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潮

2006年7月7日,劉德華接受香港演藝學院授予的“榮譽院士”稱號
1月初,電影《潛行》路演現場,被鏡頭、閃光燈對著的劉德華,神態有點凝重。
現場觀眾在大聲呼喚著“阿南”,那是香港青年演員朱鑒然在電影中的角色名。
可是,沒人意識到演員的本名。
劉德華將身體側向朱鑒然的方向,拿起話筒平靜地講了一個故事。
1981年,他在電視劇《江湖再見》中飾演“阿龍”。那是他人生的第一個角色。“大家都是喊我阿龍,沒有人叫我劉德華。”接著,他拿著話筒鄭重地說:“但是告訴大家,他不叫阿南。”而后又補充了一句:“記得朱鑒然。”
這種體貼、較真、謙遜與同理心,或許與天王巨星的身份光環有所反差。但劉德華從來未變。劉德華知道,任何一個演員,都想自己的名字被記住。因為自己淋過雨,才會為別人撐傘。
出道43年,緋聞、丑聞接近為零,真誠,敬業,堅持,努力,自律,最終“笨小孩”變天王,成為華人世界當之無愧的偶像,“劉德華”三個字,是他最好的作品。
“劉德華”三個字,也意味著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不斷的自我練習、自我打磨、自我超越,以一具凡身肉體詮釋了“偶像”的最大含義。
一日偶像,終身偶像。偶像、藝人,首先是一份工作,稱職、盡責,靠實力才自成光環。2021年慶祝出道40年的視頻中,劉德華說:“不是慶祝一個人紅了40年,是慶祝一個人,認認真真地工作40年。”
這是一個談認真就會“輸”的時代。認真不一定會讓一個人出色,但不認真一定會讓人淪為平庸。
幸好的是,我們還有劉德華,他告訴了我們,認真,會贏。他還在繼續認真地進行著作為偶像的事業與人生。
2012年,香港的社交網站曾發起特首候選人的提名調查。出人意料的是,劉德華以32%的“支持率”占據榜首。
2013年,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對700多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讓他們選擇自己的奮斗目標,劉德華排在了第一位,排在第二的是扎克伯格。
2014年,在吳君如主演的電影《金雞SSS》中,劉德華果然以“特首”身份現身,正像吳君如所說的,“華仔本身已經是一種精神了”。
劉德華的勤勉與努力,有另一個代名詞:《笨小孩》。這首歌,是劉德華的自傳—笨小孩,慢半拍,總是挨罵。
但之所以笨鳥先飛,往往是因為勤于練習,只有耐力才能飛越萬水千山。老天會偏愛笨小孩。1981年的一天,制片人夏夢打電話找到劉德華:“周潤發跟我提起你,說有個小子很不錯,叫作劉德華。外形討好,動作戲也不差,最重要的是工作態度一流。我們現在有一部電影,你想不想來演?”


