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是記敘文常用的表現手法,其核心是以外界某一具體物品為載體,將情感與思考巧妙地寄托其中,通過細膩的描繪與深刻的寓意,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觀點。在寫作過程中,靈活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讓一些看似平凡無奇的物品煥發獨特的魅力,成為情感的寄托與思想的載體。通過對物品的深入描寫與巧妙構思,表達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思想,使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內容更加生動。要想將“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寫出優秀的文章,要做到“五要”。
一、要找準托志之物
托物言志是富有深意的表達方式,借助具體的事物傳達情感和志向。選擇所托之物時,要精心挑選那些具有鮮明外形特征或獨特生活習慣的對象,這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也更容易與我們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志向產生聯系。
以“梅花”為例,梅花在寒冬中傲然綻放,不畏嚴寒,堅韌不拔。這一特點可以與我們生活中的某種精神品質產生深刻的共鳴。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是否也能像梅花一樣,保持堅韌不拔的品格,傲然挺立,綻放自己的美麗呢?通過托梅花言志,可以表達對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贊美和追求。再比如,以“石頭”作為所托之物。石頭經歷打磨和雕琢,可以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同樣,人生也需要經歷各種挑戰和磨礪,才能不斷提升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石頭的堅硬和耐久性也可以引發我們對堅定不移、永不言棄精神的思考。通過托石頭而言志,可以傳達對堅韌、耐力和毅力的崇敬。
運用托物言志這一手法時,關鍵在于找準“事物”與“情志”之間的相通和相似之處。這需要我們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能從不同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層的意義和象征。我們還需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由此及彼地聯想,將抽象的情志具象化,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的情感和志向。
二、要選好角度描述
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有其獨特的屬性和習性,這些屬性和習性往往可以引發我們的深入思考,并從中提煉出不同的生活哲理。選擇不同的角度觀察和理解這些事物,就能挖掘出不同的意義。在寫作過程中,選擇恰當的角度,緊扣事物能“言志”的特質,是準確傳達思想的關鍵。
“竹子”這個看似平凡的植物,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描寫竹子從一個小小的竹筍,經歷風吹雨打,最終長成參天大竹,可以表現“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終成大器”的主旨;描寫竹子空心而有節,既輕盈又堅韌,可以表現“內心謙遜,外表堅韌,能屈能伸”的人生哲學;描寫竹子在寒冬依然翠綠如初,不畏嚴寒,可以表達“堅韌不拔,保持本色,不畏環境變遷”的精神;描寫竹子一生只開一次花,花后便枯萎死去,可以表現“生命雖短暫,但要絢爛一次,不留遺憾”的壯志豪情。
“蜜蜂”這個小小的昆蟲同樣蘊含許多人生智慧,描寫蜜蜂辛勤采蜜,不畏艱辛,可以表現“勤奮努力,不辭勞苦,才能收獲甜蜜”的道理;描寫蜜蜂團結協作,共同守護蜂巢,可以傳達“團結就是力量,共同的目標讓我們更加緊密”的團隊精神;描寫蜜蜂在采集花粉的同時,也為植物傳播了種子,促進了自然的繁衍,可以體現“互利共贏,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描寫蜜蜂面對威脅時,會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以保護蜂巢,可以展現“勇于犧牲,顧全大局”的崇高精神。
三、要充分發揮想象力
寫作時,有些同學會陷入一個誤區,即過于關注所托之物的外在美,而忽略了其內在的精神價值。以“楓”為例,如果僅停留在描寫楓葉的紅色和秋天的美景上,那么就僅僅是一篇寫景文章,而不能達到托物言志的深度。為了避免這種問題,我們要對所托之物進行深入描寫和細致挖掘。
比如,我們可以選擇“松樹”作為所托之物。松樹,四季常青,無論春夏秋冬,都保持那一抹鮮亮的綠色。描寫松樹時,我們不僅可以寫它的外形——挺拔的身姿、針狀的葉子,還可以深入挖掘它的精神內涵。松樹在寒冷的冬季依然傲然挺立,不畏嚴寒,體現了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同時,松樹的生命力極強,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茁壯成長,這又體現了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們贊揚和歌頌的。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先生動地描寫松樹的外形,讓讀者對其有直觀的印象。然后,展開聯想和想象,將松樹的精神內涵與人的品質聯系起來,從而表達對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等精神的崇敬和追求。可以這樣寫:
松樹是四季常青的綠色使者,無論春夏秋冬,都傲然挺立在大地上。它的身姿挺拔而堅韌,就像不屈的戰士,時刻準備著迎接任何挑戰。松樹的葉子呈針狀,緊密而有序地排列在枝條上,仿佛在向世界展示堅韌和頑強。在寒冷的冬季,其他樹木都凋零了,松樹依然保持鮮亮的綠色,仿佛在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
