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祥 張明科 張勇 張萬 龐啟勇 翁愛群 李瑞 任苗
【基金項目】:2022—2023年咸陽中醫農業科技特派員計劃支持(L2022QCYZXNY001)。
馬建祥,張明科,張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郵編712100(陜西楊凌);張萬,龐啟勇,翁愛群,李瑞,任苗,陜西省涇陽縣蔬菜產業服務中心。
收稿日期:2023-10-09
摘? ?要? ?從品種選擇、定植、田間管理、病蟲綜合防治等方面,系統地介紹了中醫農業技術在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栽培上的初步應用,為中醫農業技術在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栽培上的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中醫農業;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
中醫農業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采用中草藥生產的農藥、獸藥、肥料、飼料等投入品,部分或全部替代化學投入品以及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充分發揮中草藥的配伍功效及與其他生物群落相生相克的作用,優化動植物生長環境,營造有利于動植物健康生長的內在機制和外在因素,構建植物、動物、食用菌、微生物以及諸多其他生物的和諧生態體系。
涇富民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于2017年8月,由陜西涇陽縣境內多家蔬菜專業合作社組成,主要從事大棚蔬菜種植、銷售、新品種引進推廣等業務。近年來,為了克服連作障礙對番茄品質和產量的影響,實現番茄產業提質增效,結合咸陽市中醫農業發展需求,涇富民合作社率先在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栽培中引入中醫農業技術,現將該技術要點匯總如下。
1? ?品種選擇
根據日光溫室保溫效果,結合當地市場需求及氣候條件,選擇優質、耐弱光、耐低溫、抗病性強、產量高,外觀好、商品率高的品種。適合當地種植的大中型番茄有普羅旺斯、水果88、德貝利、佳美等,小型番茄有粉貝貝、粉佳、初戀等。
2? ?定植
2.1? ?清潔田園? ?及時清除前茬秸稈、雜草和雜物。
2.2? ?溫室消毒? ?7—8月日光溫室農閑季節,利用太陽能對棚內土壤悶棚消毒處理。悶棚前加入以腐熟糞肥為主的生物菌劑,如酵母菌、乳酸菌、嗜熱菌等,悶棚后加入以防病為主的生物菌劑,如枯草芽孢桿菌、熒光假單胞菌、解淀粉芽孢桿菌、木霉菌、放線 菌等。
2.3? ?土壤改良? ?每畝準備充分腐熟的雞糞+牛糞+秸稈15 m3或優質商品有機肥600 kg,配方肥(15-10-20)75 kg,生物菌肥75 kg。深翻整地后大小行南北向起壟,溝寬80 cm,壟寬60 cm,壟高20 cm。悶棚前一次性基施有機肥,深翻25~30 cm,與土壤混勻,悶棚后整地起壟時溝施配方肥。
2.4? ?蘸根防病? ?定植前1 d,把苗盤浸入50倍圓盾SOD生物免疫酶2,或200~250倍海藻酸中3~5 min,提出苗盤后適當控水。
2.5? ?定植? ?9月上中旬基質穴盤育苗或在育苗中心訂購種苗,10月中下旬定植。
定植在晴天上午進行,采用寬行密植半高壟栽培方式,每畝定植大果番茄2 300~2 500株,櫻桃番茄1 900株。每壟2行,大番茄株行距38~40 cm×60 cm,櫻桃番茄株行距50 cm×70 cm。緩苗后覆蓋銀灰色地膜。
3? ?田間管理
3.1? ?溫濕度管理? ?定植后注意增光保溫,促進緩苗。緩苗期白天溫度控制在25~28 ℃,夜間溫度控制在17~20 ℃,土壤濕度70%~80%,以提高地溫,促進發根;緩苗后至坐果前白天溫度控制在22~26 ℃,夜間5~18 ℃,土壤濕度60%~70%,以利于花的分化;開花坐果期白天溫度控制在20~25 ℃,夜間13~15 ℃,土壤濕度50%~60%;結果期白天溫度控制在20~26 ℃,夜間10~15 ℃,棚內濕度控制在50%,利于糖分積累。特別需要注意,當溫室外氣溫降至10 ℃以下時,會對番茄生長造成傷害,需要及時覆蓋保溫被,保證溫室內夜間溫度不低于8 ℃,防止低溫影響番茄正常生長。
3.2? ?肥水管理? ?采用肥水一體化栽培管理技術,進行膜下滴灌,投入品符合T/GVEAIA015.1-2020《中醫農業標準化 第一部分: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規范》要求。定植后澆1次水,不追肥,間隔5 d左右澆緩苗水,追施菌肥(液體腐殖酸+原菌粉)2~3 kg;第一穗果拇指大小時澆1次水,追施平衡肥(20-20-20) 5 kg +黃腐酸3~4 kg;盛果期前澆5次水,前兩次施平衡肥(20-20-20)5 kg,第3次不追肥,只澆水,第4次施水溶肥(15-10-37)5 kg,第5次施平衡肥(20-20-20)6~8 kg;盛果期后澆3次水,1次清水1次追肥間隔進行,第1次施水溶肥(15-10-37)5 kg,第2次施平衡肥(20-20-20)5 kg。注意:根據當年氣候條件以及番茄生長情況靈活調整澆水次數,同時注意葉面肥的使用。如果植株生長比較弱,可噴施葉面肥,促進植株和果實生長。一般噴施海藻類葉面肥500~1 000倍液,或圓盾生物免疫酶(SOD酶)200倍液+圓盾388果實防裂劑750倍液,連續噴施2~3次,每次間隔7~10 d。
3.3? ?植株調整
3.3.1? ?整枝打杈? ?大果型番茄采取單干整枝,每個植株保留一個主干,其余側枝全部抹除。櫻桃番茄為了保證產量,多采用雙干整枝,每個植株保留主干以及第一花序下的第一側枝,其他側枝以及雙干上的側枝全部抹除。
