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趙士花 王錦峰 褚衍仕 單華 楊寧
摘 要:本文以棗莊市香安華家庭農場為例,詳細介紹了糧食作物“四位一體”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模式,將中醫原理技術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通過全程綠色生態種養,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糧食作物;四位一體;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模式
當前農業生產中存在不科學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投入品[1-4],使有害物質殘留在土壤中,導致土壤板結、酸化、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糧食品質下降,最終造成糧食高投入、低產出的情況,鑒于此,棗莊市(區)農技推廣部門與棗莊市香安華家庭農場有限公司探索將中醫原理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從維護土壤生態源頭做起,利用微生物+中草藥+天然礦物營養元素的組合調理動植物生長,形成了精細整地+富硒栽培、生物菌肥調理土壤、酵素肥水一體化精準施用、生態防控病蟲草害的“四位一體”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模式,形成健康的土壤生態循環系統、實現糧食生產的優質高效。
1 主要技術內容
1.1 精細整地+富硒栽培提高作物品質
一是深耕作業。進行秸稈精細化粉碎還田,長度控制在5cm以內,基地每隔2~3年進行一次深耕,徹底打破土壤犁底層,促進土水肥健康循環利用系統。二是優選良種。農場種植濟麥44、山農紫麥1號、山農綠麥1號、京糯3000等強筋小麥、黑小麥、綠小麥、糯玉米優良品種,在小麥、玉米播種前分別用康樂爾水溶肥進行種子處理。三是提高播種質量。控制好播種深度、播種量、播種速度、播種墑情、播種時期,確保苗全、苗勻、苗壯。四是在小麥、玉米等作物生長期間養分吸收的關鍵時期,結合神航科技集團研發的量子富硒種植寶進行噴施,在拔節期、開花期、灌漿期等關鍵時期噴施2~3遍。通過富硒栽培,實現富硒產品高端化、精品化、特色化,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與附加值。
1.2 采用生物菌肥調理土壤
棗莊市香安華家庭農場土壤類型是砂姜黑土,近3年養分的平均含量為,有機質23.9g/kg、全氮1.27g/kg、pH6.7、堿解氮143.1mg/kg、有效磷40mg/kg、速效鉀291mg/kg。棗莊市(區)農技部門根據目標產量配方制定小麥(N-P2O5-K2O=23∶12∶10)的專用配方和玉米(N-P2O5-K2O=30∶7∶8)的專用配方?;拾凑彰慨€施入500~600kg的商品有機菌肥或按糞便重量加入2‰的含有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復合菌肥1500~2500kg+30~40kg配方肥進行深耕施用,化肥的使用量較普通農戶減少30%~50%,增施的有機菌肥調節了土壤生態的良性循環,減輕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程度。
1.3 運用酵素肥水一體化精準施用
該實驗運用酵素科技,通過天然礦質營養元素實現土壤生態改良。農用果蔬酵素以蔗糖、果蔬廢棄物為主要發酵原料,蔗糖、果蔬廢棄和水按照1∶3∶7的比例通過3個月以上的發酵而成,小麥、玉米每個生長季按照1∶300~1∶500的比例配合地埋式水肥一體化和無人機進行噴施2~3次。一般在小麥出苗后、三葉期、分蘗期、返青期、拔節期、抽穗期、灌漿期和玉米的苗期、喇叭口期、抽穗前、抽雄穗后、灌漿期分別用不同濃度的水溶肥結合水肥一體化進行噴施,實現養分需求與供應同步、空間耦合。
1.4 生態防控病蟲草害
一是生物防治病蟲害。采用木霉拌種防控小麥根腐病、莖基腐病技術;在小麥、玉米關鍵生育期噴施大蒜素和青蒿素,預防病害;噴施含有當歸、熟地、枸杞等成分的康樂爾中藥制劑,由多種中草藥運用中醫的配伍原則和先進的螯合技術萃取而成。對鱗翅目、螨蟲如蚜蟲、虱類、薊馬類等有較好的除滅和趨避作用。同時在小麥每隔30m種植1m寬的蛇床子,可以有效控制蚜蟲的發生程度達90%以上,也不會產生任何農藥殘留。二是人工鋤草。根據雜草的生長情況,每個作物生長季進行人工除草2~3次,杜絕化學除草劑的施入對土壤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2 主要成效
2.1 規模經營效益不斷顯現
目前,香安華家庭農場擁有生態改良、高產土地300畝,全部用于綠色生態農作物種植;建成了占地3800m2的糧食烘干及石磨面粉加工車間,四座石磨,低溫磨制,年生產面粉700余噸,有存儲4000~5000噸糧食的倉庫。家禽生態養殖場年養殖“孫枝雞”2000余只,年存欄母雞6000余只,每天可產富硒雞蛋3000枚,純利潤3.6萬元。種植小麥每畝租金500元、人工費67元、種子100元、有機肥料310元、酵素30元、富硒液38元、康樂爾中藥制劑70元、農業機械支出170元,每畝共支出1285元,小麥畝產500kg,畝收入1600元,每畝純收入315元;種植蛇床子每畝租金1000元、人工費75元、種子150元、有機肥料310元、酵素30元、康樂爾中藥制劑70元、農業機械支出170元,每畝共支出1805元,畝產90kg,畝收益3600元,每畝純收入1795元;種植玉米每畝租金500元、人工費67元、種子50元、有機肥料150元、富硒液38元、康樂爾中藥制劑70元、農業機械支出130元,每畝共支出1005元,畝產500kg,畝收入1400元,每畝純收入395元;小麥加工成面粉,年產能110噸,純收入8.8萬元。農場每年純經濟效益34.3萬余元。
2.2 中醫農業生態調控效果顯著
