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繽紛的煙花,是熱騰騰的餃子,是滿含著祝福的紅包,是象征著喜慶的鞭炮……讓我們跟隨作家的文字,品味他們記憶中的年味。
記得我們初一早起,換上新衣新鞋,先祭拜祖宗,然后給父母親和長輩拜年,我拿到的紅紙包里的壓歲錢,都請(qǐng)母親替我收起。最有趣的還是從各個(gè)農(nóng)村來耍“花會(huì)”的了,演員們都是各個(gè)村落里冬閑的農(nóng)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輕人,搽著很厚的脂粉。鼓樂前導(dǎo),后面就簇?fù)碇S多小孩子。到我家門口,自然就圍上一大群人,于是他們就演唱了起來,有樂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聲不斷。耍完了,我們就拿煙、酒、點(diǎn)心慰勞他們。這個(gè)村的“花會(huì)”剛走,那個(gè)村的又來了。
——冰心《童年的春節(jié)》
到春節(jié)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就要蒸夠一家人半個(gè)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做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做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做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里,整個(gè)村子從早到晚都彌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fā)出來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來吃,往往還要比一比誰家的包子白,誰家的包子黑,但無論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歡樂的。
——陳忠實(shí)《過年,家鄉(xiāng)圓夢(mèng)的炮聲》
年夜飯照例是特別豐盛的。大年初幾不動(dòng)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實(shí)上即是大鍋菜。大鍋的燉肉,加上粉絲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鍋的燉雞,加上冬筍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號(hào)的鍋、罐子、盆子里,此后隨取隨吃,大概歷十余日不得罄,事實(shí)上是天天打掃剩菜。滿缸的饅頭,滿缸的腌白菜,滿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時(shí)候才可以見底。芥末堆兒、素面筋、十香菜比較受歡迎。除夕夜,一到子時(shí),煮餑餑端上來了。我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胡亂吃兩個(gè),倒頭便睡,不知東方之既白。
——梁實(shí)秋《過年》
臘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歡樂而又莊嚴(yán)。闔家團(tuán)聚包餃子,誰吃到包著制錢的餃子誰最有福,一年走紅運(yùn)。院子里鋪著芝麻秸兒,小丫頭兒不許出屋,小小子兒雖然允許走動(dòng),卻不能在外邊大小便,免得沖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許睡覺,大人給孩子們說笑話,猜謎語,講故事,這叫守歲。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聲中才能往鍋里下餃子。院子里放鞭炮,門框上貼對(duì)聯(lián),小孩子們?cè)陲溩酉洛佒埃娂娊o老人們磕辭歲頭,老人要賞壓歲錢,男孩子可以外出,踩著芝麻秸到親支近脈的本家各戶,壓歲錢裝滿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鄰右舍拜年的人已經(jīng)敲門。開門相見,七嘴八舌地嚷嚷著:“恭喜,恭喜!”“同喜,同喜!”
——?jiǎng)⒔B棠《本命年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