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臨近,年終獎成了職場人士密切關注的焦點,有人喜笑顏開,有人唉聲嘆氣。翻看史書,我發現宋朝宰相王安石的年終獎并不多,他卻能淡定從容。
年終獎并非新鮮事物,早在漢宋時期,類似的獎勵制度就已存在。據《漢官儀》記載,漢代大官員的年終獎非常豐厚,如大將軍、三公可領取“錢20萬”,相當于現今10萬元人民幣。此外,這一類官職還可以獲得200斤牛肉和200斛粳米,其價值遠超月薪。然而,到了宋朝,即便是高級官員,年終獎也很“寒酸”。
《宋史》中記載,年終獎發放盛宴上,皇帝會根據官員們的職位高低,賞賜不同數量的鮮花,場面堪稱華麗絕倫。與此同時,皇帝還會發放不同量級的實物,但數量較少。即便像王安石這樣的宰相,也只得“5只羊、5石面、兩石米和兩壇子黃酒”。
王安石身居宰相之位,卻只拿到如此之少的年終獎,他卻淡然處之,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因為,宋代官員的薪酬待遇相當豐厚。《宋會要輯稿·職官》中撰述道,宋代宰相的薪酬主要包括工資、餐費、著裝費和糧食補貼四大部分。工資每月高達300貫,相當于30萬文;餐費約5萬文;著裝費每年100匹綾羅綢緞。這四項加起來每月50余萬文,按照文物市場批發價格計算,這個數字非常可觀,相當于10萬元人民幣。此外,宰相還有其他收入,如仆人的裝備、治安保障、茶、酒、煤炭、馬料和公務接待費等。因此,宰相的實際月收入遠遠超過50萬文。因為薪酬已經相當優厚了,到年底發放年終獎的時候,少發甚至不發也不覺得有什么可抱怨的。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王安石對物質享受非常淡漠。南宋史學家曾敏行在《獨醒雜志》中記載了一則故事:親戚來王安石家里吃飯,桌上只有少量菜肴,以為只是前菜,大餐隨后會來。然而,接下來上桌的只有兩份餡餅。親戚氣呼呼地吃了餡餅里的餡,王安石見狀,把他剩下的面餅給吃了。親戚見狀,慚愧離去。王安石對待自己更是節儉,盡管薪水豐厚,他仍保持儉樸,用餐時只嘗一道菜,衣物只一兩件,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與追求享樂者不同,王安石全心投入于工作之中,將所有精力放在國家治理和民生改善上。他認為人生真正的價值不在于財富的多寡,而在于對自我提升的追求和對社會進步的貢獻。因此,對于身外之物,王安石總是淡然處之,只將其視為帝王對自己工作的認可和鼓勵,而不是值得揮霍和炫耀的資本,更不是對個人價值評判的標準。
回望過去,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璀璨光芒的人,不是貪圖享樂、追逐金錢之輩,而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人。王安石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擁有多少物質財富,而在于內心的平靜與滿足。讓我們摒棄對物欲的執念,追尋內心的和諧與真正的幸福。
林月珊:文學愛好者,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