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選擇了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
——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奮斗是曲折的,“為有犧牲多壯烈,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要始終發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團拜會上的講話
讀了上面兩段話,你有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用,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審題是寫好文章的關鍵,那如何才能正確審題,精準立意呢?首先對材料進行分層,根據劃分的層次對材料進行分析,每層的材料基本可以得出一個分論點,此文題給出的材料為兩段話,且兩段話并非完全重疊,因此,每一段就可劃分為一層。其次是抓關鍵詞,一般材料作文給出的材料比較短,因而每個詞都要細細分析,每個詞都可能是立意的關鍵,一旦忽視就很容易偏離立意。此文題中第一層可以提取“職業選擇”“為人民福利而奮斗”“為大家而獻身”“幸福屬于千百萬人”等關鍵詞;第二層可以提取“奮斗是曲折的”“奮斗會有犧牲”“無畏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奮斗者才懂得幸福”等關鍵詞。正確審題的第三步是分析關鍵詞以及材料層次之間的關系,判斷他們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對比關系、并列關系或遞進關系,從這些關系中最終得出能夠立意的點。兩則材料均提到“幸福”和“奮斗”一詞,什么是幸福呢?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提到,青年的幸福應該是勇擔為人民奮斗與獻身的重任,總書記在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奮斗者才最懂得幸福,在為人類幸福而奮斗的過程中,青年不應被壓倒而應該發揚大無畏精神以及無私奉獻精神。由此可以發現此題的立意點:1.職業選擇,國家至上;2.為人民幸福而奮斗;3.偉大的工作,大寫的人;4.無畏困難,努力奮斗;5.不怕犧牲,無私奉獻;6,成就大我,幸福你我;7.我為人人,國泰民安;8.奮斗不息,民族復興,等等。
在一篇篇奮斗史中,譜新篇
(前后都出現了“篇”字,啰唆。)
望星辰而來,踏日月而歸。(雖富有詩意,但作為議論文開頭沒有實際意義。)在這綿長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篇篇的奮斗史,才有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一批勇往直前,敢為人先的奮斗者,替我們負重前行。(本文的論據素材都是著眼于奮斗者展現奮斗的意義,因此本段可以顛倒順序來寫。)
唯有奮斗,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成功的滋味與本段的論據聯系不強,分論點是成功的滋味,但是在論證時,落腳點在宏偉藍圖上。)
在古時,司馬遷奮斗了10年之久,才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陶淵明奮斗了后半生所作的田園詩歌(存在語法錯誤,會對文章內容產生影響);在今時,有醫護人員們勇闖一線救援,才戰勝了疫情;有袁隆平院士,長達14年的艱苦奮斗,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這一篇篇奮斗史,譜寫了一幅幅宏偉藍圖。
唯有奮斗,才能擁抱詩和遠方。(同樣的問題,分論點與論據之間聯系不強,論點提出詩和遠方,但是論證段落在了奮斗的意義與價值上。)
每一次風雨兼程,未必彩霞滿天;每一次翻山越嶺,未必春暖花開。但歷史總以樂觀主義的基因安慰著我們:“這一路馳騁的日子,終不會辜負沉潛的力量。”人們常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世間萬物,唯有奮斗,才有意義與價值。(運用比喻與對比修辭,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唯有奮斗,才能擁有無與倫比的美好人生。
人的一生應這樣度過,當我們回憶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虛度光陰而羞恥。我們要在能吃苦的年紀吃苦,而不是選擇安逸。現在努力奮斗的你,將來一定會感謝當時的你。人生一世,我們總要證明我們來此人間一遭,總要留下一些來過的痕跡吧!想要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就要奮斗,就要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
唯有奮斗,才會譜寫一篇篇新篇章。(短短一句話出現三個“篇”字,啰唆。)
革命烈士,江湖女俠秋瑾,積極投身于中國革命,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把無畏和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海倫·凱勒即使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也不曾向捉弄她的命運低頭,她頑強地和它作斗爭,最后,實現了個人的價值。
為了什么而奮斗的選擇有很多種,有為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有為人民而奮斗的,有為自己的理想抱負而奮斗的,不管選擇了什么,我們都要明白奮斗的意義。
新時代、新青年,要勇擔重任,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作為新青年的我們要前仆后繼,敢為人先,在奮斗史中譜新篇,譜宏偉藍圖。
