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才 徐建 王俊敏
1)河南周口市淮陽區婦幼保健院普外科 周口 466700; 2)河南周口市中心醫院普外科 周口 466000
腹股溝疝是普通外科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多見于小兒和老年人。臨床對于成人腹股溝疝患者以手術修補為主要干預措施[1-2]。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術)與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Lichtenstein術)均是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但兩種術式各有優勢和不足[3-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比較TAPP術和Lichtenstein術對患者腸道微生態和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1-03—2023-03我院普外科收治的78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均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和本研究中相關手術的指征[6]。(2)無嚴重內科系統疾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絞窄性、復發性疝。(2)伴有嚴重前列腺增生、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者。共納入78例腹股溝疝患者,其中行TAPP術39例(TAPP組),行Lichtenstein術39例(Lichtenstein組)。均由同一組醫生實施手術。本研究已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全麻,患者仰臥,常規消毒、鋪巾。Lichtenstein組:取患側皮下環與內環口體表投影連線的斜切口,逐層切開腹股溝管前壁。將疝囊與精索分離,直至疝囊頸部。小疝囊高位結扎后在結扎遠端剪除疝囊。大疝囊進行橫斷后,近端游離行高位結扎,遠端止血后曠置。提起精索,在腹股溝管后壁放置網狀平片,與周邊組織固定。重建外環口,逐層縫閉腹股溝管前壁。TAPP組:沿臍下緣做弧形1.5 cm切口,建立氣腹(壓力12 mmHg)。穿刺置入10 mmTrocar和腹腔鏡探查,確定診斷。腹腔鏡引導下分別在患側臍水平、對側臍水平下2 cm的腹直肌外緣各穿刺置入一5 mmTrocar。自臍內側襞切開內環口上緣的腹膜至髂前上棘。游離腹膜瓣上、下緣的腹膜前間隙。還納疝囊,“精索腹壁化”。將15 cm×10 cm的自粘平片將恥骨肌孔區域完全覆蓋,平鋪在腹膜前間隙??晌站€縫合內環口上緣的腹膜切口,釋放殘氣,撤出腹腔鏡和Trocar,縫閉腹壁各戳孔。
1.3 觀察指標(1)圍術期指標:手術時間及術后開始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2)腸道微生態:術前、術后第7天,取患者0.5 g新鮮糞便,稀釋,經法國ATB半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測定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水平。(3)腸黏膜屏障功能:術前、術后第7天,取靜脈血2 mL,3 5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清,分光光度法檢測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鱟試劑法檢測內毒素(ET)水平。(4)并發癥:切口血清腫、陰囊水腫、皮下血腫。

2.1 基線資料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 圍術期指標TAPP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Lichtenstein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2.3 腸道微生態和腸黏膜屏障功能術后第7天,2組患者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水平均較術前升高,其中TAPP組患者的水平均高于Lichtenstein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TAPP組患者的血清D-乳酸、DAO、ET水平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ichtenstein組患者的血清D-乳酸、DAO、ET水平均較術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腸道微生態水平和腸黏膜屏障功能比較
2.4 并發癥發生率TAPP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Lichtenstei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現代疝外科認為腹股溝疝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腹橫筋膜的薄弱或缺損,各種疝從其后的先天性薄弱區恥骨肌孔中發生。同時腹肌發育不全,以及前列腺增生、便秘、長期咳嗽和負重引起腹腔內壓力持續升高等因素密切相關。由于腹股溝疝不會自愈,而且可因疝內容嵌頓或絞窄而導致嚴重后果,故需及時手術干預并強調對恥骨肌孔及腹膜前間隙修補的重要性[7-8]。
Lichtenstein術是目前首選的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疝囊高位結扎后將平片放置在腹股溝管后壁進行無張力修補,避免了傳統疝修補術張力大、術后疼痛感較重、恢復慢,以及復發率高等不足。但該手術需經4~5 cm長的切口打開腹股溝管的前壁各層施術,不僅創傷較大、術后疼痛時間較長,且仍有一定并發癥和復發的風險,影響患者順利康復[9]。本研究通過病例對照分析,比較了TAPP術和Lichtenstein術的效果。結果顯示,TAPP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Lichtenstein組;術后第7天時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水平高于Lichtenstein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且TAPP組患者術后第7天時的血清D-乳酸、DAO、ET水平與術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充分表明TAPP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更有利于優化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和改善腸道微生態。分析其主要原因為[10-11]:(1)TAPP術通過遠離術區的小切口由腹股溝管后壁入路,將平片放置在腹膜前,完全覆蓋了恥骨肌孔,等于重建了薄弱或缺損腹橫筋膜,更符合疝形成的病因學及解剖學原理,故可降低復發率。由于無需對腹股溝管、精索等進行大范圍剝離,故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感、縮短疼痛時間,并利于切口愈合。(2)腹腔鏡的攝像頭可將術區的細微解剖結構放大而清晰顯示在屏幕上,有助于醫生精準實施操作,避免誤傷精索、血管、神經等結構,因此可提升手術的安全性。此外,腹腔鏡可發現隱匿性疝、復合疝和雙側疝,并可同期行疝修補術。(3)有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為人體消化系統生物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為益生菌,可維持腸道穩態[12]。手術創傷可一定程度地損害腸黏膜屏障功能,且程度與手術用時、創傷大小等因素相關。腸黏膜受損可導致ET、DAO釋放入血,其表達越高,腸黏膜通透性越大,對細菌及內毒素內移阻止能力越小;而D-乳酸主要源于腸道,測定其水平可評價腸黏膜通透性改變程度[13]。TAPP術創傷小、手術用時少,故對腸道激惹較輕,更有助于促進腸道微生態改善和維持腸黏膜屏障功能。
綜上所述,與Lichtenstein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比較,TAPP術更有利于優化圍術期指標、改善患者術后腸道微生態和維持腸黏膜屏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