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加磊,王露露,劉君羊,王 敏
(1.五邑大學 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2.五邑大學 智能制造學部,廣東 江門 529020)
中醫藥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1],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在維護人類生命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強調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國家將加大“十四五”期間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和促進力度,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并提出了中醫藥傳承創新、人才培養、文化弘揚等建設工程。因此,對非中醫藥專業學生開展中醫藥相關教學實踐,對人才培養及文化弘揚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雖然已有部分非中醫藥大專院校在化學、藥學、制藥等相關專業開設了中醫藥相關課程,但教學內容多停留在理論傳授的階段,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度不夠,無法滿足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需求。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有趣的中醫藥基礎實驗能夠增進學生對中醫藥的了解,激發其對中醫藥知識的學習興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2]。
傳統中藥劑型主要有湯、丸、散、膏、丹和酒劑等[3],其中丸劑是將藥物及配料研磨成細末狀,并以水或蜜、面糊、米糊、藥汁、蜂蠟等為黏合劑拌制成大小不等的丸狀制劑,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中藥劑型之一。復方黃精芝麻丸是藥食兩用的傳統中藥制劑,具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等功效,而且制備工序簡單,是經濟實惠的滋補良品。本實驗選擇復方黃精芝麻丸為教學目標,開展趣味性的丸劑純手工制備教學實驗。實驗將從初始物料的清洗、蒸曬開始,讓學生了解“九蒸九曬”炮制方法,再經炒干、粉碎、拌料、揉搓等操作制備復方黃精芝麻丸,最后對所制備丸劑進行質量檢查。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不僅認真細致地完成了實驗操作,更是樂在其中。本實驗不僅適合化學、制藥、中藥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學習,亦可作為通識課在本科院校推廣。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中醫藥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助力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
1)掌握復方黃精芝麻丸的配方、基質類型及基本制備原理,了解“九蒸九曬”炮制方法;
2)學會研磨、揉搓、制丸等丸劑的基本制作方法,體驗純手工制備復方黃精黑芝麻丸的操作工序;
3)學會丸劑的質量檢查方法,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培養學生對中醫藥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2.1.1 指導學生查閱主要原料的功效及炮制方法
提前一周布置作業,指導學生通過網絡(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數據庫)、書籍(中國藥典、中華本草等)等查閱文獻資料,了解黑芝麻、黃精等主料的藥用功效與價值,初步了解中醫藥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思維模式。黑芝麻富含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還有維生素、卵磷脂、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等功效,且加工后食用功效更佳[4]。黃精為百合科植物滇黃精、黃精或多花黃精的干燥根莖,含有糖類、皂苷、黃酮及蒽醌類化學成分,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等功效,為滋補之良藥[5]。
指導學生查閱藥典、文獻,了解中藥材炮制的主要方法,明白“九蒸九曬”的作用與操作要點。“九蒸九曬”是將“蒸”、“曬”兩種常規技術相結合并反復運用,可糾偏藥性或提高藥效,使藥材最大限度發揮療效并減輕其毒副作用[6]。本實驗所采用的黑芝麻與黃精均可采用“九蒸九曬”的方式進行炮制。通過親自查閱文獻,增進學生對中醫藥基本知識的了解,為后續復方黃精芝麻丸原料的炮制及丸劑的制作提供理論知識儲備。
2.1.2 儀器與材料
儀器:蒸鍋、紅外曬燈、炒鍋、電爐、研缽(直徑15~20 cm)。
材料:黑芝麻、黑豆、黑米、黃精、蜂蜜、錫箔紙、籠布、不銹鋼盆、剪刀、炒勺、藥勺。
2.2.1 配方
復方黃精芝麻丸制作配方見表1。