劉德華在《金雞SSS》中扮演香港特首
劉德華的勤勉與努力,有另一個代名詞:《笨小孩》。
當時的劉德華,剛剛20歲,不過是無線電視臺里的一名無名之輩。這位來自香港大埔一家小食店的年輕人,原本是一名理發店的學徒。1981年,他陪著朋友去面試第10期藝員訓練班,戲劇性地,他入選了。
同年出道的他,能夠在TVB與周潤發、汪明荃、湯鎮業等當時影視圈一姐一哥同臺表演,卻只能飾演一些小配角或者龍套,比如路人、村民、記者、少林弟子等,但在他眼里,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劉德華的勤奮與敬業,被人看在眼里。
劉德華與周潤發的結緣,是電影《千王群英會》。他飾演周潤發的馬仔。拍攝時,他擺出一副隨時要開槍的耍帥動作,被導演破口大罵搶戲,卻讓周潤發看到了這名小伙子的認真。
已是天王的劉德華看到黃霑也說:“霑伯,你不要那么用力罵我好嗎?”
周潤發眼光獨到,將劉德華推薦給了許鞍華與夏夢的《投奔怒海》劇組。在許鞍華的調教和運鏡下,劉德華飾演的逃命之徒“祖名”,呈現了一種被外界動蕩與內心不安雙重夾擊的孤注一擲的糾結和絕望。
這部包裹了許鞍華對政治風云與大時代變動下強烈人文關懷的電影,是香港新浪潮運動里繞不開的作品,位列20世紀香港最佳100部影片第五位。劉德華也獲得了第二屆金像獎最佳新人獎的提名,打響了進軍電影市場的開門紅。
這次成功所打開的,不僅是劉德華通往電影的大門,還有如《獅子山下》所唱的,“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的香港精神的傳承。
劉德華,懂得知恩圖報。30年后,當他成為華語電影的領頭羊時,并沒有忘記“反哺之情”。2011年,劉德華聽聞許鞍華“好久沒有夠時間、夠錢去拍一部電影”,他記在了心里。
他湊夠了2000萬港幣,給許鞍華作為拍攝資金,自己零片酬出演《桃姐》,這是劉德華與許鞍華的第二次合作。
這部講述了富家子羅杰和家傭桃姐之間不是母子、但勝似母子的港產文藝片,成為當年港產片的一匹黑馬,從題材冷門無人看好的起步,到最終在2012年金像獎、金馬獎上接連攬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大獎。而劉德華也憑借“羅杰”一角捧得了他第三與第四座影帝獎杯。
2023年12月14日,劉德華作為某品牌的代言人發表演講時,提及了他人生中的兩位“非凡大師”。
一位是許鞍華。“只要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極致,那就是她一生的夢想。她就是我心中的非凡大師。她從來沒有追求潮流,因為許鞍華,她就是潮流。”
而另一位“非凡大師”,同樣是在《投奔怒海》時結識的林子祥。1981年,林子祥已是影視歌三棲成功的藝人。進組之后,劉德華才知道,原來當初除了周潤發,舉薦自己來拍電影的,也有林子祥。
為了博得這位杰出前輩的關注,劉德華不拍戲時,總是在林子祥面前走來走去,“希望他注視我,還有時在他面前唱他唱的歌”。
因為惜才,林子祥注意到,其實劉德華的聲音條件不錯。林子祥的那句“嘿,小孩,你喜歡唱歌嗎?喜歡就唱”,敲開了劉德華通向音樂的一扇門。
那時劉德華在無線正當紅。無線推出了“五虎將”的組合,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苗僑偉和湯鎮業成為當家小生。《獵鷹》《神雕俠侶》之后,劉德華紅遍港島,“偶像”的頭銜進入了劉德華的生活。
紅字當頭,無線自然想把劉德華押在手掌心。1984年,當無線意欲與劉德華續約時,他拒絕了,與其屈身在電視臺里,不如去闖蕩更自由廣闊的天地。
劉德華的個性與拒絕,惹怒了老東家。無線將劉德華“雪藏”,還將已經拍板的《鹿鼎記》選角從劉德華飾演“韋小寶”、梁朝偉飾演“康熙”進行了對調。
被電視臺“雪藏”400天里,意味著沒有人再捧紅自己,他只能靠著接拍一些電影,過著有工開、有戲拍、但并不出彩的日子。他還涉足歌壇,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只知道此刻愛你》,可惜反響平平。
無論是影、視還是歌,此時劉德華的職業生涯,進入了瓶頸期。劉德華很懊惱:“沒人買、沒人聽。大家覺得劉德華為什么要去(當)歌手呢,好好演戲不就好了嗎?”
他跑到林子祥面前,帶著點質問也很自責地說:“我感覺我輸了。”
20世紀80年代,正是香港演藝圈的黃金時期。在電視,有五虎將;歌壇,是譚張爭霸;電影,靠雙周一成。人才輩出的年代,二十出頭的劉德華想出頭,靠什么?

