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心目中最隆重的節日。臘月剛到,人們便開始采買年貨、撣塵打掃、張掛春聯花燈。一些注重儀式感的人家,還會祭灶拜祖,為全家老小祈求平安。百姓過年尚且講究,紫禁城里的皇帝,過年的排場和儀式更是宏大而細致。
春聯顏色不相同
皇宮和民間一樣,都有貼春聯的習俗。每年春節前,紫禁城內就由翰林書寫春聯,并于臘月下旬懸掛。清朝宮里的春聯一般在臘月二十三“封印”(官府將官印封存,不再辦公)后懸掛。民間貼春聯,大多都是用喜慶的紅紙,但在清朝,皇宮中的春聯用的卻是白紙。
清朝皇宮里的春聯為何使用白紙呢?這是因為滿族人崇尚白色。滿族人冬天打獵,獵手都是穿白色衣服。入關執掌政權后,滿族人將崇尚白色的習俗帶入宮廷中,并一直延續到乾隆時期。直到慢慢融入漢人的生活,滿族平民的春聯用紙才漸漸變成紅色,但皇宮里的對聯卻一直是白色的。除了崇尚白色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宮里的廊柱都是紅色的,如果春聯也用紅紙書寫,與周圍的顏色相近,不好分辨。
皇宮里的春聯,還有一點與民間不同,民間是貼,而皇宮里是“懸掛”,由于紫禁城里各宮殿的大門上都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門釘,春聯無法像百姓家一樣直接貼在門板、門框上,所以需要制作好邊框后,懸掛在門上或宮殿的柱子上。
皇帝過年要“封寶”
清朝的皇帝也放年假。在過年期間,皇帝封閉玉璽,稱為“封寶”,就是停止辦公的意思。官府也休年假,封閉印信,停辦公事。皇帝封寶、各級官府封印的時間相同,大致從臘月二十三左右一直到元宵節后。
據《清稗類鈔·時令類》記載,每年年末的封寶日,在乾清宮還要舉行封寶儀式。封寶之前還有道程序叫洗寶,要在乾清門西一間屋下設洗寶黃案,上設坐寶黃案,洗寶用銀盆,用完后交工部。清代還形成與封寶相關的慣例。如封寶當日,宮中皇帝所在之處,要先放爆竹。封寶后,由工部堂官懸掛于宮殿。
過年之時,按照民俗,百姓家家戶戶貼“福”和春聯,里里外外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皇宮里過春節也一樣。不同的是,皇宮里的“福”字為皇帝親題。
春節皇宮里書福、賜福,始于康熙朝。每年正月初一,先將第一個“福”字掛在乾清宮正殿,再把其余的“福”字張貼在宮廷內廷各處。皇帝還將“福”字賜給王公大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聯絡君臣感情。后世的皇帝御賜“福”字,已經成為皇家典制。
“湊”出來的年夜飯
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里難得在一起用膳。只有逢年過節,才特許嬪妃陪宴。
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嬪妃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幾,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幾上。
筵宴中除皇帝所用“御桌”上的菜品是由內務府準備外,其他宴桌上的菜品多由大臣們進貢。按規定,親王每人進8桌,羊3只,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人進5桌,每桌等級均與親王相同,羊、酒數也與親王相同;貝勒每人進3桌,羊2只,酒2瓶;貝子每人進2桌,羊、酒數與貝勒相同。其余的宴桌由光祿寺補齊,這種捐納酒席的做法大大減輕了國庫的負擔。
你知道嗎?宮廷里最“牛”的一頓飯,足足擺了530桌
在清代宮廷(農歷大年初一)筵宴中,最具規模的是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的“宗親宴”。這頓飯足足擺了530桌,從大殿到臺階下的廣場上都坐滿了人。其中有一道菜大家一定熟悉,就是火鍋。
古代皇宮里筵宴上還真有“黑科技”:他們將金屬材質的小鍋架在一個名叫“熱屜”的小裝置之上,熱屜里可以點上火來保持食物的溫度,類似于我們現代常見的小火鍋,當時稱之為“熱鍋”。
百官這樣給皇上拜年
據《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
這天,廣場上排列著鑾駕儀仗,大殿屋檐下排列著皇家樂隊和金鐘、玉磬等樂器。
到了辰時(7點),欽天監官員宣布時刻已到,午門上鳴鐘擊鼓,樂隊奏響音樂,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
百官依照廣場上擺放的銅制“品級山”所標注的品級位置列隊下跪。這時由兩名大學士跪捧賀表,由宣表官宣讀。讀畢,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賀歲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
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
“筵九”皇宮春節重頭戲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清代皇宮中春節的“重頭戲”。
這天晚上,皇帝筵請王公大臣及新年來朝的藩王和外國使臣。皇帝賜大家茶點。其時演出的節目有西洋秋千,還有滿、蒙、朝鮮等民族的歌曲及摔跤、爬竿等雜技節目,最后放煙花爆竹。
“筵九”之后,蒙古王公、外藩、使節等相繼辭駕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