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江品,徐安書,孫 勇,陳紅安,張 霞,吳 倩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微創肝膽外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直腸癌和前列腺癌均屬男性常見盆腔惡性腫瘤,同時檢出原發性直腸癌合并前列腺癌較少見,筆者發現1例直腸癌合并前列腺癌患者并實施同期根治手術,獲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67歲,因“直腸癌根治術后3月擬行造口回納。”于2022年12月9日收住本院。患者3月前因“直腸穿孔、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在外院行直腸癌根治術(Hartmann),術后病檢提示直腸中分化腺癌浸潤深肌層至漿膜、兩切緣未見癌浸及、系膜內淋巴結未見癌轉移,術后未行特殊治療。專科體檢:體溫:36.4℃,脈搏:6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23/73mmHg,一般情況可,腹部正中見陳舊性手術疤痕,左側腹壁留置的腸造瘺口通暢,排氣、排便正常。全腹無壓痛、反跳痛、肌緊張、液波震顫、振水聲。雙腎區無叩擊痛,雙側上輸尿管點無壓痛。直腸指檢:前列腺增生II°、質硬、中央溝消失、右側葉觸及結節。腸鳴音3次/min,無血管雜音。胸腹部CT平掃+增強提示前列腺肥大并實質鈣化、增強后前列腺右葉不均勻明顯強化、高度懷疑前列腺癌。腸鏡未提示殘留直腸異常,見圖1。盆腔磁共振平掃+DWI+增強提示(1)直腸癌術后;(2)前列腺右葉信號不均、惡性病變可能,見圖2;(3)雙側腹股溝及髂血管旁少許小淋巴結顯示。全身骨顯像未提示骨轉移。腫瘤標記物: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血清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TPSA)0.06,糖類抗原CA72-47.86 U/mL,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40.85 ng/mL,游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2.30 ng/mL。前列腺穿刺右周緣偏外側組織活檢免疫組化提示:P504S(+)、PSAP(+)、P63(-);右周緣偏后側組織活檢免疫組化提示:P504S(+)、CK20(-)、CDX-2(-);右周緣偏后外側組織活檢免疫組化提示:P504s(+)、CK5/6(-)、P63(-);病理診斷:(1)右周緣偏外側前列腺腺癌、Gleason評分6分;(2)右周緣區偏后側前列腺腺癌、Gleason評分8分;(3)右周緣偏后外側列腺腺癌、Gleason評分7分。入院診斷(1)前列腺癌;(2)手術后腸粘連;(3)結腸造口狀態;(4)腹腔淋巴結腫大(腹主動脈旁與右側髂動脈旁淋巴結)。2022年12月19日微創肝膽外科與泌尿外科聯合實施成功全麻下腹腔淋巴結清掃術+腸粘連松解術+結腸造口還納術+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膀胱頸重建術。手術歷時4小時順利結束,僅出血50mL,術中清掃腹主動脈旁與右側髂動脈旁淋巴結送病檢,取病灶區前列腺組織送病檢+免疫組化檢測,見圖3、圖4,前列腺右周緣偏外側:P504S(+)、PSAP(+)、P63(-);前列腺右周緣偏后側:P504S(+)、CK20(-)、CDX-2(-);前列腺右周緣偏后外側:P504s(+)、CK5/6(-)、P63(-),腹主動脈旁與右側髂動脈旁淋巴結未見癌轉移。最后診斷:(1)原發性直腸癌根治術后;(2)前列腺癌根治術后;(3)結腸造口還納術后;(4)腸粘連松解術后;(5)膀胱頸重建術后;(6)腹腔淋巴結清掃術后。術后第19天出院,患者恢復良好,無嚴重并發癥,隨訪6月無腫瘤復發及轉移。

圖1 腸鏡提示殘留直腸未見異常

圖2 盆腔磁共振、提示:前列腺右份信號欠均勻,惡變可能

圖3 術后標本前列腺及腫物

圖4 術后病檢提示前列腺癌
多原癌(Multipleprimarycarcinoma,MPC)又稱復合癌、重復癌,指同一患者同時或相繼發生≥兩種且彼此獨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人群發生率約2%~17%[1],確診間隔在6個月內稱同時性MPC,≥6個月稱異時性MPC[2],且排除相互轉移的可能。遺傳易感、環境、不良生活方式(抽煙、喝酒、刺激性飲食、肥胖)、激素水平失衡、免疫缺陷、感染、放化療等可能增加MPC發病風險[3]。
本例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診斷仍以活組織病檢為金標準[4,5],腫瘤標志物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陽性病史、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前列腺穿刺活組織的腫瘤標志物檢測、前列腺的直腸指診、CT、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對排除腫瘤相互轉移,進而確診MPC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MPC首選手術根治[6],采用MDT模式制定綜合方案,一站式聯合完成多種手術,總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住院費用等無顯著增加,彰顯了MDT的強大優勢[7],有助于避免過度診療和誤診誤治,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