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理論武裝同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涇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著豐富廣博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和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是一項重要又有深遠意義的工作。
涇縣紅色文化資源既涵蓋革命發展歷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也包括重要遺址及紀念物等所承載和傳導的紅色文化資源。
(一)從重要的黨史事件來看,影響重大,意義深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后,一些共產黨人陸續來到涇縣的查濟、厚岸、汀溪等地堅持革命斗爭,并秘密發展黨員。1928年10月,當地秘密黨員畢石米、王柳華等人在外地黨組織派來的王文波、朱學東的幫助下,在“雙花園”村建立了涇縣第一個黨支部,這標志著中共涇縣地方組織開始有了初步的馬列主義思想基礎。隨后,涇縣各地陸續建立了黨組織,開辟了游擊根據地,在艱難的環境中力量逐漸壯大起來。抗日戰爭時期,南方八省14個地區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1938年8月2日,新四軍軍部移至涇縣云嶺和中村一帶駐扎。軍部在涇縣駐扎了兩年半的時間,這段時間新四軍得到了迅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41年1月6日,在涇縣茂林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和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在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隊7個師8萬余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部隊英勇奮戰7晝夜,傷亡慘重。皖南事變發生后,涇縣地方黨組織在中共皖南秘密特委的領導下,迅速得到恢復,在不同的時期,分別以西南山區樵山、濂坑、銅山為中心,以縣東涌溪,以縣西賓山為中心建立了游擊根據地,并相互支持轉戰于“涇旌太”“涇青南”“涇旌寧宣”邊區一帶,頑強、勇敢地同國民黨頑固派作斗爭,以生命和鮮血迎來了全國的解放。
(二)從重要的黨史人物來看,群英薈萃,英才輩出。在涇縣這塊革命熱土上,留下了黨的許多重要人物足跡。周恩來、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尋淮洲、李步新、胡榮等人在涇縣拋灑熱血,做出貢獻,名垂千秋。此外,涇縣本土的革命英雄人物輩出,事跡非凡,可歌可泣。在革命運動的激蕩之下,涌現出了一批革命家和英雄兒女,如王稼祥、洪林、吳波、張素蓮等。
(三)從重要的革命遺址來看,星羅棋布,遍及全縣。涇縣現有革命遺址77處。其中涇川鎮2處、云嶺鎮24處、茂林鎮22處、榔橋鎮6處、桃花潭鎮4處、汀溪鄉7處。云嶺鎮是新四軍軍部駐地,抗日戰爭時期涇縣革命的中心;茂林鎮是皖南事變發生地、激戰地,因此這兩處的革命遺址比較集中,共約占全縣革命遺址總數的60%。涇縣現有革命遺址中列入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的有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新四軍軍部司令部參謀處舊址等新四軍軍部舊址群6處。中宣部命名公布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含新四軍軍部舊址群10處)。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深刻認識紅色文化,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堅定文化自信,聚力新階段,奮力新征程。
(一)重視對涇縣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
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是發揮文化資源社會功能的必要前提。近年來,涇縣一直高度重視全縣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修繕了新四軍軍部舊址群,建立了新四軍史料陳列館,深入挖掘新四軍文化,提煉老一輩革命家廉政事跡打造了廉政教育館等。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文化挖掘上,研究還不夠深入與廣泛,在文化保護上投入力度還有待加強。因此,首先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從人力、物力上加大對紅色文化研究和保護工作的支持。其次要加強對重大黨史事件的價值挖掘、重要黨史人物的深入研究、重要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再次要深入挖掘對現實更有借鑒意義的黨史專題,發揮紅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二)加大對涇縣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
涇縣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由于年代久遠,現在很多人對涇縣的紅色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必須加大對涇縣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首先,廣泛深入開展黨員干部的紅色文化教育,創新教育培訓方法,推進紅色文化進課堂,并能夠真正入腦入心。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教體局及各個學校應切實把涇縣紅色文化作為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在教育中,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通過參觀體驗、現場講解的方式,加深各類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引發心靈震撼。再次,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網絡、報刊、書籍等宣傳媒介的作用,找準紅色文化與現代傳媒的契合點,多形式、多渠道建立紅色文化傳播機制,大力弘揚涇縣紅色文化,為社會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最后,利用節假日、紀念日等,廣泛開展紅色文化資源推介活動。清明節要舉行對烈士的祭奠、緬懷等活動,此外,還要利用重大黨史事件紀念日舉辦活動。例如1991年1月7日舉行了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50周年紀念大會,2007年舉辦了新四軍成立70周年紀念會,2023年舉辦了紀念新四軍軍部進駐云嶺85周年學術交流座談會,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涇縣紅色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建設紅色文化傳承新高地。
今年以來,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共涇縣縣委黨校)深入貫徹落實《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致力賡續紅色血脈,激活用好涇縣紅色資源,全力打造紅色資源保護、紅色文化傳承高地。一是開展《涇縣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組織實施全縣紅色遺址遺跡遺存調查認定,強化縣域紅色資源保護管理。二是堅持保護、管理、挖掘、利用一體推進,重點整治提升新四軍軍部舊址、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王稼祥故居紀念館等核心現場教學點,創新打造草棚黨校、新四軍文化圖書館等教學場所。三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黨建等重點課程建設,深度挖掘新四軍歷史文化,組織開展激活用好紅色資源專題學習研討,邀請專業團隊圍繞新四軍在皖南的革命斗爭史和地方黨史提煉教學主題,打造具有時代價值和教育功能的紅色文化系列課程。四是注重各現場教學點紅色氛圍營造,提升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展陳,打造富含新四軍文化等紅色元素的精品小景和富有地方特色的體驗中心,讓學員“零距離”、深層次感悟紅色文化,發揮紅色資源固本培元、凝心聚力、鑄魂育人、推動發展作用。
涇縣是一片紅色土地,堅持用好豐富的紅色資源,講好璀璨的紅色故事,抓好黨史宣傳教育,有利于弘揚紅色文化,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共涇縣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