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壤的表面,我們偶爾會看到有一層容易被揭起來的硬殼。這可不是什么簡單的土殼子,而是“生物結皮”,一個由微小生物群落與土壤顆粒緊密結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復雜生態系統,一個超級迷你、超級熱鬧的生態系統!
在生物結皮中,藻類、地衣和苔蘚等植物與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攜手合作,將自己與土壤顆粒緊緊相連,形成了一層地表覆蓋物,這些生物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了一個多樣化的微型生態系統。
生物結皮如同精致的“織錦”,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占據了地球約12%的陸地面積。但結皮生物向上生長的能力有限,無法與高大的維管植物競爭光照,因此生物結皮在植被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及荒漠化地區更加常見,其面積占比高達30%~40%。

以藍藻為首的光合生物承擔了主要的生產工作,負責為整個系統提供能量和養分。念珠藻科植物將大氣中的氮氣固定成生物可利用的氨。除此之外,生物結皮中的大型絲狀菌種,例如微鞘藻屬,還會形成大量的細絲。這些細絲向地下各個方向延伸,形成密集的網狀結構,將土壤顆粒緊密地編織在一起,抵御風蝕和水蝕。同時,生物結皮還能調節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濕度,促進水分循環,這對維持干旱地區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我國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分布于北方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帶,其主體構造多采用夯土工藝筑成。在氣候條件的影響下,長城極易受到風力侵蝕、水流沖刷、鹽分侵蝕以及季節性凍融破壞等多重威脅,這些自然因素對夯土結構構成了嚴峻挑戰。
你可能想象不到,小小的生物結皮居然可以守護雄偉壯麗的古老長城。它們就像守護裝甲一樣緊緊貼附在長城表面,覆蓋度高達67%。科研人員在長城沿線開展了橫跨600千米的野外調查采樣行動,發現生物結皮正通過多種方式,為夯土筑成的長城提供堅實的保護。


生物結皮增強了土壤的結構穩定性,讓夯土變得更密實,減少了水分的流失,同時降低鹽分濃度,營造出更加健康、平衡的土壤環境。不僅如此,它還顯著提升了夯土的抗壓強度,好比為長城量身定制了一件高強度的“防彈衣”,讓它更加堅不可摧。不僅如此,生物結皮還能抵御風沙的侵襲,就像讓長城披上了一件“堅固的外衣”,減少狂風對墻體的磨損。它還能調節溫度,減少因溫差變化帶來的損害。更重要的是,生物結皮能夠減少雨水對長城的沖擊,助力長城在風雨中屹立不倒。
盡管生物結皮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它本身卻異常脆弱。生物結皮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經過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生物結皮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一旦受到破壞,恢復起來極為困難。作為一種集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與脆弱性于一身的自然景觀,生物結皮為科學家了解微生物與土壤、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重要窗口,在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恢復等研究領域都具有極其寶貴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