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怡勇
方中黃芪內外同治為君,對內大補脾肺之氣,對外固表止汗。白術為臣,健脾益氣,使脾氣旺則土能生金,肺金足則可固表實衛。二藥相須為用,使氣旺表實,汗不外泄,外邪難侵。防風走表既祛風邪又防御風邪之侵為佐使藥,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戀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本方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寓散,散中寓補。
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座城池,外邪是攻打城池的敵軍,黃芪就是負責筑建城墻、訓練士兵的大將,防風則是統領負責巡邏殺敵,白術在大本營脾胃負責糧草供應。服用玉屏風后,身體便獲得了黃芪、白術、防風組成的重重防護,如同有一道屏風護衛,阻擋外來病邪的侵襲。方名玉屏風,有御風屏障、珍貴如玉之意;另有解釋是:“玉”有珍貴而堅固的意思,“屏風”是指放于室內門前可擋風的家具。方名的意思是,它可以像一扇抵御寒風的屏風一樣保護人體,使風邪難以侵入,特別適合因氣虛導致的頻繁感冒、體虛盜汗等病。
已故國醫大師鄧鐵濤曾談到自己運用玉屏風散的心得,說玉屏風散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盜汗屬氣虛者亦適用。臨床上常用湯劑,根據個人經驗,其用量為:黃芪12g,防風3g,白術15g。鄧鐵濤認為,其組成分量比例頗需研究,較為重要的有兩點:其一,防風用量要少于黃芪,這是根據東垣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之說,又因防風為疏散之品,汗證不宜多用,與黃芪相配達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其二,白術的量須是黃芪與防風之和,這是根據“發在芪防收在術”之意,一走一守,達表“實衛”。鄧老說:“曾有一例自汗盜汗之患兒,治以玉屏風散,稍效,后因藥房缺白術,因我不在,另一醫建議用蒼術代之,結果患兒大汗淋漓,這是不明方義,不知蒼術辛燥發汗,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服之過,只走不守,發散不收,故汗水淋漓。”
作為中醫的經典名方,玉屏風的作用機理已被現代醫學基本解明:黃芪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及抗菌、抑制病毒的作用;白術可以調整胃腸運動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防風有解熱鎮痛、抗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因此該方可以應用于成人及兒童呼吸、皮膚、耳鼻咽喉、過敏性疾病等多種疾病治療。
現代組方及用法:防風30克,黃芪、白術各60克。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臨床應用】
1.自汗:由氣虛衛外不固所致,癥見自汗、惡風、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弱。
2.體虛易感冒:由表虛不固所致,癥見神疲乏力、自汗惡風、反復感冒、舌淡、脈虛。
3.其他: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腎病綜合征、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支原體肺炎、小兒變應性鼻炎、角膜潰瘍病、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的臨床報道均有良效。
【注意事項】
1.熱病汗出者慎用;2.陰虛盜汗者慎用;3.服藥期間飲食宜選清淡食品;4.玉屏風散的療程應結合具體中醫辨證以及相關疾病而定,可以短期在疾病治療期間服用,治療結束后就可停止服用;如果是調理體質的應用,一般建議服用以30天為周期,最多不超過60天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