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某,男,29歲。主訴:腰骶部疼痛反復發作2年余,加重半年。患者在一家養豬場打工,天天清洗豬舍,干了一年后常感到腰骶部疼痛不適,休息后稍有緩解。近幾個月來,腰骶部及脊背疼痛逐漸加重,便上醫院看醫生。骶髂關節壓迫試驗,骶髂關節定位試驗,髂嵴推壓試驗均陽性。實驗室檢查:HLA-B27陽性,血沉36mm/h,C反應蛋白陰性,類風濕因子和抗O陰性。腰椎X線正側位片:腰椎無異常。雙側骶髂關節正位X線片示:雙側骶髂關節間隙加寬,關節面欠光滑,局部骨質密度增高。西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早期),服用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后可緩解疼痛,過后依然。于是來看中醫。
首診時患者訴說腰骶部及脊背疼痛,背部轉動、彎曲及仰臥不能自如,夜間翻身感到困難,晨起時腰背部僵硬不舒,活動后癥狀減輕,平時惡風怕冷,遇風雨天氣疼痛加劇,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弦。中醫診斷為脊痹,辨證為患者天天與水打交道,經常彎腰干活,久之受寒濕浸淫,注于經絡,留于脊柱關節,痹阻氣血所致,屬于寒濕痹阻證。治宜溫經散寒,疏風除濕,通絡止痛,給予葛根湯加減。
處方:葛根、白芍、白術各30克,麻黃、桂枝、漢防己、制附片各15克,大棗12枚,生姜、砂仁、炙甘草各10克。6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患者服藥后,腰骶部疼痛、腰背部晨僵等癥狀稍有減輕,說明藥對癥,而力不足,將上方葛根加至60克,麻黃、桂枝、制附片各20克。6劑,每日1劑,煎服法同上。
三診;服藥后腰骶部疼痛、晨僵減輕,轉側翻身困難緩解,效不更方,給予26劑,每日1劑,煎服法同上。
四診:患者服完藥后,腰骶部、背部疼痛,晨僵等明顯減輕,腰背部活動基本不受限,晚上睡覺已能翻身,囑其再服用14劑。
五診:服藥后患者自我感覺較好,復查血沉:正常。HLA-B27弱陽性。復查雙側骶髂關節正位片:無明顯變化。患者不愿服湯藥,囑其服用補腎健骨、宣痹止痛的中成藥“健步強身丸”,以調理善后。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風濕免疫系統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小關節、脊柱旁軟組織及骶髂關節,表現為腰背部鈍性疼痛、晨僵,休息時加重,活動時減輕。根據其臨床表現,與中醫典籍中描述的“腰痹”“脊痹”“骨痹”等相似,屬于中醫“痹證”范疇。中醫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多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攝失宜,姿勢不當,外傷勞損等,致肝腎精血不足,腎陽虧虛,督脈失養,陰陽氣血失調,正氣不固,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侵入,直中伏脊之脈,氣血凝滯,使筋攣骨弱而邪留不去,漸致痰濁淤血相互膠結而導致脊柱等關節痿弱不用,為本虛標實證。先天不足、腎精腎陽雙虛、筋骨失養是主要病因,而寒濕痹阻、濕熱浸淫、淤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則是本病發生的病機。對寒濕痹阻型強直性脊柱炎,可采用葛根湯加減治療。方中葛根解肌升陽祛風,宣通經脈,以緩解腰背拘急不舒;麻黃為溫經散寒止痛之要藥;桂枝溫通經脈;白芍通順血脈以止痛;附片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漢防己善搜經絡風濕;白術健脾滲濕;生姜益脾胃,散風寒;大棗通九竅,和百藥;砂仁醒脾調胃,有助于藥力發揮療效;炙甘草溫中散寒,調和藥性。諸藥配合,相輔相成,故取得較好療效。
楊峰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50多年。中國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常委、河南省科普作協理事、省醫學科學普及委員會委員、作協會員。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醫學科普文章5000多篇,中醫學術論文200多篇,編寫科普書籍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