免浪費,常常與親朋共享。現如今,這一習俗在農村婚禮中仍然保留,而在酒店舉行的婚禮中則不再有此環節。喪葬習俗方面,嘉絨藏族普遍采用天葬、火葬、水葬、土葬和塔葬五種葬式,具體葬式的選擇往往取決于逝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大石凼村的喪葬儀式與此相符,不論采用何種葬式,喪事后都需要請喇嘛念經,并在房前屋后豎起經幡,以期為死者的靈魂超度,表達對逝者的尊敬與紀念。這一儀式不僅反映了嘉絨藏族深厚的宗教信仰,也體現了其文化中對生命和死亡的敬畏與儀式化的表達。
在藏歷正月初七,大石凼村會舉行一項獨特的儀式:所有年滿藏歷八歲的兒童(相當于通常所說的七歲),不分性別,都需前往山坡,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其祈福,并送上美好的祝愿,儀式彰顯了對兒童成長的關懷和祝福。此外,每個家庭還會為每個孩子贈送一份名為“甲納”的傳統食物(藏語意為“饃饃”),其中男孩和女孩所得到的饃饃造型有所不同,現今,除了傳統的饃饃外,可能還會附贈一定金額的紅包,以表祝福。此習俗的起源或與古代孩子存活率較低的社會環境相關,長者通過為兒童祈福,寄托對其健康成長和未來幸福的美好愿望。
(七)信仰
和諧共生是該區域信仰的核心特征。歷史以來馬爾康市是一個宗教多元的地區,藏傳佛教的各大派別在此和諧共生。大石凼村的村民主要信奉寧瑪派佛教,村中有東波寺,然而寺內卻也保留有噶舉派的影響,這一現象恰如馬爾康市的宗教氛圍,體現了其包容性與多元性。
東波寺的藏語名稱為“吉祥的海螺”,得名于寺院所在地形似海螺,寺院占地約2000平方米,為噶舉派所建,現歸屬于寧瑪派。相傳在13世紀,噶舉派的黑帽噶舉第二世大活佛噶瑪·拔希途經嘉絨地區,經過大石凼的高山(即今天東波寺的位置)時,看其形狀像海螺,認為此地適宜建寺,寓意吉祥,信徒與僧侶們便按照噶瑪·拔希的指示,在此修建了東波寺。由于寺院距離村莊較遠,寺院于1993年遷至現址。現今,東波寺距離山頂的老寺約5公里,距甲扎爾甲石窟原址約3公里,步行沿半山小道約需兩小時。據寺內堪布(主持受戒者之稱號,相當于方丈)的介紹,東波寺最初歸屬于噶舉派,但這一時期較為短暫,之后一直屬于寧瑪派寺院,具體的時間無詳細記載。目前,東波寺及周邊的村莊——大石凼村和英戈洛村的居民是寺院的主要供奉群體,每年藏歷正月初一,村民會前往寺廟朝拜。然而,東波寺與馬爾康市中心的格魯派大藏寺平日并無太多交流。
位于該區域內的甲扎爾甲洞窟,是阿壩州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明代佛教壁畫遺址,壁畫內容多以寧瑪派教義為主,但也受到其他藏傳佛教宗派的影響,體現了藏傳佛教多派別融合與互動的歷史特征。這些宗教遺跡和傳統習俗,彰顯了嘉絨地區佛教文化的豐富性與包容性。
(八)禁忌
在大石凼村,存在幾項重要的禁忌,需廣泛遵守:首先,不能踩踏主人家的鍋灶或跨越三角物品;其次,不能從他人的衣物上跨過;最后,經筒必須按順時針方向旋轉(除本波教徒外)。這些禁忌反映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對儀式的嚴謹要求。
五、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的調查分析
通過對甲扎爾甲石窟所在區域的民俗調查弄清楚了以下問題:
(一)關于石窟年代
2013年公布甲扎爾甲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曾被認為是唐代洞窟。大部分當地群眾至今還認為該石窟與唐代涉藏地區密教大師麥若扎拉和刺殺了主導鎮壓佛教的吐蕃贊普朗達瑪的白吉多吉有關,網絡上至今還有將其直接稱為“麥若扎拉石窟”者。因雙江口水電站修建決定搬遷洞窟時,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組織專家對洞窟進行了考古學及民俗調查。
2016年6月,經現場調查后,本文課題組在甲扎爾甲石窟搬遷項目專家組的論證會上,首次提出石窟年代上限應該是明末清初,之后一直到現代都有新增建筑,沒有傳說中的唐代遺跡。對于洞窟的年代認定邀請了多位專家,多次到現場調研、論證,經專家學者多方論證,最終確定石窟年代為明末,并一直使用至今,專家論證會的會議記錄均認可此年代推論。本文課題組從民俗調查中了解到洞窟旁東波寺修建年代(見后詳論)后更加確定洞窟內主要壁畫極可能繪于清代,即東波寺修建年代,比前兩次認為的明代可能還要晚。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文化體育局楊昕2009年6月29日發表的《四川省馬爾康縣發現清代壁畫石窟寺》一文認為“甲扎爾甲石窟壁畫為清代早期繪制”, [10]這也與我們的調查結論一致。
