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秋星,李 卓,楊 英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云南 曲靖 65500)
在多達2.9億的中國心血管病患者[1]中,冠心病占重要構成部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不僅能夠有效救治冠脈狹窄及閉塞、改善心肌灌注、增強心功能[2,3],而且對患者影響小,經過短暫住院治療即可出院,節省了患者時間和經濟壓力[4],因此在臨床實踐中被廣泛應用,但頗多擇期PCI患者存在恐動癥,即病人因身體疲勞、軀體疼痛或負面情緒等對運動產生過度恐懼,因而故意避免運動,可導致患者的器官功能不恢復甚至下降,嚴重者出現廢用綜合征。有相關研究[5]指出冠心病中患者恐動癥發生率高達20%,且恐動癥的發生會降低冠心病患者機體的運動技能。目前有關于心臟病恐動癥的研究多集中于探究恐動癥發生的影響因素,對于恐動癥與預后關系的研究較少,所以本研究以對照實驗的方法,探討擇期PCI術患者恐動癥的現狀及對預后的影響,希望能對臨床關于擇期PCI術患者恐動癥的影響提供理論證據,現報道如下。
依據納入及排除標準選擇本院在2021年9月-2022年3月的120例進行擇期PCI術的患者進行本研究,依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及干預組,每組各60例患者,對照組中男32例(53%),女28例(47%),年齡在39~69歲,平均(56.13±11.56)歲,干預組中男31例(52%),女29例(48%),年齡在35~71歲,平均(54.32±10.91)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該研究已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所有進入本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內容。
納入標準:(1)依據病情擇期行PCI術的患者;(2)能夠進行正常交流的患者;(3)同意本次實驗內容并愿意進行配合的患者。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器官及功能障礙的患者;(2)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等不能正常交流的患者;(3)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4)不同意或不愿意配合本次實驗內容的患者。
所有進入本研究的患者均填寫恐動癥評估量表,記錄恐動癥情況,之后對照組不采取措施,干預組在進行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后再次填寫恐動癥量表,使得對照組及干預組患者的恐動癥情況產生差異,記錄2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之后通過電話或門診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術后1年,每隔三個月隨訪1次,記錄患者生存情況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發生情況。
1.4.1 恐動癥情況
根據雷夢杰等[6]的心臟病患者運動恐懼(TSK-Heart-C)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信效度檢驗良好,共包含4個維度、17個條目,分別是危險感知(4個條目)、運動恐懼(4個條目)、運動回避(5個條目)、功能紊亂(4個條目),采用Likert1-4級評分制度,記錄得分后按照比例轉化為百分制的標準分,得分越高表示恐動癥越嚴重,得分越低表示恐動癥越輕微。
1.4.2 預后情況
記錄患者住院時間、生存情況、MACE發生情況。住院時間為患者辦理入院至患者辦理出院中間全部時間,生存情況為患者1年內的存活數量,MACE發生情況包括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情況。
1.4.3 生活質量水平
根據SF-36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7],該量表共分為9個維度,36個條目,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智能、精神健康及健康變化,條目多采用Likert 1~5級評分法,少部分通過2級或3級評分,記錄得分后按照比例轉化為百分制的標準分,量表所呈現的分值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高,分值低表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差。

擇期PCI患者一般資料對比,2組擇期PCI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擇期PCI患者基本資料對比
對照組和干預組擇期PCI患者干預前后的TSK-Heart-C量表得分,見表2。可以看出,在進行干預前,2組擇期PCI患者的四個維度各得分及總得分均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但在進行干預后的四個維度各得分及總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擇期PCI患者TSK-Heart-C量表得分對比
對照組中患者住院時間為(10.17±4.63)d,且根據1年隨訪情況,對照組中存活的擇期PCI術后患者有47例(78.33%),MACE發生的有15例(22%);干預組中患者住院時間為(8.32±4.17)天,且1年內存活的擇期PCI術后患者有56例(93.33%),MACE發生的有6例(7%)。2組患者在住院時間、1年內生存情況和MACE發生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生存情況及MACE發生情況對比
干預組和對照組擇期PCI患者SF-36量表得分可以看出,2組擇期PCI患者在生理機能、活力、社會功能、精神變化、總體健康和總分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生理職能、身體疼痛、情感智能、精神健康上都無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見表4。

表4 擇期PCI患者SF-36量表得分對比
胡盛壽等[1]在《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中指出,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高于癌癥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總死亡率的40%以上。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繼續高于城市。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住院的總費用也在迅速增加。自2004年以來,中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穩步上升,未來10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數量將繼續快速增長。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中國的一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但相關調查指出[8],運動康復在我國重視率較低,僅有24%的醫院開展了相關心臟康復項目,有研究報道[6],恐動癥會導致患者對康復運動產生恐懼,并出現其他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嚴重者可導致廢用綜合征,且另有研究表明[9],及時對患者進行相關康復運動干預,讓患者根據病情早期下床活動,能夠減少外科手術患者住院時間,降低住院成本,且長期接受運動鍛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復發率和死亡率,提高血管內膜功能和心臟功能,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而PCI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創傷、傷口疼痛、手術刺激,患者對手術效果及術后機體情況的擔憂等原因,引起患者在術后早期康復運動存在恐動癥,進而增加了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擇期PCI術患者在對恐動癥情況進行干預后,恐動癥得分低的干預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1年內的生存情況明顯上升,MACE發生情況明顯下降,這可能與PCI患者恐動癥情況改善之后,愿意在術后進行適當運動,從而能夠加快PCI術后患者心功能的恢復,減短患者康復時間,且在對PCI術后患者進行相關干預后,患者的恐動癥改善,可以根據病情規劃自己的運動鍛煉,幫助提高機體心臟功能,從而降低MACE等的發生情況,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復發情況。此外,恐動癥得分低的患者在生理機能、活力、社會功能、精神變化、總體健康的得分和總分明顯升高,本次研究結果與彭歡歡等[11]的研究相似,其通過對照實驗證明運動能控制PCI術后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改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早期進行康復運動的PCI術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且進行干預之后,患者對疾病更加了解,對可能引起疾病的風險因素更加重視,會規避不良的風險因素,同時自身會注重自我管理,規范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等,且在面對不良的心臟反應時能夠自己及時發現察覺并早期處理,長此以往,患者的生理機能逐漸得到改善,健康水平上升,而在疾病的影響變小之后,患者心理壓力及相關經濟壓力減輕,精神壓力得到釋放,對于生活會更有活力,愿意在社會活動中與其他人相處,也更積極的去參與相關活動,發揮自己的社會功能。
綜上所述,對擇期PCI術患者恐動癥進行干預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1年內生存情況及MACE發生情況,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