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

西夏陵遺址航拍圖。
近期,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提名文件,已正式遞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按照計劃,該項目將在2025年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審議是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或有望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世界遺產“零的突破”。
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陵,是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園,也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地面遺跡保存較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其位于賀蘭山中段東麓,距銀川市城區(西夏都城興慶府)35公里,由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墓主一般是爵高位重的皇親國戚或貴族官僚)、占地5.7萬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遺址、防洪工程遺址組成,文物近萬件,整體規模與河南鞏義市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
賀蘭山頭,大雪茫茫;天風浩蕩,黃沙莽莽。神秘的西夏王朝,如今又掀開了面紗的一角,期待有心人深度的探索。
西夏陵的1、2、3、5、7、9號陵位于平原之上,4、6、8號陵則依山而建。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雖然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郭式三種,內部結構卻基本相同,分為角臺、闕臺、月城、陵城四部分。而這些帝陵外郭或宮城的長寬比例,與史籍記載的興慶府城郭的長寬比大致相當。

西夏文寫本佛經。
9座帝陵組成了一個北斗星圖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此外,陵區北部偏東,還有一座規模較大的陵邑性質的建筑遺址。遺址內廣場、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遺跡皆清晰可見,布局規范整齊,四周筑有夯土城墻。城內分前、中、后三個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其余建筑多集中在城前和城中,組成封閉式庭院。遺址中發掘出大批色澤鮮艷的綠色琉璃板瓦、筒瓦、瓦當、滴水、脊獸、鴟吻,以及乳白色或青白色帶有冰裂紋的小白瓷板瓦、側邊有黑色釉的牛郎合瓦、精雕細琢的石刻等建筑裝飾構件。
2017年,西夏陵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致力于從考古遺址本體的展示到歷史環境風貌的展示,能最大限度地使游客沉浸式體驗那個絲綢之路上真實的西夏。
而1998年落成開館的(寧夏)西夏博物館,是我國首座以西夏王陵為背景,比較全面系統反映西夏歷史的專題博物館。館內這一塊1998年出土的西夏文殘碑,碑邊的彩繪刻有龍紋,證明當時的西夏已經吸收了中原的先進文化;那一個白釉剔刻花牡丹紋罐,1000多年的歷史了,和中原文化的牡丹紋寓意一樣,屬于貴族的象征……2019年,西夏博物館新館面世,薈萃西夏歷史文化遺存中的精品,利用信息化展示手段和最新的西夏學研究成果,通過藏品導覽、場景再現、西夏語音解讀、榆林窟復原、全國唯一的西夏窯址展示、動靜結合的陵邑遺址呈現,以及西夏陵遺址實時監控系統等全新的展陳內容,讓游客進一步走近“西夏往事”,聆聽滄桑的回聲。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陵區與金字塔景區曾簽訂過友好兄弟景區備忘錄。近年來,吸引解密的瑰奇西夏文化,更頻頻現身于中東、北歐、韓國、美國等國際展會,自中國走向世界。
“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
歌謠中的“兩頭尖”,指寧夏省域北部一片南北走向的狹長區域,宛如紡錘之狀。而這枚“紡錘”,實為荒漠與干旱區中的珍貴綠島,東側是蜿蜒的黃河,西側便是綿延的賀蘭山。
發育于青藏高原的黃河,一路狂放東流,入寧夏境,但見賀蘭山迎頭阻擋。在賀蘭山面前,黃河水暫時收斂了桀驁不馴的野性,變得款款溫存,將攜帶的泥沙和養分留下,黃河上游的第一大平原——寧夏平原,因而誕生。

自古以來,賀蘭山就是西戎、羌、氐、匈奴、鮮卑、突厥、黨項等少數民族長期游牧、繁衍生息的地方,也留下了他們廝殺搏斗的歷史痕跡。從青藏高原遷徙到陜西北部的黨項羌人,經過唐代的發展壯大,逐步向西擴張。1038年,銀州黨項族人元昊在寧夏平原上稱帝,國號大夏,又稱“大白高國”“邦泥定國”。元昊多番征戰,橫穿賀蘭山,攻取了今甘肅北部八百里河西走廊,西夏帝國繁盛一時。
堪稱“禿版秦始皇”的元昊姓李姓趙姓拓跋,歸根結蒂,其實姓“野心”。他不失為允文允武的一代梟雄,但晚年愈發暴戾多疑,沉湎酒色,好大喜功,終于眾叛親離,為子所弒。百余年后,西夏王朝被勁敵蒙古重創,于1227年亡國。1288年,元朝政府給寧夏定名,大抵取“安寧的西夏”之意。明代,賀蘭山被鍛造成一座堅不可摧的“軍山”,阻擋蒙古鐵騎向東南進軍的步伐。再后來,隨著滿蒙聯盟的建立,寧夏從邊陲變成內陸腹地,賀蘭山戰火紛飛的歲月漸漸結束。
千百年來,賀蘭山以巍峨的身軀庇佑了“塞上江南”;今后,它還將繼續守候寧夏的土地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