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銳,張玉穎、趙孺娟△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 1.醫院辦公室 2.客戶服務部,云南 曲靖 655000)
醫務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有需求的個人、家庭、機構、社區提供與疾病預防、診療、康復相關的社會、心理、家庭、經濟的幫扶和支持,協助醫務人員提高醫療質量、營造醫患和諧、拓展醫院服務功能的職業活動[1]。發達國家的醫務社會工作日益成熟、理論體系不斷完善、醫務社工的作用和地位被廣泛認可和接受,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尚處起步階段,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發展較好,西部地區相對滯后,社工人才流失嚴重[2],醫務社會工作的運行模式、服務內涵、體制機制尚不統一。醫務社會工作順應我國醫療改革和社會發展趨勢,但服務模式、合作機制、介入邊界、隊伍建設、公眾認可等面臨諸多困難亟待破解。在醫院資源短缺、公眾認可度低、醫務社工無直接經濟效益的背景下,如何調動醫院主體意識、爭取政府和社會支持、高效整合院內外資源,確保醫療社會工作的專業性、科學性、便捷性等不斷突破和創新,基層如何推廣醫務社會工作、構建醫務社會工作理論體系亟待探索。本文回顧中國醫務社工發展軌跡、剖析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的歷史脈絡,旨在為改進基層醫療社會工作實踐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921年北京協和醫院設立社會工作部,標志著醫療社會工作傳入我國。2006年、2018年、2023年黨和國家多次出臺文件,要求健全醫務社工和志愿者服務制度,組建多學科團隊,鼓勵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確保優化就診、住院、治療、康復、隨訪全流程,提高患者及家屬心理應激狀態和手術依從性[3],改進公眾就醫體驗和滿意度。
國內已有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天津五種醫務社會工作的運行模式[4]。上海模式由政府主導、醫院實施,內設部門或崗位,招募專/兼職人員開展社工服務,優點是便于管理。深圳模式由政府代表醫院向第三方機構采購社工項目,醫院和項目管理方共同管理,優點是三方責權明確,缺點是需財政支持,三方需求的融合與銜接有難度。廣州模式由民政部門資助購買第三方的派駐式服務。北京模式較為綜合、集團化運作,可提供安寧療護、兒科腫瘤、認知障礙、輔助生殖、精神疾病社工服務,鼓勵開展醫療社工規范及指南制定。天津模式新增社工崗位、招募專兼職人員參與糾紛調解、治療康復、醫務人員減壓等工作[5],踐行系統化、專業化醫療社工服務理念較徹底[6]。這些實踐模式蓬勃發展、成果喜人,但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醫療社會工作尚處起步階段,多數醫療機構開展社工服務靠自主摸索,服務理念、工作思路、流程設計、服務范圍、方法技巧、運行模式、管理體制均存在較大差異。云南省醫務社會工作起步晚、規模小,在794家醫療機構中僅29家成立了醫務社工部或醫務社工領導小組(有的與患者服務中心或投訴辦合署辦公),開展醫務社會工作服務,其重視程度、人才隊伍、資源整合、專業水平方面與發達省區差距明顯。
曲靖市有291萬城鎮常住人口、284萬鄉村常住人口,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養差異顯著,醫療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特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于2019年率先增設醫務社工科,配備專職社工2名、兼職社工2名,含社工專業碩士1名、持證社工3名。2021年制定《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工作實施方案(試行)》,2022年啟動《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社工志愿服務管理考核激勵機制》,2023年成立《曲靖市醫學會醫務社會工作學專業委員會》。在曲靖市各級政府支持推動下,采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病區工作等方法積極引入社會資源,打通聯動渠道,與市民政局、市紅十字會、市婦聯、慈善基金、街道社區通力合作,多渠道動員社工和志愿者參與豐富多元的醫療社工服務,力求老百姓享有的就醫環境更友好、診療流程更便捷、住院生活更豐富,減輕疾病給患者帶來的軀體創傷和心理壓力。
