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行動是國家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旨在聚焦規模化生產,著力支持糧油規模種植主體提高作物單產水平。本文以梁山縣為例,為提高大豆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為目標,以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為重點,闡述單產提升的有效途徑,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的目的。
關鍵詞:大豆;大面積;提升單產
梁山縣位于魯西南平原腹地,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是黃淮海地區重要的大豆種植基地,梁山縣小麥常年種植面積在75萬畝左右,居全市最高;玉米種植面積50萬畝左右;大豆面積穩定在20萬畝。隨著近幾年高產創建和綠色高質高效工作扎實深入開展,梁山縣大豆生產水平普遍提高,與此同時,仍面臨大豆生產技術水平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大豆大面積均衡增產難度仍很大。
1 提高大豆作物單產提升的主要著力點和難點
1.1 主要著力點
1.1.1 完善大豆生產硬件設施
梁山縣已建設高標準農田80.26萬畝,未來將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打造全縣大豆集中連片生產區,實現設施配套的區域化、規模化、農機化的生產格局,努力降低生產風險,提高大豆的單產水平和效益。
1.1.2? 探索適合梁山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
2022年,梁山縣完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5.4萬畝,居濟寧市第一位。經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專家實打測產,梁山縣館驛鎮蘇莊村復合種植玉米畝產達到671.59kg,創山東省最高紀錄,其復合種植大豆畝產達到115.4kg,位列山東省第八。2023年,梁山縣入選全國大豆100個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名單。下一步通過與科研部門、院校、企業等單位合作,從種植模式、品種選擇、機具改進、除草藥劑選擇等多角度進行深入試驗和篩選,盡快補齊短板、彌補薄弱環節,為進一步提升產能提高效益做好技術儲備。
1.1.3 完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
培養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的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為大豆擴種和增產提供有力支撐。通過訂單種植、土地流轉等形式,多環節化解大豆生產風險,提升大豆生產效益,為實現“穩糧增油”目標積極努力。
1.2 主要難點
1.2.1 大豆補貼力度不足,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
目前梁山縣的大豆補貼是每畝200元,以復合種植形式發放,補貼力度不足。與種植玉米相比,玉米畝產大約在550kg左右,每畝收購價格是2.6元/kg,大豆畝產在200kg左右,每畝收購價格是6.6元/kg,每畝收益相差110元,此外大豆的生產成本也高于玉米,因此要想提高大豆種植面積,加大種植補貼十分必要。
1.2.2 缺苗斷壟情況突出
農戶搶墑播種,整地質量粗放,播種質量較差,大豆出苗率不高。前茬作物小麥收獲后,農戶往往為了搶墑而播種,并沒有過多關注整地質量,播種機械、種子下種的均勻程度都影響播種質量。
1.2.3 土壤肥力的影響
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類系統,全縣土壤分為潮土和褐土兩個土類。潮土是梁山縣的主要土壤類型,群眾俗稱“潮黃土”面積71315.1公頃,占農用土地面積的99.24%。部分類型的土壤保肥能力差,不利于作物高產。如:梁山縣砂質潮土面積9698.1公頃,砂質潮土保肥能力弱,漏肥漏水,往往在作物后期出現脫肥現象,不利于高產。鹽漬化土壤面積3768.4公頃,占土壤面積的5.24%,這類土壤鹽分含量高,耕層鹽堿較重,土壤理化性質差,產量水平低,對作物高產影響較大。
1.2.4 優良高產品種接受程度低
現階段,多數種植戶在選擇品種時僅僅重視大豆種子的價格,依賴傳統大豆品種,而沒有結合實際的種植條件來選擇合適的大豆品種,對優良高產品種接受程度低,沒有認識到品種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盲目追求低價,導致一些新品種推廣難度大。
2 促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實現路徑
2.1 強化專家領銜
明確農業技術專家領銜,負責研究提出行業發展、科技攻關、技術集成等方面的全局性、戰略性目標任務,明確大豆單產提升的主攻方向。依托大豆專家指導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 組建專家團隊,實行全過程、全環節聯合攻關指導。
2.2 強化協同推進
將大豆單產提升作為一項重大系統工程,堅持大協作、大聯合、大攻關,推動政策、資金、技術等各要素整合,農技、植保、土肥、種子等各環節同向發力,形成推動單產提升的強大合力。
2.3 強化政策扶持
優化存量資金,統籌使用綠色高質高效行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與大豆生產直接相關的項目資金,推動大面積提高單產盡快見效。爭取增量資金,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研究提出支持單產提升的政策、項目。
3 實現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技術路線
3.1 圍繞“良田”,建設高標準大豆田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形成一批“旱澇保收”的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基地,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支持農田宜機化改造,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大力發展節水灌溉,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防災減災和穩產高產能力。