電影《投奔怒海》劇照

電影《桃姐》劇照

香港演藝圈“四大天王”
王家衛拍劉德華,所有人都覺得很完美,但王家衛說他不喜歡完美。
點醒劉德華的,依然是林子祥。面對初出茅廬便像泄氣皮球一樣的劉德華,林子祥激勵這名后輩,自己還在比賽,還在跑,還沒贏,要就這樣認輸了嗎?
想出頭,要靠努力,靠堅持,靠不服輸。
在前輩的鼓勵下,劉德華執起了鞭策自己的鞭子。他變得像一匹烈馬,在當時向上狂飆的香港演藝圈里疾蹄。
1988年開始的5年內,他以平均每年10部影視劇的速度工作,其中不乏《旺角卡門》《天若有情》等港片史上的佳作。這種工作效率,連梁朝偉知道了也說:“如果像華仔那樣不停地工作,我一定會死掉。”
此時還算蓬勃的香港演藝圈也走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隨著譚張爭霸以譚詠麟不參加頒獎、張國榮退出歌壇的妥協與和解畫上句號,市場亟須能夠炒起話題度與全城造勢的藝人來填補空缺。
江山代有才人出,從北京來到港島的黎明,輾轉到臺灣發展后又回歸的郭富城,也在香港演藝圈發家。1992年,在媒體與各大娛樂公司的推動下,“四大天王”的概念浮出了海面。
維多利亞港的水面看似平靜和緩,但海面之下,全城依然在騷動。“四大天王”,從誕生之處,就有明里暗里的較量,劉德華是最受爭議的那一位。比如,坊間傳言,“劉德華演不過梁朝偉,唱不過張學友,跳不過郭富城”。
劉德華的“天王”身份,也沒有令業界前輩與同行的職業態度有所松動,他們依然是從一而終的板正與嚴苛。
1990年開始,歌手劉德華嘗試為自己寫歌。但黃霑卻很不給面子地連續三年在自己的專欄大膽開麥,不滿《情是那么笨》,“沒見過寫情寫得那么笨的人”;諷刺《愛你一萬年》,“這首歌只有劉德華可以唱,別人唱根本沒人聽,意思就是歌本身爛到了極點,有人聽是因為劉德華名氣大”;他還上節目說:“華仔是勤勞,不過不用那樣的!他填一世詞都不會有什么大成績。”
狂徒黃霑,在香港出了名的口無遮攔,這是性格使然,但也要有才情作為底氣。黃霑等人的罵,固然難聽,難聽到當時已是天王的劉德華看到黃霑也說:“霑伯,你不要那么用力罵我好嗎?”

電影《旺角卡門》劇照

電影《天若有情》劇照,摩托上的亡命鴛鴦
同年,劉德華主演《天若有情》。在陳木勝的鏡頭下,這個發生在繁華與混亂交織的港島的愛情故事,有血色浪漫、江湖情義。嘴角的血、凌亂的發、疾馳的重型摩托,飄揚的婚紗裙擺……劉德華與吳倩蓮這對亡命男女的愛情絕唱,成為港片的經典一幕,后來不斷被模仿。
但監制杜琪峰并不滿意劉德華的表現。當時已是歌手的劉德華,曾向杜琪峰爭取唱電影插曲的機會,但杜琪峰拒絕了,并提醒劉德華,“如果你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我想你會更有成績”。
在拍攝期間,當劉德華脫下頭盔,下意識地整理被壓扁的頭發時,杜琪峰破口大罵:“為什么要弄頭發呢?因為你是偶像嗎?”現場氣氛緊張到一度停工。
劉德華知道,“偶像”的身份對于當時的自己來說,是緊箍咒般的存在。這既是自帶光環的標志,但也死死地束縛著自己。“大家當我是個偶像,不會留意我的演技。如果我想繼續留在演藝圈,就要多接戲,要讓大家對我有印象。”
但業內并不會因為偶像的身份而區別對待劉德華,當時的香港演藝圈,偶像比比皆是。
在劉德華因影視走紅時,張學友已經作為歌唱比賽冠軍身份出道。兩人同年發歌,兩人也同在王家衛的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中分別出演男一、男二。《旺角卡門》令王家衛初執導筒便提名最佳導演,劉德華首度提名最佳男主角,張曼玉首度提名最佳女主角,但最終獲獎的是張學友,最佳男配角。
王家衛拍第二部電影《阿飛正傳》時,劉德華不再是主角,而是男二“超仔”。王家衛拍劉德華,所有人都覺得很完美,但王家衛說他不喜歡完美,他說人怎么可能完美?這番話令劉德華很迷惑、委屈,只能通過買菜煮飯來紓解。
那時候,香港電影無論在藝術價值還是商業市場,都處于歷史的高水位,這背后,離不開麥當雄、麥加、徐克、杜琪峰等人,在港島上對“監制中心制”的嚴格執行與發揚光大。
作為把控作品水平的監制與導演,在劇組中的權力依然是至高無上。在他們面前,演員能拍哪部戲,拍得怎么樣,要不要“保一條”,監制、導演說了算。演員話事權不大,要求嚴格,但自然有更多空間成長。
好在,劉德華的上進心極其強烈,即使被打擊,他從不言放棄。
有人很會唱歌,有人很會拍戲,所以劉德華一首接一首地唱歌,一部接一部地拍戲。“我相信只要不停地重復,機會總會來到,重復的次數夠多,成功應該是逃不掉。”
黃霑也被他的努力與認真所打動,在兩人的一次見面中,黃霑拍拍劉德華的肩,說:“人是會進步的,我說了你三年,你現在的作品,我聽懂啦!”
在劉德華出道的40多年里,他作詞200余首,有終于得到黃霑認可的《冰雨》《你是我的女人》,有慶祝九七香港回歸歌頌家國情懷的《中國人》,有被當作劉德華人生寫照的《笨小孩》,有被網友玩梗為劉德華數字生命的《恭喜發財》。