為更好發現和回應患者需求,本院采用醫務社工主導、聯動醫護團隊、志愿者參與的“1+2”全方位舒適化服務模式,見表1。

表1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社工志愿服務隊
醫務社工發揮診斷、評估、咨詢、輔導,尋求與整合資源的專業優勢,積極鏈接社會資源,聯合曲靖云愛一家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醫護團隊聯動為困境患者搭建救助平臺,提供社會支持、慈善救助、經濟幫扶和心理援助。2022年6月-2023年10月共救助貧困大病患兒、早產兒6名,鏈接助貧助困慈善救助資金204769.07元,減輕困境患者及家庭醫療負擔,幫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心理、社會、經濟援助的開展,“助人自助”理念深入科室、深入患者,匯聚了向上向善的社會力量,推動了醫院醫療人文高質量發展。
在臨床科室配合下,醫務社工按需鏈接心理咨詢師志愿者為醫患群體提供多樣化心理減壓服務。2021年12月-2023年10月,醫務社工在重癥監護病區、急診科、胃腸外科、泌尿外科、小兒科、藥械部、腎內科、傳染病科開展芳香療愈小組、曼陀羅繪畫小組、考前家長輔導等心理減壓22次,開展患者及家屬手工、游戲、音樂等“康樂”活動35期,線上發布減壓音頻、視頻、文章40多個,有效緩解了醫患群體的焦慮和抑郁,增加了彼此溝通和信任。實踐證明,在患方人文關懷、心理影響、家庭和諧等方面的介入,有利于緩解或避免患者及家屬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的體驗感和依從性[7,8]。
醫務社工結合專業特長、科室特點、患者需求,在病區開展社工查房,為新入院患者提供醫保政策宣講、心理調適等服務16000余人次,服務時長400小時。醫院/社區聯動了解居民需求,配合臨床科室開展愛心義診、健康宣教、空巢老人疾病防控、急救知識普及、安全用藥宣傳等,收到顯著效果。
發達國家跨專業溝通合作的機制已非常成熟,學校有專業、政府有法規、人員有資質、機構有認證、公眾參與度高被有機整合,促進了醫務社會工作健康發展。中國尤其西部欠發達地區尚處起步探索階段,政策推動、職業教育、公眾認可均嚴重缺位。本院雖想方設法調動社會資源,開展工作仍步履艱難。
80%的就醫群眾從未聽說過醫務社會工作,更不知道就醫過程可尋求醫務社工幫助。醫院職工對醫務社工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宣傳不夠。近半數醫務人員和公眾將醫務社工與非專業的志愿者混為一談,不利于發揮醫務社工人才的重要作用。
醫務社工職責不夠明確,常與醫院其他專業人員重疊或交叉,影響服務效率和質量。醫務社工需具備特殊而全面的知識、技能、醫學常識,因缺乏系統培訓,醫務社工的服務水平和溝通協調能力參差不齊,影響服務連續性和有效性。醫院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督導機制,不能及時反饋和改進工作均使專業化程度偏低。
4.4.1 人力不足
醫務社會服務工作量大、事無巨細,沒有充足的社工人才很難高效推進。目前多數基層醫院社會工作者稀缺,遠未滿足就醫患者的服務需求[8]。
4.4.2 財力不足
人員培訓、通訊網絡、服務工作、人員報酬等都需要經費,政府投入尚無相關預算和經費投入,僅靠醫院自籌且無合理收費,難于常態化支撐,增加人才流失。
4.4.3 參與不足
引入社區組織、志愿者團體、其他社會組織、慈善基金是常態化、優質化開展醫療社會服務的重要前提,但西部欠發達地區醫療社工體系不完善,難于動員和利用社會資源[9],限制了醫務社會工作快速發展。
通過醫院頂層制度設計,強化跨專業、跨科室的醫療社會工作網絡軟、硬件建設,整合醫院內人、財、物、信息資源,建構高效、溫馨、便捷的社工體系[10]。多層面、多體系強化培訓提高全院員工對醫務社工的知曉度、認同感、參與度。增強不同科室間相互認同、友好協作、共贏互利意識,將醫務社會工作融匯貫穿醫療服務全流程、變為全體醫務人員的自覺行動[11],實施常態化總結、評估、反饋、整改、獎懲。
多措并舉,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醫務社會工作,優勢互補、強強聯合,通過新聞媒介、健教宣傳提高公眾認同度,爭取政策支持,確保醫療社工服務可持續發展[12]。
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探索證實,醫務社會工作是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患者就醫感受的重要途徑,強化政策支持和經費資助,提升社工人才專業水平和服務理念,提高醫患對醫務社工的知曉率和認同度,完善院內外體系建設和模式創新,是克服困難、推動基層醫務社會工作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