一是促進植物生長。菌肥+酵素肥料可以分解有機質,使植物能夠吸收更多營養,加速生長。同時,還能夠調節植物體內物質代謝,增強植物生命力。在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施用能夠提高產量、促進根系生長,改善糧食品質。二是改善土壤質量。菌肥+酵素肥料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和微生物,能夠與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促進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吸收,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同時,菌肥、酵素肥料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以彌補土壤中的養分缺乏,提高土壤的肥力。三是提高作物抗病能力。菌肥、酵素肥料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酵素等成分,可以平衡作物中的新陳代謝,構建新型微生物菌群,實現以菌治菌,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特別是在長期秸稈還田時,使用酵素肥料能夠有效地預防多種病害。四是生物防治病蟲害。噴施大蒜素和青蒿素,能預防病蟲害;在小麥行間種植蛇床子,通過蛇床子涵養大量天敵昆蟲,可以有效控制蚜蟲的危害,實現以草養蟲,以蟲治蟲。
2.3 不斷延長生態產業鏈條
香安華農場把一產、二產、三產有機融合,一產采用酵素、菌肥、水肥一體化、中草藥、富硒種養等生態種養,二產進行面粉加工,三產進行銷售、觀光、餐飲等,把中醫理念融入糧食生產過程中更生態。通過“四位一體”綠色生產,大大提升糧食的產值,實現農業綠色、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
3 思考與展望
3.1 中醫農業理念有利于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中醫農業理念的核心技術是根據生物健康生長的需求(生態環境、均衡營養和生物能量),應用中醫藥技術及產品,解決植物、動物、人體的健康生長問題。強調保持生物健康生長,需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標本兼治,全程保健”的原則;同時要為植物、動物、人體的健康生長,營造適宜的生態環境(水、土、氣、陽光),保障生物健康生長均衡營養供給;再者遵循自然生物“相生相克,和諧共生”法則,解決生物健康生長過程出現的病蟲害,保障生物健康生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平衡。
3.2 鼓勵規模經營,推廣先進技術模式
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以降低成本,充分發揮規模集聚效益,根據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模式,大力推廣“智慧農業+化肥減量增效”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典型模式、“農機農藝+化肥減量增效”深度融合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模式、“酵素+人工除草+水肥一體化技術+化肥減量增效”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模式等耕地質量保護先進技術典型模式,真正形成“先進技術先行先試、普通模式遍地開花”與糧食安全生產的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耕地質量保護體系。
3.3 集中打造區域品牌特色產業
持續推進大田作物土壤調理、改良精準化,大力發展“香安華”等品牌農業,充分挖掘特色品牌價值,同時推進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申報,不斷增加“三品一標”農產品的數量。堅持農業“互聯網+”發展模式,充分利用電商等新興手段,做好品牌宣傳與銷售,提升區域特色品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3.4 公司制、產業融合是家庭式農場經營的必然方向
家庭式農場負責人一般是由家庭成員組成,既是管理者,又是生產者,各個環節都是親自參與,隨著農場的發展壯大,走向公司制是一個必然發展方向,需要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以促進企業穩步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 楊旺.懷化市化學農業的危害及抑制路徑[J].南方農業,2023,17(12):218-220.
[2] 肖亞玲.化學農業的危害及抑制路徑探討[J].種子科技,2017,35(11):3+6.
[3] 邸書鈞,李天澤,宋雨宸.關于化學農業的危害及抑制路徑的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5):100-101.
[4] 李橙,趙陽,楊晶.農業污染對土壤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中國環境管理,2014,6(3):22-25.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李 帥,男,正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研究工作。
通訊作者:楊 寧,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從農業技術推廣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