這樣描寫可以充分展示松樹的美,并深刻表現松樹的精神。
四、要恰當運用修辭
修辭作為語言的巧妙運用方法,不僅能讓語言更加精彩,還能在托物言志時發揮關鍵作用。運用修辭,可以賦予普通的事物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而借由這些事物傳達內心的志向和情感。可以這樣描繪綻放在池塘中的荷花:
那朵荷花,宛如一位清雅脫俗的仙子,靜靜地佇立在碧波蕩漾的池塘中。她的花瓣輕柔而嬌嫩,如同細膩的綢緞,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這朵荷花,不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我們心中純凈高雅、超然物外精神的象征。
在這里,作者運用比喻修辭和擬人修辭,將荷花比作仙子,賦予其人的特質和神韻。同時,通過荷花的形象,托物言志,表達了對純凈高雅、超然物外精神的向往和追求。
修辭作為語言的巧妙運用,不僅能讓作文更加精彩,還能在托物言志中發揮關鍵作用。修辭可以賦予普通的事物更深的象征意義,從而借由這些事物傳達我們內心的志向和情感。
可以運用修辭手法表達飄落黃葉隱含的深意:
那片黃葉,在秋風的吹拂下輕輕飄落。它曾是樹上的一片翠綠,如今卻化作秋日里的一抹金黃。然而,它沒有絲毫的哀怨和不甘,反而以優雅的姿態告別了樹梢,迎向了大地。這片黃葉,不僅是大自然的更迭,更是我們心中坦然面對變化、順應時勢的智慧象征。
黃葉被賦予象征意義,代表著坦然面對變化和順應時勢的智慧。運用修辭,讓普通的黃葉變得生動,成了我們表達內心情感和志向的媒介。
利用修辭手法托物言志,能夠將尋常的自然景物轉化為富有哲理和象征意義的符號,從而深刻地展現出我們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五、要表達真摯情感
雖然寫作的目的是言志,即通過文字表達個人的理想、抱負和志向,而非僅僅抒發情感,但在記敘文的創作中,如果完全摒棄抒情,文章往往會顯得生硬而沒有生命力,給人一種仿佛在觀看一部沒有情感的紀錄片的感覺,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情感作為人類共通的語言,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人心。因此,在記敘文中適時地融入抒情元素,不僅能使文章更加生動飽滿,還能在情感的引導下,更自然地過渡到對志向和抱負的闡述上,使文章既富有深度又易于被人接受。
以《一條老街》為例,作者并未一開始就急于展現自己的志向或抱負,而是先從關于老街的一段深情回憶開始。在這條充滿歲月痕跡的老街上,每塊青石板、每扇斑駁的木門都承載著作者的歡笑與淚水。作者細膩地描寫了與老街相關的點點滴滴,如夏日傍晚與伙伴在街角追逐嬉戲的場景,冬日從街角小攤傳來的熱騰騰的烤紅薯香味,以及每次放學回家必經的那家舊書店里泛黃的書籍和慈祥的店主。這些細膩的抒情筆觸,不僅勾勒出一幅幅溫馨而又略帶憂傷的畫面,也讓讀者仿佛穿越時空,親歷那段平凡而又不凡的時光。隨后,筆鋒一轉,從對老街的深情回憶中抽離,開始探討這條老街之于自己人生的意義。它不僅是一條物理空間上的街道,更是精神的棲息地,是夢想起航的地方。作者通過老街這一具象化的載體,寄托了自己對文化傳承、社區凝聚力,以及個人成長的深刻思考,表達了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堅守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以及為社區發展貢獻力量的遠大抱負。在情感的鋪墊下,自然而然地由抒情轉向了言志,既保留了記敘文的真實與感人,又深刻傳達了作者的理想與追求,成了一篇既觸動人心又啟發思考的佳作。
事實上,托物言志的文章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寫,只要牢牢地掌握上述寫作手法的精髓和技巧,靈活運用修辭,精準地把握感情表達的尺度,就可以寫出優秀的托物言志文章。
小" 草
小草不似溫室中的嬌花,需要精心呵護與照料;小草無需特別關懷,亦能在自然界中自如生長,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韌性。
炎炎夏日,大地猶如一座烤爐,仿佛要將萬物融化。樹木與花朵在這酷熱的天氣下顯得慵懶無力,唯有小草,堅韌不拔,與酷暑進行無聲的抗爭,不曾言敗。看啊!當暴風雨來襲時,對那些高大的樹木與絢爛的花朵而言,無疑是一場浩劫,枝干受損,花瓣凋零,滿目瘡痍。然而風暴過后,小草卻更加翠綠,生機盎然,仿佛在說:“我經歷過風雨,依然挺立。”真令人驚嘆,這細小的葉子竟蘊藏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頑強與堅韌。
嚴冬時節,寒氣逼人,萬物似乎都開始沉睡,小草也披上了銀裝。我不禁為它們擔憂,生怕它們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但隨著春風的輕拂、冰雪的消融,小草再次蘇醒,以勃勃生機重返人間。這讓我既驚喜又感慨,小草的生命力之頑強,實在令人敬佩。它們用行動證明,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只要心懷希望,總能迎來生命的春天。此刻,我對那“渺渺林間葉,四季輪轉青。霜雪侵不滅,暖風拂再生”的詩句,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小草,無論是在石縫之間、懸崖之巔,還是在荒蕪之地,都能頑強地生長。它們不擇地而生,不畏艱難,用自己的堅韌詮釋著生命的奇跡。有人曾嘗試將石塊壓于草籽之上,以為能使其滅絕,卻不料小草依然倔強地破土而出,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小草還有默默奉獻的精神。在廣袤的草原上,它甘愿承受牛羊的踐踏與啃食,為它們提供養分,自己卻默默犧牲,無怨無悔。孩童在草地上蹣跚學步,每一步都踏在小草之上,它雖感不適,卻毫無怨言,默默承載著孩子的歡笑與成長。當孩子不慎跌倒,柔軟的草地或許能減輕他們的疼痛,而小草卻默默承受了這一切,用自己的身軀守護幼小的生命。
我喜歡小草,喜歡它的平凡與樸素,更敬佩它的頑強與無私奉獻精神。小草雖小,卻蘊含著偉大的生命力量。小草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真諦,讓我們在平凡中看到了不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