電影《暗戰》劇照
拍戲也像作詞一樣,不停地拍。
2000年拍攝的《阿虎》是他第100部電影。在這之前不久,他再次搭檔杜琪峰拍攝《暗戰》。這一次,劉德華終于等到杜琪峰的那一句,“你演得很好”。
2000年,憑借《暗戰》中“張彼德”這個角色,劉德華終于在出道的第20年,捧得了他人生第一座影帝。這時他已經拍攝了百余部電影。王家衛說,香港要20年才出了一個劉德華,不僅是因為他的演技,更重要的是劉德華這份難得的堅持與韌勁。
2024年之后,劉德華還有30來個未與觀眾見面的影視項目。
現在回過頭來看,無論是黃霑,還是杜琪峰、王家衛等人,他們的嚴苛和批評,更多的是出于偶像、明星、藝人這份職業發展之本而提出的要求,是直言不諱的鞭策。某種程度上鍛造了劉德華這位終身偶像的自省、自律與勤勉。
慶祝出道40年的直播中,劉德華回顧自己這些年來所接受的批評,他說:“前輩跟我講,如果你想成功,當有人贊成你時,你字字反思。如果你想失敗,別人對你的反駁,你就句句反駁,那你就一定失敗。”
這種“要字字反思,不要句句反駁”的精神,幾乎貫穿此后劉德華的職業生涯。“我也是一個普通人……我也很笨,我做每一樣事情都需要練習很久,你們看到的每一幕,只是一個普通人叫劉德華,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結果。”
世人都說劉德華自律,懂得自省,已過耳順之年,身材雖然有所瘦削,但神采奕奕,與壯年時期大差不差。2022年《拆彈專家2》上映時,為了貼合角色,59歲的他在電影中完成了跳繩、打拳、抬車胎、戰繩訓練等鏡頭,肌肉上是明顯的訓練痕跡。
他說自己不能吃太飽,工作起來就容易忘了吃,餓了就容易發脾氣,會讓工作人員受氣。所以他只能“吃得密,但吃不多”,發脾氣了,“幾秒鐘就發現了,然后跟他們說對不起,又回到正常的工作上”。
自律是很難的,大道至簡,貴在堅持,所以他說:“但我還是那句話,把努力當成習慣,慢慢就出現自律。”
正是這種從一而終的勤勉、自律,讓喜歡、敬重劉德華的人跨越了老、中、青三個代際。2021年,當劉德華在短視頻上開通賬號后,重現《無間道》中經典的天臺一幕,這個首發視頻,第二天就積累了1714萬點贊,首日粉絲量破2463萬。在他的評論區下,除了普通用戶,不少明星藝人也涌來歡迎祝賀。
他長紅40年,依然是頂流,是偶像的偶像。但他始終以普通人的口吻與身份來稀釋外界給他帶來的光環。參加《開講啦》的演講時,他出場后說自己很緊張,他想呈現給大眾的,是普通人的一面。
在與馬東談到“偶像”的力量與影響力時,劉德華沒有美化這個職業與身份,反而自覺地卸下這份職業的粉飾與光環,如長輩般平靜地說:“做偶像,就像是爸爸一樣,你應該是榜樣,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很多人。”
劉德華的演藝生涯中,有個特別的規定:演的反派最后都要死。
他在曾經的采訪中說過一則故事。在《暗戰》中,劉德華飾演一名殺手,“戲過了1/3,我就殺人了,向華強的兒子展平(向佐)說,‘為什么劉德華會這樣子?’當然,我們可以分辨劉德華的人和劉德華的角色,但小孩不能,所以至今,我接的反派角色,都不是那么典型和冷血的人物”。

