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文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電影散場、節后綜合征、從團聚到分離,都會讓心情像坐過山車一樣急轉直下。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心理擺效應”,又稱“鐘擺效應”。
在一定的心理活動中,感情強烈度越高,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轉化,像鐘擺那樣向兩極擺動,比如,恨和愛、憂傷和快樂、痛苦和喜悅等。假如你現在情緒高昂,可能在接下來的某一時刻,就會因為某種突如其來的外界刺激,很快感到無比沮喪,反之亦然。
20世紀初,英國醫生費里斯和德國心理學家斯沃博特同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有精神疲倦、情緒低落等癥狀的患者,每隔28天就來治療一次。他們由此將28天稱為“情緒周期”,認為每個人從出生之日起,情緒以28天為周期,會發生從高潮、臨界到低潮的循環變化。在情緒高潮期內,人們會感覺心情愉悅、精力充沛,能夠平心靜氣地做好每件事情;在情緒臨界期內,人們會覺得心情煩躁不安,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而在情緒低潮期內,人們的情緒極度低落,思維反應遲鈍,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致,嚴重時還會感到悲觀厭世。
心理擺效應告訴我們:人生不會總是高潮,也絕不會總是低谷,在波折之間要保持平常心。比如,調整情緒認知偏差,高興不一定就是得意忘形,低迷也并非就是不思進取;有意識地了解自己心理情緒的最高點和最低點,確定自己情緒變化的規律和周期,提前預知自己的情緒變化,避免其給生活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在情緒好的時候做復雜的事,在情緒稍差的時候做平時喜歡做的事。
(摘自《世界博覽》,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