3.2 改良鹽堿地,提升綜合生產能力。
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梁山縣的鹽堿地主要集中在馬營鎮、楊營鎮,鹽堿地大豆畝產只有120~160千克。落實中央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有關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料的補助政策。爭取國家政策,對種植戶增施有機肥、施用酸性肥料的地塊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盡快改良鹽堿地,提升大豆單產水平。
3.3 圍繞“良種”,推廣優良品種
依托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濟寧市農業科學院和相關種業單位,重點選育推廣高油、高產、多抗、耐密宜機收大豆新品種,篩選耐蔭耐密抗倒伏大豆品種,選育耐鹽堿、抗寒、抗病、高產大豆品種。大豆主推品種有齊黃34號、菏豆33號、菏豆12號、中黃13號、鄆豆1號、祥豐4號等。
3.4 圍繞“良法”,加強高產技術集成示范推廣
遴選發布一批本土化大豆生產主推技術,加大根瘤菌劑和保花保莢劑等新產品應用,集成推廣合理增密、免耕覆秸、肥水精準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關鍵高產技術,形成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綠色可持續發展技術模式。主推技術重點推廣一播全苗技術,著力抓好肥水管理。澆好播種水、開花結莢水、鼓粒水,做好培肥地力、鼓粒初期追肥、鼓粒中后期噴施葉面肥等工作,在培育全苗、壯苗的基礎上,滿足大豆生長發育對水分和營養的需求,有效提高大豆畝株數、單株結莢數、百粒重。
3.5 圍繞“良機”,加快篩選推廣工作
全面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強化農機農藝深度融合,開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引進、試驗大豆耕種收,特別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型,推進耕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全程機械化,廣泛開展機具演示和技術培訓。落實購機補貼政策,確保優機優補、應補盡補。集成技術模式重點是集成推廣合理增密、免耕覆秸精播、根瘤菌接種、低損耗機收等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3.6 圍繞“良制”,發展規模化經營
大力培育新型大豆經營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大力推進土地流轉,推動整村流轉、糧食生產功能區整區流轉,引導開展季節性流轉。鼓勵種糧大戶流轉土地擴大生產,引導村集體、龍頭企業等統一組織經營;大力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培育大豆生產專業化服務組織。
4 政策建議
4.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合理提高大豆收儲價格,穩定大豆的最低收購價格,對國內大豆實行保護價收購,確保大豆收益水平;適當提高大豆種植者補貼額度,充分調動種植者積極性;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大豆種植者采取先進生產方式、使用大豆綠色高質高效綜合配套技術等給予適當物質補貼,進一步提高大豆規模化、標準化、全程機械化、信息化生產水平,實現大豆種植規模效益。
4.2 加大配套推廣高效專用機具的研發
以提升大豆機播、機收作業質量為重點,推進大豆生產農機裝備補短板,完善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集成配置免耕或條耕清茬精量播種機、大豆收獲機或大豆專用收獲割臺等適用的高性能機具裝備,引導加裝拖拉機北斗導航輔助駕駛、播種作業智能監測終端,推進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優機優補”,強化農機作業隊伍建設,保障大豆生產有好機用。
4.3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新建與改造提升相結合,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針對制約糧油單產提升的主要障礙因素,因地制宜開展“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方面建設,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增強田塊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分區分類改良土壤,積極采取合理輪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有效措施,構建肥沃耕作層,夯實糧油單產提升基礎。
4.4 選育、推廣高油高產新品種
加強與省市農業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依托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全面挖掘大豆種質資源,做好品種收集、引進,加強優質新品種的開發培育,通過品種保育、研發、培訓、示范、推廣,打造省級以上大豆標準化生產基地。圍繞“科技引領、數據賦能、標準生產、示范帶動”四大建設理念,以申報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和制種大縣項目為契機,在示范展示新品種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歷年來篩選出抗性強、產量高、優質專用等符合市場需求和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優良品種。通過網絡平臺、科技培訓、重點項目落實等方式加大品種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高標準建設大豆良種繁育基地,支持種業企業基地進行研發、生產、加工設施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劉甲青,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