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1億美元!這是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的成績單。
進博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已成為全球外商共用中國市場機遇的重要平臺。第七屆進博會吸引了來自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496家展商,其中297家為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數量創歷屆新高;今年進博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800.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0%,這些數據充分表明進博會成交活躍,展示了外商對進博會的積極回應和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進博機遇
作為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已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金色門戶」,也是他們展示最新產品和技術、尋找合作夥伴的重要平臺。
市場準入機會
進博會為外資企業提供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綠色通道,尤其是在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清零」的背景下,外資企業能夠更便捷地進入中國市場。

投資機遇
進博會為外資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最新產品和技術的平臺,同時也是一個與潛在客戶、合作夥伴進行交流的場所。
「進博會把來自全球多國的企業彙聚起來,交流商業訊息,了解不同國家市場差異,感受全球市場變化趨勢,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商業資源。」泰國永泰珠寶集團董事長李嘉淳表示。
作為首次參加進博會的新西蘭乳品企業,春綿乳業帶來最新推出的中國新國標全綿羊嬰幼兒配方奶粉等產品。「進博會為我們提供了搜集市場回饋的寶貴機會,通過與客戶和消費者的互動,我們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中國市場的需求,進而優化我們的產品研發和行銷策略。」春綿乳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孟德說,「我們希望借助進博會這個平臺,與更多中國的經銷商、管道商和跨境電商建立聯繫,加速新產品的銷售和推廣落地,將新西蘭高品質的綿羊乳製品帶到更多中國家庭的餐桌上。」
愛德華生命科學已連續5年參加進博會,在「進博速度」的助力下,愛德華多款全球創新產品落地中國,加快了醫療創新成果惠及中國患者的進程。
據第七屆進博會數據顯示,意向成交金額達到800.1億美元,同比增長2%,顯示了外資企業通過進博會平臺實現的商業價值。
此外,進博會展示了中國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最新成果和高附加值產品,這些都是當前中國外貿增量中的新亮點。外商可以利用這些投資機遇,與中國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市場拓展等,實現互利共贏。
合作前景
進博會不僅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更是信息交流、文化交融、思想碰撞的國際平臺。進博會期間,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對外商投資政策進行解讀,幫助外商更好地理解中國市場和政策環境,同時提供政策對接服務,增強外商的投資信心。80家企業及機構集體簽約第八屆進博會,簽約展覽面積近5萬平方米,提前一年即簽約,多家外企在華銷售額增長均超過5%,多家跨國企業宣佈在華繼續投資計畫,以實際行動對中國市場和發展前景投下「信任票」。

「得益於中國市場的活力和韌性,中國市場已發展成為資生堂集團極為重要的海外市場。」資生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梅津利信說,資生堂立足本土40多年,從未動搖投資中國的信心和決心。資生堂中國在加快引進集團創新的同時,也更深入地參與本土創新。「我們正攜手中國的合作夥伴,不僅為消費者提供創新產品,還將基於中國未來生活場景開發新的美膚體驗。秉持『在中國,為全球』的理念,我們希望借助資生堂的全球網路,將這些基於中國本土研發的創新介紹到更大的國際市場。」
今年,輝瑞在進博會上亮相了4款全球首發首秀產品,並首次公佈「輝瑞中國2030戰略」。「到2030年,輝瑞將繼續投資10億美元助力中國醫藥健康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們設定了令人激動的『三倍速中國創新』目標,力爭通過創新研發的加速,在2021年至2030年的10年間將60個創新藥及新適應癥帶給中國患者。」輝瑞中國區總裁彭振科說。
「進博會再次傳遞出明確的信號:中國願意進一步開放超大規模市場、與世界各國共用發展機遇,發揮開放與合作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也堅定了我們對於中國持續培育發展新動能、深度融入世界並積極發揮中國市場作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信心。」彭振科說。
中國市場
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惠全球」,越來越多跨國企業不僅將中國作為出口地,也作為重要的創新基地,跨國企業與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合,正為世界經濟注入源源動能。
外商普遍認為,中國的廣闊市場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之一,中國市場的活力和韌性,以及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為跨國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遇。
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
進博會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其對外商的吸引力首先體現在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和增長潛力上。中國市場的超大規模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商業機會和增長潛力。

在市場規模方面,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產階級人數的增加,以及消費升級趨勢的明顯,中國市場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據《2024年中國跨境進口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超過80%的中國消費者對購買進口商品感興趣,並呈現出愈加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這種需求的增長為外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增長潛力方面,中國政府提出的「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和「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製」等政策,進一步釋放了內需潛力,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遇。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如2023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的表現,也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這增強了外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政策環境與對外開放
政策環境的優化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是外商對中國市場積極回應的另一重要因素。中國政府持續推出一系列開放措施,如製造業外資準入限製措施「清零」、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落地、擴大服務貿易開放等,這些都為外資企業提供了更多參與中國市場競爭的機會。
在政策環境方面,中國政府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如進一步完善外資企業圓桌會議製度,以及外商投資投訴工作機製,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製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這些政策的實施,為外商提供了更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對外開放方面,中國通過進博會等平臺,向世界展示了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準開放的決心和行動。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製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等,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這種對外開放的姿態,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市場準入可能。
外商對中國市場的長期展望

