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最新數據顯示,北斗定位服務每天被使用超過3600億次,在國內導航地圖領域實現主用地位。
熱點延伸
從“指南針”到“北斗”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里有一個復原模型:其形如勺,其色烏黑,其性為磁,其名——司南。
小小指針,改變了世界的樣貌——
印度、波斯、大食……海上絲綢之路商船往來,瓷器、絲綢、香料傳到西亞、北非,奇花異種、珍禽名獸現身中土;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歐洲冒險家們揚帆遠行,開啟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近代史的大幕徐徐拉開,大洲間的“孤立”狀態被打破,人類這時才確信,原來地球真的是圓的。
1994年,中國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研制。2000年,北斗一號系統建成,開啟了長達7年的全系統攻關。
2007年2月底,衛星研制完成;4月14日,衛星發射成功。
2012年,北斗二號系統建成,開始服務亞太。
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如今,北斗的“朋友圈”已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天北斗定位服務的使用量就超過3600億次!
熱點素材
宇航員怎樣返回地球?
2023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成功登陸月球,并在月球表面進行了采樣。
細心的同學會問,月球沒有發射塔,宇航員是如何回到地球上的呢?
宇航員登陸月球的飛船主要分為三部分:指令艙,服務艙,登月艙。
當飛船來到環月軌道之后,指令艙、服務艙與登月艙分離,然后登月艙降落到月球上,而指令艙和服務艙仍停留在繞月軌道,目的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就是為了更好地返回地球。
而登月艙又分為兩部分:上升段和下降段(登月艙攜帶少量燃料)。當宇航員完成既定任務準備返回時,登月艙就會成為他們返回的發射臺,上升段和下降段分離,下降段永久留在了月球上,上升段飛出月球與等在繞月軌道的指令艙會合。
會合之后,上升段也將脫離,留在了繞月軌道上。最終,宇航員搭乘指令艙和服務艙返回地球,整個探月工程結束。
之所以用這種返回地球的方式,是因為月球質量很小,脫離速度也很小,不需要在月球上建立類似地球上那樣的發射臺。
熱點思考
從裸眼觀星,到“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追日……科技進步的意義是什么?科技的目的是服務于人,不僅專注于對人類現在的生活有價值,更關注人類未來的創造、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