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占強 馬超 張定喜
1)河南上蔡縣蔡州醫院普外科 上蔡 463800;2) 河南許昌市人民醫院普外科 許昌 461000
目前,直腸癌的發病率已成為僅次于胃癌的消化道惡性腫瘤[1]。近年來隨著直腸癌微創手術方式的日趨成熟,腹腔鏡直腸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已成為目前直腸癌根治術需遵循的原則和首選的手術方案[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行腹腔鏡直腸TME的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全腹腔鏡和腹腔鏡輔助直腸TME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01—2023-01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依據臨床癥狀、結腸鏡病理檢查,以及腹部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且符合本研究中有關手術的適應證[3]。(2)腫瘤直徑<5 cm,腫瘤距肛緣>5 cm,無鄰近組織或器官受侵,無遠處轉移。(3)均由同一醫療團隊成功完成手術。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和血液、內分泌等系統功能障礙,以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2)并發梗阻、穿孔等需急診手術者。(3)有重大腹(盆)腔手術史者。共入組93例患者,其中48例行全腹腔鏡直腸TME(觀察組),45例行腹腔鏡輔助直腸TME(對照組)。本研究已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腹腔鏡直腸TME: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經臍上緣作長度約1.0 cm切口建立人工氣腹,維持CO2壓力10~12 mmHg。依次置入10 mm Trocar及腹腔鏡作為觀察孔。經兩髂前上棘連線與右鎖骨中線交點作切口并置入12 mm Trocar 作為主操作孔。于右、左鎖骨中線臍水平各作一切口分別置入5 mm Trocar 作為輔助操作孔。在乙狀結腸系膜根部和小盆腔交界處切開后腹膜,自下向上分離向左進入Toldt間隙。游離乙狀結腸和降結腸系膜,清掃淋巴結。將腸系膜下血管根部顯露后予以結扎、切斷。打開左側后腹膜,經后腹膜Toldt間隙游離乙狀結腸系膜與右側的Toldt間隙會師。依據TME原則游離直腸后壁、兩側壁,以及前壁,直至盆底直腸裂孔。將距腫瘤近端15 cm的乙狀結腸裸化。觀察組:會陰部助手充分擴肛,將引導管與吻合器釘砧連接后經肛門、直腸置入乙狀結腸。腹腔鏡下距腫瘤近端15~20 cm處腸壁將引導管及釘砧連接桿引出。拔脫引導管,縫合固定連接桿。腹腔鏡下切割閉合器距釘砧連接桿穿出處以遠5 cm左右離斷、閉合乙狀結腸。會陰部助手經肛門將卵圓鉗置入乙狀結腸遠側斷端。腔鏡下穿過卵圓孔將斷端牢牢縫扎在卵圓鉗上,并協助會陰部助手緩緩將乙狀結腸遠端和直腸經肛門翻出。會陰部助手直視下距腫瘤下緣至少2 cm采用切割吻合器切斷閉合直腸,移去大體標本,斷端全層縫合加強后還納。由肛門置入吻合器手柄,腔鏡下與釘砧連接桿對接,完成乙狀結腸直腸側端吻合術。骶前放置引流管,由左輔助孔引出。退出腔鏡及相關手術器械,解除氣腹,縫閉腹壁戳孔,結束手術[4]。對照組:距腫瘤下緣至少2 cm借助腔鏡下切割吻合器離斷直腸。將左輔助孔延長4~5 cm,置入切口保護套,依次將直腸和乙狀結腸拖出腹外。距腫瘤至少10 cm離斷乙狀結腸、移去大體標本,近端腸腔安放釘砧。會陰部助手由肛門置入吻合器與釘砧對接,完成乙狀結腸直腸端端吻合術[5]。
1.3 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以及手術、術后下床活動、肛門首次排氣、住院等時間。(2)血糖(Glu)及血小板活化水平:術前及術后24 h、48 h采集肘靜脈血,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糖(Glu);以流式細胞儀測定白細胞分化抗原-63(CD63)、P-選擇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PAC-1)。(3)術后12 h、24 h、48 h及72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6]:計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4)術后并發癥:吻合口漏、尿潴留、泌尿系統感染、腸梗阻。

2.1 基線資料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下床活動、肛門首次排氣、住院時間均少(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淋巴結清掃數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3 血糖及血小板活化指標重復測量分析顯示,2組Glu、CD62P、CD63及PAC-1主體內及主體間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簡單效應LSD-t成對比較顯示,術后24 h及48 h,觀察組Glu、CD62P、CD63及PAC-1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糖及血小板活化指標比較
2.4 術后VAS評分重復測量分析顯示,2組VAS評分主體內及主體間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簡單效應LSD-t成對比較顯示,術后12 h、24 h、48 h及72 h,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分)
2.5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全腹腔鏡和腹腔鏡輔助TME術中淋巴結清掃數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患者手術和術后肛門排氣、住院等時間短于對照組,VA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全腹腔鏡直腸TME更利于優化圍術期指標,與有關研究的結果一致[7-8]。可能與全腹腔鏡術中無需作輔助切口進行操作,并且經肛門取出標本,一定程度簡化了手術步驟、減輕了手術創傷有關。
無論是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均會對機體造成一定損傷而引發應激反應和應激性高血糖[9-10];同時還可激活機體血小板而增加血小板活性,致使血小板膜表面CD62P、CD63、PAC-1表達水平升高,并通過N端凝集素樣結構域作用,介導活化炎癥相關細胞黏附功能,參與機體炎癥反應[11-12],為術后發生感染等并發癥提供了有利條件。基于此,本研究通過檢測血糖及血小板活化指標水平,評價全腹腔鏡直腸TME治療直腸癌的安全性。結果顯示,術后24 h及72 h,觀察組患者的Glu、CD62P、CD63及PAC-1水平均較對照組低;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全腹腔鏡直腸TME治療直腸癌的良好近期效果和安全性。其主要原因為:(1)腹腔鏡直腸TME無需增加輔助切口施術,放置釘砧時亦不需要做荷包縫合,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故對機體血糖及血小板活化指標水平的影響更小。(2)腹腔鏡直腸TME術中經自然腔道(肛門)將切除的大體標本外翻取出,最大程度避免了對術區和腹壁戳孔的污染,故可降低術后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與腹腔鏡輔助切口直腸TME比較,全腹腔鏡直腸TME治療直腸癌患者手術創傷輕,對血糖及血小板活化指標水平的影響較小,術后并發癥少,康復時間短。本次研究存在納入樣本量不多,隨訪時間不長等局限性,不可避免會受到選擇偏倚的影響,未來仍需要多中心的RCT研究給出更加科學以及嚴謹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