表1 復方黃精芝麻丸制作配方
2.2.2 實驗步驟
本實驗在文獻的基礎上對復方黃精芝麻丸的制備方法進行優化[7],具體的實驗步驟如下:
1)清洗物料:將黑芝麻、黃精、黑豆、黑米等原料進行挑選與清洗,確保物料的潔凈。清洗完成后將物料進行浸泡,在浸泡的過程中進行篩選,將因不夠飽滿而浮起的黑芝麻、黑豆、黑米選出,留下飽滿的物料待用。
2)九蒸九曬:將黑芝麻、黑豆、黑米、黃精等物料加入到不銹鋼盆中,用自來水清洗3次。將洗凈的物料加入到蒸鍋中進行蒸煮,蒸煮時間為60分鐘。將蒸透后的物料平鋪于紅外燈下(天氣晴朗時也可平鋪于陽光下)曬干。“蒸”與“曬”過程再重復8次(此過程耗時較長,可由實驗教學輔助人員代為完成),實現“九蒸九曬”以增加藥效,減少毒性成分。
3)炒干物料:將蒸曬完成的物料加入到炒鍋中,通過電爐(或電磁爐)加熱翻炒至干燥狀態。此過程要注意火候不要太大,并及時翻炒以防止物料焦糊。
4)粉碎物料:將炒干的物料加入到研缽中,通過搗碎研磨將物料磨成細粉狀。
5)燒煉蜂蜜:將蜂蜜加入到燒杯中,通過電爐加熱燒煉去除蜂蜜中的水分,直至蜂蜜呈現“滴水成珠”的效果。燒煉過程不僅能夠蒸發水分,還可以實現殺死微生物、破壞生物酶、去除雜質的效果,提高蜂蜜的品質與口感。
6)制原料餡:將物料細粉加入到不銹鋼盆中混合,混合完成后加入燒煉后的蜂蜜,進行充分混合,得到黏稠的原料餡。
7)揉搓制丸:將原料餡反復揉搓與捶打,直到蜂蜜沁入到物料細粉中。然后將原料餡揉成直徑大約 1 cm 的藥丸,而后用錫紙包裝得到黃精黑芝麻丸。
在成功制備復方黃精芝麻丸后,本實驗將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檢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觀性狀:檢查丸劑外觀是否圓整均勻、色澤一致。蜜丸應細膩滋潤,軟硬適中。
2)質量差異:通過天平精確稱量每一粒丸劑的質量,采用重量差異檢測法,評價黃精芝麻丸是否大小均一。

3)水分含量:采用烘干法對復方黃精芝麻丸進行含水量測定[8]。取樣品1粒,用小刀平均切成4等份,而后平鋪于干燥至恒重的稱量瓶中,精密稱定質量。打開瓶蓋在100~105 ℃ 干燥3小時后,將瓶蓋蓋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卻20分鐘,再次精密稱定質量。再次將樣品置于100~105 ℃ 干燥1小時冷卻,稱重,至連續兩次稱重的差異小于 5 mg 為止。最后根據降低的重量,計算樣品中的含水量(%)。

復方黃精芝麻丸宜通過咀嚼服用,故不需要檢測溶解時限。微生物限度檢查操作復雜,在本實驗設計中不做要求。
經過清洗、蒸曬、炒干、粉碎、制餡以及制丸等過程,各小組成功制得目標產品復方黃精芝麻丸,所得丸劑均能達到圓整均勻、色澤一致的要求。不同小組所得蜜丸在質地軟硬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分析其實驗過程得知其蜂蜜用量存在差異,如圖1所示。

圖1 復方黃精芝麻丸實物圖
質量差異檢測結果顯示,各小組均得到大小相對均一的丸劑。以小組A的結果為例,隨機抽取的10粒丸劑質量分布如圖2所示,其平均丸重為 4.52 g,丸重差異在-5.97%~5.75%之間(圖3),符合丸劑質量差異限度(3 g 以上至 6 g 丸劑,±7%質量差異限度),說明該小組所制備的復方黃精芝麻丸達到了大小均一的制備要求。

圖2 復方黃精芝麻丸的質量分布

圖3 復方黃精芝麻丸的質量差異度分析
小組A所制備的丸劑的含水量檢查結果如表2所示。含水量檢查結果顯示,其平均含水量為13.8%,符合蜜丸的水分檢查限度(不得超過15.0%),說明本次實驗所制備的復方黃精芝麻丸符合含水量標準,能夠在一定期限內安全存儲。

表2 復方黃精芝麻丸的含水量分析
該實驗作為本校藥劑綜合實驗的課程內容,經過兩屆學生的實踐與探索,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學生普遍反映復方黃精芝麻丸的制備實驗有趣、有料,通過該實驗學會了“九蒸九曬”等中藥炮制方法,掌握了古法制丸的基本理念、操作方法以及丸劑的質量檢測方法。該實驗提高了學生對中醫藥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僅增強了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與認同感,還調動了其主動探索新型中藥方劑的積極性。問卷調查顯示,超過40%的同學愿意在畢業后從事中醫藥相關的職業。到目前為止,已有4位同學通過查閱文獻,組隊申報了中藥劑型相關的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教學實踐中也發現有學生會故意將產品制備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丸劑,增添了實驗的趣味性,教師可合理引導,使之能夠在玩樂與堅持標準中找到界限和平衡。
本實驗不僅能夠傳授中藥丸劑制備的理論與操作方法,更能增強學生對中醫藥知識的學習興趣,對弘揚中醫藥文化、助力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