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蔣小麗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云南 曲靖 655000)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穩定心絞痛、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三種類型,特指冠脈內不穩定斑塊破裂或糜爛引發血栓形成和心臟急性缺血綜合征。中國近年來ACS發病率、病死病殘率仍呈現不斷升高趨勢[1,2]。血清超敏心肌肌鈣蛋白(Hyper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是心肌損傷的重要生物標志物,B型鈉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測定可評估心功能受損的嚴重程度。兩種指標聯合用于預測ACS患者的臨床轉歸鮮少報道[3]。本研究以ACS患者為對象,探索血清Hs-cTnT和BNP水平與患者住院轉歸的相關性,旨在改進ACS患者的診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研究組:選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住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的ACS患者1185例,年齡最小47歲、最大66歲,平均(55.53±1.89)歲;男性596例、女性589例。均符合《胸痛規范化評估與診斷中國專家共識》的ACS診斷標準。含不穩定心絞痛422例、ST段抬高心梗386例、非ST段抬高心梗377例。
(2)對照組:抽選同期住院且排除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1000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66歲、平均(55.51±1.82)歲;男性520例、女性480例。非器質性心臟病主要入選對象為心臟神經官能癥以及良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對象,患者往往表現為胸悶、呼吸困難、心悸、心慌等癥狀。在行心電圖、心臟彩超、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后進一步排除心臟器質性的病變。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1.2.1 納入標準
(1)經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測、心電圖、心臟超聲、冠脈CT血管造影術(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冠脈造影等確診ACS。(2)無精神疾病者、年齡大于18歲且小于80歲。(3)患者本人或其法定監護人同意參加研究并簽字,并能配合隨訪。
1.2.2 排除標準
(1)猝死或生存期低于六個月的患者。(2)嚴重的心功能不全(≥III級),肝功能異常(轉氨酶>正常值3倍),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rCl)<30mL/min。(3)惡性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內膜炎、主動脈夾層、心臟瓣膜病、肺栓塞者。(4)伴有嚴重的傳染性、感染性疾病患者。(5)并發血液系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6)哺乳期或妊娠中婦女。(7)惡性腫瘤、腦梗死、腦出血者。
對照組住院當日、研究組住院當日和出院當日,均空腹狀態下抽取外周靜脈血3mL,采用羅氏電化學發光法定量檢測血清Hs-cTnT、電化學發光免疫法定量檢測血清BNP。
所有ACS患者入院后均按照胸痛中心診治的規范化流程進行,10min內完成首份心電圖,20min內完成靜脈血采集,確保能及時對Hs-cTnT和BNP進行檢測。所有胸痛患者住院期間均規范進行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斑的治療流程。
所有患者進行電話或門診隨訪至少1月。ACS患者的臨床轉歸分理想和不理想,前者定義為患者好轉出院至隨訪結束無死亡或再住院。后者定義為患者住院期間或出院1周內死亡、或住院期間接受過氣管插管、ECMO、IABP等搶救、或出院1周內再次住院。
研究組的Hs-cTnT、BNP的入院和出院指標均高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存在差異性(P<0.05),見表1。

表1 2組間入院和出院血清Hs-cTnT、BNP測值比較
三組患者分別死亡5例(0.42%)、8例(0.68%)、9例(0.76%)。不穩定心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預后效果理想與干預后不理想患者的入院與出院BNP指標數據比較,均存在差異性(P<0.05)。不穩定心絞痛患者的預后理想組與預后不理想組入院與出院的Hs-cTnT均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預后效果理想與不理想患者的出入院Hs-cTnT指標均有差異性(P<0.05)。通過入院和出院Hs-cTnT、BNP比較,可發現BNP比Hs-cTnT對患者的轉歸更加具有指導意義,見表2。

表2 ACS各亞組臨床轉歸與血清Hs-cTnT、BNP測值比較