(二)洞窟與當地民族民俗、文化信仰的關系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甲扎爾甲石窟在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中有比較大的影響。由于當地居民絕大多數是藏族,關于殺死滅佛贊普朗達瑪的英雄白吉多吉圣跡的傳說在當地特別有影響力。大石凼村的東波寺修建于噶瑪巴時期,建寺具體時間不明確,但查閱文獻可知,一世噶瑪巴生活于12世紀,當今在世的是十七世噶瑪巴。傳說中建寺的十三世噶瑪巴是噶瑪˙拔希,生活于18世紀(1733—1797年),東波寺內有他這一系的傳承及畫像,其歷史淵源與法脈傳承均比較清楚。東波寺現存建筑及布局整體講究,內部廊柱、殿柱林立,經堂、佛殿雕梁畫棟,鏤花描金,畫風與布局仍可看出清代的形式與格局。結合甲扎爾甲洞窟壁畫和洞內佛塔考慮,現存東波寺應該就是始建于清代,后來各個時期有修補與擴建,東波寺信眾同時也是甲扎爾甲洞窟的信眾,這個傳統至今并無變化。大石凼村的民居和布局與其他地區嘉絨藏族建筑一樣均系“壘石為室”,這與甲扎爾甲洞窟內的修筑方法相同,說明了洞窟修建者為當地居民。
由于近年村民搬遷、新居修建,此前的生業方式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節日、儀式也在改變。從民俗調查中,我們發現隨著信息來源多元化,村民對傳統文化象征關注度更加多元,大多數村民在日常生產、生活、節日活動、各類儀式中與甲扎爾甲洞窟之間的聯系已不多,村民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東波寺僧人與洞窟之間有聯系,但并不十分緊密。
(三)壁畫內容的重新認識
從東波寺建于18世紀的情況來看,18世紀這里還是嘎舉派,變為寧瑪派寺院其實是清晚期或以后,如此,甲扎爾甲洞窟壁畫中有嘎舉派的痕跡就不足為奇了,因為洞窟主要壁畫繪制時期為18世紀,這里的居民大多是嘎舉派黑帽系活佛的信眾。
寧瑪派比較全面地繼承了吐蕃時期傳播下來的極其龐雜的教法儀軌。“寧瑪”就有古舊的意思,倡導尊崇先弘期(滅佛以前)教法,重視藏匿經典、袈裟等法物(可能與佛教史上經歷的滅法有關),在康巴地區傳播很廣。甲扎爾甲洞窟塔內早年曾有人發現袈裟,具有寧瑪派藏匿袈裟特點的洞內石塔,應該在當地信眾變為寧瑪派之后修建,證明了洞窟是寧瑪派信眾活動的場所。現東波寺的主要信眾是大石凼村、英戈洛村的群眾,洞窟信眾也應當是一樣的。不過每年藏歷正月初一大石凼村全村村民會前往朝拜東波寺,但似乎并沒有全體朝拜甲扎爾甲洞窟的時節。
調查中還發現洞窟與白灣鄉轄區內的7座寺院現在均屬寧瑪派寺院,且均與甘孜州白玉寺有傳承關系,而甘孜州白玉寺始建于1857年,其最大特點就是固守古老傳統。白玉寺修建這個時間,也正是甲扎爾甲洞窟所在區域從嘎舉派變為寧瑪派的時期,同時也正是白玉寺信眾范圍擴大時期。總之,與甲扎爾甲洞窟關系密切的東波寺最早修建于清代,現存的東波寺與甲扎爾甲洞窟均與清代寧瑪派在這一地區傳播有關,與甘孜州白玉寺的關系也應該源于這個時期。
在調查中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民俗學研究者注意:一是嘉絨方言區域內各區文化略有不同,部分語言不能相通,或者同一詞語表達的意思卻不同,對于其形成原因可繼續深入研究,二是加強對阿米格東眾多傳說故事版本的搜集和解讀,三是饃饃(甲納)經常出現在大石凼村的各種儀式中,足見其對于村民的重要性,可以進一步研究。
六、結語
本文通過對甲扎爾甲石窟及其周邊區域的民俗調查,深入挖掘了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價值,并系統梳理了當地藏族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信仰與傳統習俗。研究發現,甲扎爾甲石窟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還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文化內涵。