外商企業通過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加大研發投入、拓展本土化戰略等方式,積極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並抓住新的產業機遇。
外商對中國市場的持續信心
外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持續強勁,這一信心基於中國市場的多個優勢。首先,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是吸引外商的關鍵因素。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1月,外國投資者在華投資新設外資企業4588家,同比增幅高達74.4%,顯示出外資來華熱情高漲。此外,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對外開放措施,如製造業外資準入限製措施「清零」等,為外資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遇和投資便利。
外商普遍認為,中國是全球「最佳投資沃土」,多家外企在華交出亮眼成績單,如歐萊雅、博世集團在華銷售額增長均超5%,蘋果公司大中華區營收約占公司總營收1/5。
外商對中國市場的創新與技術投入
外商企業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活動不斷加強。反映了他們對中國作為全球創新基地的認可。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擁有約40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第一。外商企業看好中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創新實力和潛力,繼續紮根中國市場的戰略不會動搖。
德國光學企業蔡司是連續7年赴約進博會的「全勤生」。蔡司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福斯特介紹,自1957年進入中國以來,蔡司一直對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充滿信心。2021年起,中國已成為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最具創新活力、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近幾個月來,我們在蘇州建立研發和製造基地,在東莞成立品質卓越中心。為了進一步推進蔡司的本土化創新戰略,我們在上海建立了德國以外的首個企業級創新和研發中心,服務於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
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在中國建有20多個製造工廠,其中25%以上是研發人員,為中國市場開發產品和解決方案。
外商對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外商對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表現出積極態度,特別是在中國政府提出「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外商企業逐漸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理念融入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各方面,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外商企業通過投資新能源、節能環保、生態環境、綠色服務等領域,以及參與低碳、零碳、負碳的技術交流合作,展現了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支持。
外商企業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不僅包括環境保護,還涉及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例如,聯合利華在全球範圍內發佈了可持續行動計畫,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減少對環境不利的影響。外商企業通過這些實踐,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也為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IQAir始於1963年,是一家來自瑞士的空氣淨化信息科技公司。其向中國市場研發的系列空氣淨化器產品熱銷。
IQAir CEO Frank Hammes表示,中國非常重視健康和綠色環境,他認為在中國的高質量開放中,綠色經濟非常重要,確保製造可持續產品是健康和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國企業也將從中國高質量發展中受益。
Frank Hammes認為,「中國顯然仍然是世界的引擎,開放對所有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環保意識產品。我們希望能參與其中,這是確保我們能在中國成功的重要推動力。」
外商在華投資市場多元化
外商不再局限於中國市場的傳統優勢領域,而是開始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領域,以適應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和技術變革。
向「新」求「質」,本屆進博會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設新專區,瞄準新賽道,首發首展持續「上新」。
在「黑科技」雲集的技術裝備展區內,今年進博會首次設立的新材料專區吸引了不少參展客商駐足,電子材料、生物材料、特種材料等位於全球高端製造產業鏈上游的高附加值產品在此集中亮相,英威達、立邦、愛德萬測試等頭部企業首次參展。
今年人工智能體驗區是本屆進博會的最大亮點之一,升級為3.0版,打造具身機器人、AI大模型等應用場景體驗。
七赴進博會的三星,圍繞「AI for All」主題,通過七大展區全方位展示了在半導體科技、顯示技術、智能家居解決方案、醫療健康設備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前沿成果與創新突破。
同樣作為七屆「全勤生」的高通,以「讓智能計算無處不在」為主題,展現聚焦5G和AI兩大領域的「新終端」「新技術」與「新合作」。
西門子在中國首次展出人工智能旗艦心血管超聲系統ACUSON Origin,為心血管超聲影像診斷帶來突破;三菱電機帶來的機器人可應用於光伏、半導體等領域的工業自動化生產線;AMD展臺拍攝的「AI+文物修復」技術展示……
低碳進博、科技進博成為今年的突出特點。許多企業帶來了綠色、低碳新產品、新技術,展示當下AI應用最新成果。
今年進博會上,西門子能源圍繞發電、輸電、工業去碳化和新能源等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領域,集中展出一系列中國乃至亞洲地區首展產品。

進博會上不只有新產品,還有新服務理念,這往往會成為吸引新客、轉變常客的「殺手鐧」。
進博會服務貿易展區以數字化為軸,形成了「數智鏈接、產業互聯、技術賦能、綠色低碳」四位一體的展區主題,吸引了眾多全球知名企業和行業領袖參展。本屆服務貿易展區吸引了15家世界500強企業參展,展示了這些企業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創新技術。參展企業帶來了眾多展品和解決方案,涵蓋了物流運輸、信息技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等多個領域。
進博會對全球經濟合作的貢獻
自2018年首次舉辦以來,進博會就不斷升級擴容,已經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準開放的平臺。從「一」到「七」,進博會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推動全球貿易增長
作為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據世貿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拉爾夫·奧薩表示,中國仍然是全球貿易增長的驅動力,進博會聚焦進口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促進多邊貿易體系
在全球貿易投資出現分裂跡象的背景下,進博會為維護和改革多邊貿易體系提供了平臺,推動了全球政治和商業領袖之間的合作。
支持發展中國家
進博會特別關注不發達國家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其提供更多機會。例如,本屆進博會特別設立非洲產品專區,幫助非洲企業更好進入中國市場,促進其實現經濟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
共用中國市場機遇
進博會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共用中國市場機遇的平臺,通過進博會,中國與世界各國共用發展機遇,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結語
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增長潛力、政策環境的優化以及對外開放的擴大,為外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機會和投資前景。外商普遍認為,儘管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中國市場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從進博會的意向成交金額、外商在華投資新設企業數量的增長,以及多家外企在華銷售額的增長等數據來看,外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投資意願持續增強。
在外商看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以及中國政府持續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中國市場將繼續保持其全球吸引力。外商企業預計,通過持續的投資和技術投入,他們將能夠在中國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增長機會,並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同時,外商企業也期待中國政府能夠繼續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和更多的市場準入機會,以促進外商在華投資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