電影《無間道》劇照

電影《潛行》劇照
回看2023年劉德華上映的電影,同樣如此。春節檔的《流浪地球2》,偏執狂科學家圖恒宇的生命,只在數字世界實現了永恒。《莫斯科行動》的兩面派瓦西里,還有《潛行》里毒梟林陣安,還有更之前的《暗戰》《無間道》《門徒》等讓劉德華“封帝”、演技廣受好評的反派,最后都沒有好的下場。
劉德華說:“我一直覺得電影是給大眾看的,必須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我以前就是這樣,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不了正能量,我不會選擇去拍。”這是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一名偶像所傳遞的價值觀。這是他給自己劃定的原則,一種以社會責任感為尺規的選擇。
2024年,劉德華繼續著他數十年以來的“勞模”姿態。點開他的豆瓣影人主頁,會發現,劉德華還有30來個未與觀眾見面的影視項目,這在影視圈也是只此一人了,更何況,這還是在香港演員普遍沒落的情況下。
其中,大年初一即將上映的是,濃縮了娛樂圈各種丑態的黑色幽默電影《紅毯先生》。
這次有點不一樣,他不演好人,也不演反派,是一個貽笑大方的“丑角”,又能讓人從笑里思索著一些荒誕凄厲的現實。
或許只有劉德華,敢接拍《紅毯先生》。
拍農村電影為沖獎,隱婚、吃單身紅利,頒獎典禮買熱搜……《紅毯先生》號稱改編自娛樂圈999件事,“寧式”諷刺與黑色幽默,在春節這個喜氣洋洋的檔期里,將娛樂圈名利場的“遮羞布”一舉扯下。

電影《紅毯先生》 拍攝現場
好戲登場,也容易招罵,不僅容易得罪同行,甚至會讓觀眾將角色之荒唐,代入到演員身上。
但劉德華除外。沒有一個觀眾會將娛樂圈的一攤爛事與劉德華本人扯上一絲關系。他是“偶像”的偶像,一批批內娛選秀節目出道的“頂流”們,都得叫他一聲“華哥”。劉德華德藝雙馨的存在,正詰問當下立人設、翻車、塌房、洗白等操作輪番上演的娛樂圈生態。
寧浩說,寫《紅毯先生》劇本時,腦袋里裝著的都是劉德華,“就是想送給華哥一個禮物的感受,圓一個夢想”。
劉德華之于寧浩,無異于伯樂之于千里馬,而劉德華這位伯樂所發掘的千里馬,不只有寧浩。
2005年,25歲就憑借《香火》《綠草地》等作品而小有名氣的寧浩,手里拿著一部好劇本,卻找不到投資。
此時,離北京三千多公里遠的香港電影業也早已冷清起來。離《無間道》三部曲這一港片巔峰之舞完結不過兩年,香港電影便走到了年產量的低谷。
為了給走入寒冬的電影產業注入一股暖流,劉德華作為投資人和計劃發起人,由映藝娛樂公司推出“亞洲新星導”計劃,用于資助亞洲范圍內6名年輕導演拍攝電影。
正當寧浩苦惱時,南方向他吹來了一陣風,他聞訊南下,見到了劉德華。劉德華對他說:“你其實是有做商業片的潛質的,我給你一筆錢,你愿意做什么電影我不管,你想拍什么都可以。”
就這樣,寧浩帶著一筆300萬的拍攝資金回到內地,集合了一群無名之輩來到重慶,將劇本演繹為電影。
一年后,這部小成本電影《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斬獲2000多萬票房,成為2006年內地電影市場票房冠軍,也確立了寧浩黑色喜劇的風格。
而導演寧浩,主演郭濤還有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黃渤、徐崢等,從昔日的黃毛小子們,成為日后華語電影尤其是喜劇電影在千禧年的開荒者。
日后在寧浩幫助、提攜下成長起來的郭帆、文牧野、路陽、申奧等導演,已經成為當下華語電影的中流砥柱。
2019年,當時人稱“小破球”的電影《流浪地球1》在春節檔上映,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起源。在片尾字幕的致謝名單上,導演郭帆特意打上了“鳴謝劉德華先生”字眼。
在《流浪地球1》,劉德華沒出演、沒出錢、沒出力,但他值得這份感恩。而后,在2023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2》里,劉德華出演科學家“圖恒宇”一角。
回溯華語電影里寧浩等人碩果累累的源頭,離不開當年劉德華的慧眼與培育。而這也是他進入千禧年后正孜孜不倦建設著的事業。提攜后輩,是華語演藝圈里薪火相傳的精神,而劉德華總是義無反顧。
2004年,馮小剛找來劉德華和劉若英,給當時一個來自農村的小伙子做配,拍攝一部騙子和民工的電影。
王寶強說,“我最不紅的時候,劉德華也沒有不尊重我。”