針對水庫建設引發的居民搬遷問題,本文提出的民俗學調查成果,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搬遷方案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也為保護與傳承甲扎爾甲石窟及其周邊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奠定了基礎。未來,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需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使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附記:民俗田野調查期間得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鐵能電力開發有限公司移民(代建)工程管理部、馬爾康市白灣鄉人民政府、大石凼村村委會、東波寺等單位和個人的大力支持,他們為此次考察的順利開展給予了無私幫助,謹致謝忱。
注釋:
①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甲扎爾甲洞窟并登記為文物點,2012年阿壩州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國保申報復核,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國發[2013]13號)
②資料現存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
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調查》存檔資料。
④王金華、祁姿妤等《甲扎爾甲山洞窟民俗學調查》存檔資料。
⑤此部分數據來源于時任白灣鄉黨委書記馬茂田的介紹。
⑥“四土”,即歷史上梭磨、卓克基、松崗、黨壩四個土司所轄地的統稱。1956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以原“嘉絨十八詞”中的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個詞屬地為雛形設立馬爾康縣,也稱為“四大地區”,是嘉絨藏族聚居區腹心地。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EB/OL].(2017-01-25).[2023-12-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謝振斌、趙凡、劉建成. 四川馬爾康市甲扎爾甲山洞窟壁畫結構材料分析[J].四川文物,2017,(06):81-89.
[3]羅文華、王婷、王彥嘉,等.四川馬爾康市甲扎爾甲石窟調查簡報[J].四川文物,2022,(03):20-40+121.
[4]澤仁曲措.嘉絨“甲扎爾甲”山窟壁畫遺存分析[J].西藏藝術研究,2020,(04):28-33.
[5]李忠東,譚祎波,楊建,等.天堂的顏色——經典阿壩(七)之四土之地嘉絨故土[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7,(02):34-45.
[6]姚興健.鄉村人才的“流”與“留”——淺談馬爾康市白灣鄉年克村本土人才的培養[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3):249-251.
[7]翟淑平.村莊社區中的多元一體——以嘉絨地區松崗村為例[J].長白學刊,2021,(04):149-156.
[8]才讓扎西.棲居視角下的家園、“鄉紳”與記憶——以四川馬爾康加達村的易地搬遷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03):187-192.
[9]陳浩東,胡祺,高蓉,等.馬爾康白灣鄉龍達足溝泥石流特征及監測保障探討[J].科技視界,2021,(17):119-120.
[10]楊昕.四川省馬爾康縣發現清代壁畫石窟寺[EB/OL].(2012-02-24).[2023-12-20].http://blog.sina.com.cn/u/164433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