3.3.2? ?摘心、摘除老葉和病葉? ?大果型番茄留6穗果摘心,櫻桃番茄每干留5穗果摘心。大果型番茄第6層(櫻桃番茄第5層)果穗開花時,留2片葉及時摘心,保留其上的側枝。第一穗果綠熟后,及時摘除枯黃葉、病葉和老葉。
3.3.3? ?保果疏果? ?櫻桃番茄摘除過長穗稍,確保商品率,大番茄適當疏果。第一穗果留3個,第二穗留4個,后面每穗留果4~5個,其余疏掉。注意第一、二穗果不可留多,否則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和后期產量。采用熊蜂授粉,節約人工,減少勞動強度,也可使用防落素、番茄靈、花蕾寶等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花穗,促進坐果。
3.4? ?積極應對災害性天氣? ?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生長周期長,在寒冬季節的連續陰天或雪天,溫室內溫度會驟然下降,空氣濕度驟然增大,影響番茄的正常生長發育,并為各種病害的浸染和發生提供了條件,應采取措施應對。注意每天收聽、收看天氣預報,在出現連續陰天或雪天前幾天停止澆水,減少通風量,使溫室內多蓄積熱量;在出現連續陰天或雪天前2~3 d,可用百菌清煙劑熏蒸1次;在連續陰天時,每天揭開棉被等覆蓋物;雪后立即清掃,保持棚膜潔凈;長時間陰(雪)天后突然轉晴,要采用回苫或花苫措施補救,同時可葉面適當噴水,緩沖葉片萎蔫;有條件的可安裝補光燈、增溫燈或增添火爐等臨時性補光和加溫措施。
4? ?病蟲綜合防控
越冬茬番茄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葉霉病、灰霉病、枯萎病、青枯病、潰瘍病、臍腐病等,蟲害有潛葉蠅、蚜蟲、白粉虱、煙粉虱、薊馬、棉鈴蟲等。
按照中醫農業和生態平衡原理,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基礎,把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態防治有機統一。以上不能滿足生產要求時,限量使用符合綠色食品標準NY/T 393生產要求的化學農藥,嚴格控制農藥使用濃度和次數,按照農藥安全間隔期使用。
4.1? ?農業防治
4.1.1? ?創造適宜環境? ?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性;根據番茄不同生育期溫濕度要求,通過通風、輔助加溫等措施,調節適宜溫濕度;保持棚膜清潔,及時揭棚,提供充足光照。
4.1.2? ?輪作倒茬? ?與非茄科作物輪作至少3年。
4.1.3? ?科學精準施肥? ?科學精準施肥,根據土壤肥力,結合目標產量;減少化肥用量,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商品有機肥和生物菌肥。
4.1.4? ?設施防護? ?溫室風口和出入口懸掛防蟲網,嚴冬季節出入口內外懸掛棉被,溫室內上風口和出入口處用薄膜設置空氣緩沖帶。
4.2? ?物理防治? ?利用黃藍板誘殺潛葉蠅、白粉虱、蚜蟲、薊馬等害蟲,其中黃板主要誘殺潛葉蠅、白粉虱、蚜蟲,藍板誘殺薊馬。每畝懸掛黃色粘蟲板(25 cm×30 cm)45塊,藍色粘蟲板(30 cm×40 cm)15塊。
4.3? ?生物防治? ?番茄灰霉病病、晚疫病、葉霉病等真菌性病害,每畝可用3億CFU/g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劑60~100 g+100億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60 g,稀釋噴霧;潰瘍病可用1%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10 d噴1次,也可用10億CFU/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根,首次用藥在發病前10 d,每株灌藥液300~500 mL。
4.4? ?化學防治? ?病毒病可用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800~1 000倍噴霧,或20%鹽酸嗎啉胍銅500倍噴霧;灰霉病病、晚疫病、葉霉病等真菌性病害可用15%腐霉·百菌清煙霧劑200~300 g熏蒸,每7~10 d使用1次,連熏2~3次;早疫病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或25 %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噴霧;薊馬、白粉虱、煙粉虱、蚜蟲等蟲害可選用12%噠螨·異丙威煙劑200~400 g熏蒸,每7~10 d使用1次,連續使用2次,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3 000~4 000倍液噴霧,7~10 d噴霧1次,連續防治2~3次,薊馬重點防治幼嫩部分和葉片背面。開花結果期預防臍腐病,用圓盾生物免疫酶(SOD酶)200倍液+圓盾388果實防裂劑倍液750倍液,連續噴施2~3次,間隔7~10 d。
5? ?采收
當番茄果實完全轉色后,分批及時采收,減輕植株負擔,促進后續果實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 章力建,朱立志,劉樹明,等.中醫農業標準化 第1部分: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規范[S].團體標準T/GVEAIA015.1-2020.
[2] 張明科,張碧玲,張萬,等.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栽培技術規程[S].陜西省地方標準DB61/T 1422-2021.
[3] 王道龍,劉若帆,張樹清,等.“中醫農業”技術成果與應用(第一輯)[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