2023年9月15日,加拿大多倫多,第48屆多倫多電影節,劉德華與寧浩出席《紅毯先生》首映
前一年,這個小伙子憑借《盲井》成為當年的金馬獎最佳新人。他遇見劉德華時,激動到在“天王”面前跪下來,而劉德華同樣以下跪回應。
這個小伙子,叫王寶強。“劉德華是自己一輩子的貴人,”王寶強說,“我最不紅的時候,劉德華也沒有不尊重我,我非常感謝他。”
20年后,2023年那個異常火爆的暑期檔,王寶強以導演身份拍出了《八角籠中》,并一洗此前“金掃帚獎”的恥辱時,劉德華也出來為他站臺,兩位一同合唱了電影宣傳曲《男人哭吧不是罪》。
這首劉德華在千禧年推出的歌曲,在當下濃縮了這兩名從普通家庭一直不停奔跑直到頂峰的普通人,那份不言自明的心酸與惺惺相惜的江湖情義。
2015年做客《魯豫有約》時,王寶強曾回憶起一件小事。在當年金馬獎后臺的洗手間里,他不懂得使用當時仍未普及的感應水龍頭,一味地使勁按,但一直等不來自來水。劉德華看到后,直接將他的手放在了感應點下面,自來水如涌泉般汩汩直流。
“天王”劉德華,懂得怎么保護后輩的自尊。
張含韻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上回憶,她與劉德華一同參加發布會,在合影環節時被擠到了邊緣。處于C位的劉德華看到后走了過來,對她說:“我站在邊上的話,他們就不會漏掉你了。”淋過雨的人,會為別人撐起傘。
1997年,張衛健投資房產后遇到了金融風暴,面臨破產危機。這時剛好一家經紀公司打電話來,說要跟張衛健簽約。
面對這根“救命稻草”,張衛健在電話里說:“我馬上就要破產了老板,你能不能幫我渡過這個難關。我沒錢付貸款了。”老板二話不說,簽了一張支票給張衛健。這名老板,是劉德華。
劉德華對張衛健說:“學到的就要教人,賺到的就要給人。”這句是劉德華流傳最廣的名言之一,也是他出道40多年所身體力行的。
今年要63歲的劉德華,還不滿足,他還在學習,還在教人。他以一己之力為華語演藝圈滔滔江水流不盡而努力著,“計劃培養一些下一代支柱演員、制片人”,為新人創造一些空間,讓他們“有一個新的、有安全感的空間去發揮長處”。
他將偶像變成了自己終身的事業,“退而不休”,繼續讓電影生命變成他的生活。
俯身細看劉德華這43年所摸爬滾打過的路,一個優質偶像的誕生,不只是機遇與個人意志可以決定的。這背后,是藝人,或稱之明星,為這份職業自重,自律,而職業背后所倚靠行業,要有道、要健康。正如種子破土爆發生命力后,還要粗根來深扎土壤、樹干來砥礪風雨的敲打,茁壯的參天大樹才能屹立于原野之上,產出花粉讓蝴蝶起舞,交織枝頭讓鳥兒筑巢。森林如此才能繁盛、長榮。
責任編輯何承波 hcb@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