ACS是由急性心肌缺血而引發的嚴重臨床綜合征,倉雄偉等[4]研究認為ACS的病變基礎是冠脈內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導致冠脈狹窄或閉塞,從而引發的嚴重的臨床癥狀,因病情危重、猝死風險高,對于采取有效合理的指標來預測ACS的病理變化情況顯得尤為重要。中年人群是ACS主要的發病群體,且ACS發病率呈持續增長狀態,導致其死亡率也居高不下[5,6]。發病患者常表現為難以緩解的胸骨后壓迫感或灼燒感,伴肩背部放射痛,嚴重者甚至出現心衰、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等癥狀,這對于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壽命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7,8]。臨床中,對于ACS多選擇介入治療,但治療方案的選擇、預后效果的判定與疾病診斷全面性有著緊密性關聯。Byrne C等[9]相關研究者認為:Hs-cTnT與心肌缺血有重要關系,Hs-cTnT對患者預后有一定預測價值。Hs-cTnT對ACS疾病具有較高的獨立診斷價值,還可對疾病亞分型進行鑒別,并評估患者猝死風險,值得在臨床中持續性推廣與應用[10,11]。
因近年來ACS疾病發生率呈現不斷升高的趨勢,醫學研究者也加強研究力度,認為ACS的發生發展與血栓、易損斑塊炎癥與破裂產生的標志物有緊密聯系[12]。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診斷ACS的金標準,但其屬于有創性,不僅對操作醫師要求水平較高,還需確保儀器設備配套,在大多基層醫院無法普及應用,其次高昂的檢查價格和可能產生的并發癥也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心臟標志物對于ACS有重要的檢查價值,但單一指標發揮的效果有限,而Hs-cTnT、BNP兩項指標聯合檢測有助于對ACS病理變化進行反映,從而根據疾病類型實施相對應的治療方案和干預,并對疾病歸轉情況進行判定,可有效減低死亡率,避免醫療資源浪費,促進患者盡早康復。Hs-cTnT屬于一種心臟收縮調節蛋白,作為臨床中心肌損傷的重要標志物,不僅具有較高的特異性,還可對不同疾病類型進行區分,當心肌受損后,Hs-cTnT在3-4h內就會發生波動,一旦心肌細胞受損,肌鈣蛋白就會被釋放到血液當中,隨著血濃度升高,即使輕微心臟損傷也可檢出,對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能快速對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進行篩查,確保早期干預和整體治療效果。BNP主要是在心室壁張力升高時刺激心室分泌生成,是心衰診斷的重指標,通過BNP指標波動不僅可判定疾病,還可分析心衰嚴重程度,評估患者預后,有利于為患者制定全面高效的治療方案。蔣玲等[13]通過調研所得結論為:ACS疾病診斷應用cTnI和BNP診斷價值頗高,更對患者預后有著較高的評估效能,而且cTnI和BNP聯合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較強。朱鉅銘等[14]在文中也提出:Hs-cTnT、BNP與超敏C反應蛋白對于ACS疾病診斷準確率較高,為臨床提供治療依據,更可判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對促進患者疾病轉歸有著積極影響,并避免醫療資源浪費,節省醫療費用,減低疾病致殘率與死亡率。本研究發現:ACS患者在Hs-cTnT、BNP指標均高于對照組人群,即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患者;這說明通過Hs-cTnT、BNP可對ACS疾病進行早期的初步篩查和有效診斷,對患者的疾病病理變化情況進行判定。冠脈造影作為診療冠心病的金標準診斷的價值更高,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比如存在手術創傷及風險,耗時長等,而Hs-cTnT、BNP比起造影更適合作為冠心病的初步篩查手段,高效簡單,且病人更易接受,這有助于臨床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而落實相關治療,從而達到個性化、高效化的治療目的。Hs-cTnT與BNP對ACS疾病的早期診斷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并根據疾病類型實施相對應防治策略,可控制病情發展,減低疾病死亡率。
本研究還發現ACS患者預后效果理想患者與預后效果差患者的BNP指標數據比較,存在明顯差異性,BNP水平高意味著ACS程度更重,而BNP降低則預后較為理想,說明低水平BNP與良好預后有相關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預后效果理想與預后不理想患者的Hs-cTnT指標相比,也具有差異性,但不穩定型心絞痛的預后理想組與預后不理想組入院與出院的Hs-cTnT無差異性;根據這一結果可充分表明BNP對于ACS疾病的轉歸有著較高的預測價值,為ACS患者提供獨立且重要的預后信息,血漿BNP水平高是ACS一個獨立的高危因素。而Hs-cTnT與BNP聯合應用對于ACS 疾病發展及預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指導患者出院轉歸以及判斷疾病的發展上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有助于臨床醫師為患者制定正確、全面的治療方案。
血清Hs-cTnT、BNP對ACS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預后轉歸有良好預測價值,兩者聯合價值更高,血清BNP測值的轉歸預測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