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曹梓奕
讀一年級時,我跟隨爸媽回到了老家。那年的大年初一,我拜了一個不一樣的年。
當第一縷陽光透過薄霧灑在村子里青石板鋪成的路上時,彌漫著鞭炮味的村子已經熱鬧起來,到處是成群結隊去拜年的人。
每家每戶的大門都敞開著,堂屋的桌上擺滿糖塊、點心、水果、飲品,隨時歡迎前來拜年的人。
拜年是有講究的,進門之前,一定要大喊“拜年啦”,跑進堂屋,面對著長輩,呼啦啦跪下,歡天喜地地說:“新年快樂,多福多壽!”堂屋里的長輩會開心地伸出雙手,寓意接住福氣,接住喜氣。
磕完頭,主人會拉住孩子們給吃的東西。但大多數孩子笑嘻嘻的,并不主動伸手拿。主人便抓了糖果、水果,拿了飲料往孩子手里兜里塞……
一些講究的人家,會事先兌換嶄新的錢幣,這就是最令孩子們心動的壓歲錢了。“壓歲”和“壓祟”諧音,錢不在多,只圖吉利。
雖然我回村不過七八天,但是在樸實的小山村里已然成了名人,大家給我的拜年禮明顯要多一些。回到家中,我把口袋里的東西掏空,還來不及和家人說話,就被伙伴喊走,開始新一輪的拜年。
拜年是一種習俗,有著血緣至親、鄉親鄰里之間濃濃的人情味。現在,拜年的形式更多樣了,可以是千里之外的視頻電話,也可以是來自他鄉的一條微信,但不變的是我們對彼此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