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無論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現實,現在好萊塢的業內人士必須在拍板立項前謹慎再謹慎。
根據好萊塢電影行業研究機構匯編的報告,自新冠疫情以來,全球電影觀眾數量減少了約兩成。這些觀眾會否再次回到影院,以及何時回到影院,都是未知數。
“靈藥”失靈
這個數據解釋了2023年好萊塢票房為何讓電影行業感到困惑和迷茫。超級英雄題材電影在過去十多年中一直是票房靈藥,而在2023年也開始明顯疲軟——包括DC的《閃電俠》《海王2:失落的王國》,以及漫威影業的《驚奇隊長2》,數部大預算超英電影都遭遇了票房慘敗。
票房統計機構Comscore的首席票房分析師保羅·德加拉貝迪安表示,“觀眾的口味正在發生變化,他們想要更具有挑戰性的作品,以往有把握的事情,如今不再那么有把握了。”
不過,去年兩部暑期檔原創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卻出人意料地取得了成功。《芭比》雖然是基于已知IP改編,但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賦予了影片新穎獨特的視角,其全球票房超過14.4億美元,是現代電影史上第一部拿到年度全球和北美票房雙冠的女性主角真人電影;由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奧本海默》,以9.5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位居年度全球票房第三名,也創下了傳記電影票房紀錄。據Comscore統計,這兩部電影的票房占比北美票房總額近10%,占到票房收入前十名電影票房總額的29%。
也是在去年夏季,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在北美拿下超過1.84億美元的票房,超過了《奪寶奇兵5:命運轉盤》(1.745億美元)和《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1.72億美元)。10月中旬,泰勒·斯威夫特成為票房黑馬,她的演唱會電影《時代巡回演唱會》以1500萬美元的微薄預算,在北美收獲1.8億美元票房,全球票房也超過了2.5億美元。
后疫情時代,合家歡電影似乎也失去了吸引力,尤其是原創動畫電影,如迪士尼的《星愿》(Wish)和照明動畫/環球影業的《遷徙》(Migration)。雖然基于經典電子游戲改編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是個例外,但這并不能改變一個事實:觀眾對超級英雄和動畫長片產生了審美疲勞,但是沒人確定該如何填補這個空白。
LightShed Ventures分析師里奇·格林菲爾德總結,“顯然,疫情后,消費者對觀影的興趣已經永久性地發生了改變。問題是電影院能不能再熬過一年?”
一位好萊塢電影公司高管表示,“我們正在經歷變化,不能只是繼續推出舊IP電影,必須做得更好。我們幾十年來一直采用的方式已經不再奏效,當觀眾在家就有很多選擇的時候,要吸引他們去電影院,必須得有足夠特別的原因。”
受2023年美國編劇和演員工會雙罷工影響,2024年目前已經確定發行的電影數量并不多。華爾街分析師相信,電影市場票房能夠克服短期困難,到2025或2026年,電影市場就會交出讓人滿意的成績。
行業觀察人士還指出,由于2023年圣誕檔期,以及《紫色》(The Color Purple)、《旺卡》(Wonka)和《賽艇少年》(The Boys in the Boat)等影片的表現好于預期, 2023年北美票房得以自疫情以來首次突破90億美元,然而,相較疫情前的2019年,這一數字依然下降了約21%。
專業電影獨樹一幟
專業電影是指那些在特定主題、風格或技術上具有特色的電影,通常不同于主流商業電影,而是涉及特定的題材、文化或社會議題,并且通常受到特定類型觀眾或影迷的青睞。
在獨立電影繁榮時期,一些傳統發行平臺(如各大電影節)可以給一部電影幾個月的時間逐漸擴大影響力,片方無須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宣傳。如果幸運的話,有的電影還能有機會在全美大規模上映。但這些平臺在疫情期間都遭遇嚴重打擊,流媒體的繁榮更是起到了“打壓”效果。
不過,這種發行策略現在已經逐步回歸。去年5月,韋斯·安德森的新片《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在法國戛納電影節首映,6月中旬,焦點影業(Focus)安排了美國6家影院進行小范圍放映,首周末的平均票房為13.2萬美元,這是自7年前《愛樂之城》以來的最佳表現。第二個周末,《小行星城》在全美大規模上映,影院數量增加到1620個。3周后,焦點影業將這部影片上線流媒體平臺的視頻點播(VOD)。因為之前亮眼的院線表現,觀眾對其留有不錯印象,因此在流媒體平臺上購買這部影片的人數也相當可觀。
這種混合平臺模式——即僅在少數幾家電影院點映后全面上映,正在被越來越多獨立發行公司選擇,包括但不限于A24、探照燈影業和霓虹影業(Neon),目前的發行效果都還不錯。比如,A24的《普瑞希拉》(Priscilla)和焦點影業的《留校聯盟》(The Holdovers),都依靠混合發行模式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
焦點影業發行部主管莉薩·邦內爾表示,“《小行星城》讓我恢復了不少信心,它取得的成績說明,這類電影在院線仍然可以有良好表現。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到電影院看專業電影,而不僅僅是已經存在的所謂藝術片觀眾群體。”
米高梅/亞馬遜院線發行部主管凱文·威爾遜表示贊同,他去年負責《薩特本》《墊底俱樂部》,以及圣誕檔上映的《賽艇少年》等影片的發行,幾部影片的票房也表現良好。威爾遜認為,“成年觀眾開始急切地想回到電影院,讓我欣慰的是,有不少年輕的電影愛好者都會關注像《薩特本》或《可憐的東西》或《墊底俱樂部》這樣的小眾電影。”
迪士尼全球票房冠軍寶座
讓位環球
在好萊塢主流電影公司中,環球影業2023年全球票房排名第一,這是自2016年以來,迪士尼首次被擠下榜首。
環球影業2023年共發行24部電影,全球票房約49.1億美元。迪士尼2023年共發行17部電影,全球票房約48.3億美元。無論是北美票房,還是海外票房,兩家成績相差不多。
發行《芭比》的華納兄弟全球票房排名第三,全球票房收入38.4億美元,其中14.3億美元來自北美,24億美元來自海外。索尼影業排名第四,總收入20.9億美元,其中北美10.1億美元,海外1.08億美元。
唐娜·朗雷是現任NBC環球(NBCUniversal Studio Group)總裁和首席內容官,她擅于溝通,與很多頂級電影人私交甚篤,工作作風也頗為果斷利落,因此,當克里斯托弗·諾蘭此前因為作品同步上線的問題和華納鬧翻后,朗雷立刻將諾蘭簽入環球影業旗下。
從2016年到2022年,迪士尼一直保持票房第一,而環球影業自2015年票房達到69億美元后,一直沒有沖到過榜首。環球影業北美發行部總裁吉姆·奧爾表示,“多樣化的發行方式,是環球影業再次取得票房大捷的關鍵原因。”
迪士尼則度過了頗為艱難的2023年,旗下漫威和動畫工作室的表現都乏善可陳。
其他影視公司中,獅門影業也有值得慶祝的里程碑事件,得益于《疾速追殺4》《饑餓游戲:鳴鳥與蛇之歌》和《電鋸驚魂》最新一集的成功,獅門影業的年度全球票房時隔5年,終于再次突破10億美元關口。尤其是《疾速追殺4》,其全球票房為4.4億美元,其中北美票房1.87億美元,位列2023年北美票房的第九名。
獅門影業電影集團副總裁亞當·福格爾森表示,“好消息是,觀眾仍然會因為對某部電影感興趣而走進影院。無論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現實,現在好萊塢的業內人士必須在拍板立項前謹慎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