點評:本文立意準確,著眼奮斗,論證為人民謀幸福而奮斗即使犧牲也是美好的、幸福的。從謀篇布局來看,文章層次分明,分論點單獨成段,既突出又清晰。但是文中還是存在重復累贅的問題,在細節上存在一些語法錯誤,此外在修辭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上還有待提升。
本文的主題是努力:奮斗,在實現小我價值的同時,鑄就人民福祉的新篇章。通過引用古代以及現代的奮斗實例,論證努力奮斗,無私奉獻對個人以及社會、人民的重大意義。整體上,立意正確,構思合理,但是在具體的細節上,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寫議論文,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每一個分論點與論據都應緊扣核心立意,落筆簡潔利落,讓人一眼就能讀懂,唯有如此才算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作者在開頭的表述中,運用“望星辰而來,踏日月而歸”,和本文的論點沒有直接關系,作為開篇第一句,難免有冗余之感。其次,本文的結構乍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每一個分論點也單獨成段,但細細分析,幾個分論點互相獨立、各自為政,雖做到了點明主題,但都比較淺顯,沒有逐漸深入。此外,雖然運用了很多人物事例,比如司馬遷、陶淵明等,但未能展現出奮斗精神對人、對歷史的意義所在。很多論據未能深入展開,與中心論點的連接也并密切。此外,結尾沒能進一步升華主題,缺少號召力。
在奮斗中譜新篇
(原文題目“在一篇篇奮斗史中,譜新篇”前后都有“篇”字,重復啰唆,去掉“篇篇”和“史”使題目在立意不變的情況下更加簡潔利落。)
穿越時光隧道,我們在這綿長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探尋奮斗的足跡,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一批勇往直前,敢為人先的奮斗者,替我們負重前行。正是這些先驅者們譜寫的奮斗史,才有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開篇點題,提出中心論點,從“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時空節點入手,跨越時間、空間探尋,在歷史的長河中奮斗者們是如何譜寫出新的篇章的。)
唯有奮斗,才能繪出宏偉藍圖。(提出第一個分論點,獨立成行,結構分明,論點與論據緊密呼應,相得益彰。)
在古時,司馬遷奮斗了10年之久,才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陶淵明奮斗了后半生之長,才創作出流傳千年的田園詩歌。如今,有醫護人員勇闖一線,才戰勝了疫情;有袁隆平院士長達14年的艱苦奮斗,才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在未來,還將有無數的中國少年踏著先輩的奮斗足跡,促進中國夢的實現。這些奮斗的身姿,譜寫了一幅幅宏偉藍圖。
唯有奮斗,才能理解生命的價值。(第二個分論點,層層遞進探尋奮斗對于生命的意義。)
每一次風雨兼程,未必彩霞滿天;每一次翻山越嶺,未必春暖花開。但歷史總以樂觀主義的基因安慰著我們:“這一路馳騁的日子,終不會辜負沉潛的力量。”人們常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世間萬物,唯有奮斗,才有意義與價值。(運用對比以及比喻的修辭,從歷史以及世間萬物的角度闡述奮斗的價值,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唯有奮斗,才能擁有璀璨無悔的人生。(第三個分論點,是對奮斗對于個人重要性的總結。)
人的一生應這樣度過,當我們回憶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虛度光陰而懊悔。我們要在能吃苦的年紀吃苦,而不是選擇安逸。現在努力奮斗的你,將來一定會感謝當時的你。人生一世,總要證明自己來人間一遭,總要留下一些來過的痕跡吧!想要擁有璀璨無悔的人生,就要奮斗,就要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
唯有奮斗,才能譜寫人生的新篇章。(第四個分論點,從奮斗對實現小我價值的意義上升到對社會,對人民謀福利的意義,將議論引向縱深。)
革命烈士秋瑾,積極投身于中國革命,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把無畏和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海倫·凱勒即使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也不曾向捉弄她的命運低頭,和它作斗爭,最后,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通過兩個論據,從為人民奉獻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兩個角度詮釋了奮斗的意義。)
為了什么而奮斗的選擇有很多種,有為國家繁榮而奮斗的,有為人民幸福而奮斗的,有為自己的理想抱負而奮斗的,不管選擇什么,我們都要明白奮斗的意義。
新時代的青年,要勇擔重任,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為國家、人民和自己的理想而無畏奮斗,書寫屬于自己的新篇章,譜寫屬于民族的宏偉藍圖。
(呼應主題,進一步升華中心論點,給讀者以激勵。)
點評
本文緊緊圍繞奮斗對個人和對社會的意義入手展開論證,結構清晰,布局合理。開門見山,第一段概述核心觀點,之后各個分論點與文章主題相互呼應又層層遞進,充分論證無私奮斗的意義。結尾呼應開頭,并升華主題,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