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波

張聞天在佳木斯合江省委辦公樓前
1946年5月,被中共中央派到東北的張聞天肩負建立鞏固根據地的使命,從寧安縣赴佳木斯就任合江省委書記,在東北地區敵強我弱、尚缺乏群眾基礎的形勢下開始治理一方的探索與實踐。
在延安整風中,張聞天深刻體會到“必須注重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并一以貫之地注重調查研究,制定了各種切合實際的方針政策。
到任后,他隨即調查研究合江省(在今黑龍江省東北部,以三江平原為主,后并入黑龍江省)的情況和前一時期的工作,并與先期到達的省工委和省軍區的負責同志一起認真分析了形勢。當時的合江,接管政權后還沒有來得及發動群眾,打碎舊政權機構,使偽舊人員仍受重用,甚至勾結匪特策劃暗殺和叛亂。人民武裝力量還不強大,在國民黨軍壓迫下,由土匪收編而來的部隊紛紛投敵。前期被擊潰的土匪,又猖獗活動起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局面,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對國民黨決心打內戰和敵強我弱等缺乏應有認識,因而缺少長期艱苦斗爭的思想準備,造成貫徹執行中央去年《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不夠,沒有放手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按照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他擬定了正確的工作思路。在6月20日的省委擴大會議上,張聞天明確提出“一個中心(發動群眾)、三項任務(剿匪、生產、支前)”,即以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為中心,完成消滅土匪、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前線三項緊急任務。這就在紛繁蕪雜的工作中區分了輕重緩急,抓住了重點。
而要展開中心工作,首先必須排除匪患。在北滿,合江地區土匪數量最多,頭目最大,活動最猖獗。尤其是謝文東、李華堂、張雨新、孫榮久等大股匪,各自聚集了1000余人。他們大多開始接受收編,后又叛變投向國民黨。張聞天到任后,及時分析總結了以前剿匪斗爭情況。這些偽滿軍、政、警、特、地主惡霸組織的政治頑匪,立場反動,態度頑抗。所以,張聞天認為采取收編加委和“打拉政策”是錯誤的,現在是“殺頭”不是“洗臉”,主張采用“三猛戰術”(猛打、猛沖、猛追),實行以斃俘匪首、消滅股匪為目標的殲滅戰。因此,也制定了“猛打窮追,打楔堵擊,徹底消滅”的方針。從爭取改為消滅,切合了掃清土改障礙的實際需求。
與此同時,張聞天又抽調400名干部組成下鄉工作團,進行以佳木斯為中心的主要市鎮及四周鄉村土改試點,再逐步推廣。為正確指導土改斗爭,張聞天親自到樺川縣二區會龍山屯蹲點調查,并要求每個工作團分別搞一個村、一個區或一個縣的階級調查,還將調查材料編印成書下發。依據調研情況,省委討論確定了土改分兩步走:第一步,集中力量進行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打擊地主階級的當權派,除掉騎在人民頭上的漢奸惡霸。第二步,廣泛發動群眾,向農村封建勢力展開全面進攻,平分土地、徹底消滅封建地主階級。同時,在斗爭中武裝農民群眾,建立起革命政權,發展黨組織,把廣大農村變成革命根據地。按照這個方針和步驟,全省用兩年時間基本完成了任務。

1946年5月張聞天作出《關于部隊剿匪工作的指示》
土改中,張聞天精準把握方向,做到了既防“左”又反右。他十分注意執行團結中農的政策。工作團下鄉不久,他就指出平分土地中窮人分好地、富人分壞地的做法會影響團結,而“要爭取大多數,我們還必須緊緊抓住中農”,但損害以至侵犯中農利益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為了糾正偏差,他提出農村階級路線的口號是“依靠貧農雇農,緊緊團結中農,爭取富農,爭取或中立小地主,集中力量打擊惡霸地主。”也規定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比如對當過屯長、甲牌長等政治上犯錯誤的中農,只可以實行政治清算;凡雇工或出租土地收入不超過總收入25%者一律按中農對待,等等。如果不這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貧雇農就會陷入孤立而缺乏足夠力量斗垮地主惡霸。當有些地區發生反奸清算不徹底,地主威風沒有打倒,土地沒有真正分到無地、少地農民手里等右的偏差后,他又親自蹲點調研,發動群眾重煮“夾生飯”,保證了土改運動的健康發展。在如何對待知識分子、城市清算運動、保護工商業政策、由土改及時轉到生產和支前等方面,張聞天也結合實際貫徹落實了黨的方針政策,圓滿完成了任務。

張聞天領導合江土改期間在樺川縣會龍山屯蹲點時住過的農舍
1946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擴大會議總結工作、分析形勢、提出任務,并通過了《關于形勢與任務的決議》。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張聞天認真執行了陳云同志提出的發動群眾的總方針。
在土匪橫行的形勢下,張聞天認為:“打匪如何打?用奇襲、窮追等方法,但最主要的也是靠群眾起來,土匪才能徹底消滅,否則便不可能。”在寫給樺川太平鎮工作團的信中,他提出從工作團中派出一些有在解放區組織民兵經驗的同志,率領少數自衛隊組成的游擊小組,經常在鎮外襲擊與消滅小股土匪。同時,這種民兵小組幫助老百姓組成自衛隊,組織百姓站崗放哨、偵察警戒,一發現小股土匪,則集合全屯壯丁進攻。如果發現大股土匪,則保護老百姓轉移。而且要立即開展清算與分地斗爭,擴大民兵小組、民兵活動區域和人民自衛隊。這樣限制小股土匪,主力則追擊大股土匪以至打散并各個消滅。最典型的是依蘭縣五區一個屯響應政府號召,組織民兵自衛隊站崗放哨。5月底的一個夜晚,當匪首張雨新(國民黨東北先遣軍中將副軍長)部散匪80余騎兵進屯搶劫時,被全屯群眾及自衛隊用自制土炮一舉擊潰,并繳獲物資一批、戰馬50多匹。隨著剿匪逐步展開,張聞天又于8月6日要求在部隊控制地區配置工作團發動群眾、武裝群眾與組織群眾,盡快形成當地人民防匪自衛能力,然后將部隊與工作團向另一地區推進,逐步壓迫殘匪于荒山密林之中進而最后消滅。正是執行正確的方針和戰術,并“把單純的軍隊剿匪轉變為人民剿匪運動”,所以他上任開始到1947年春節前就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土地改革是根據地建設的中心工作,發動群眾是完成這項中心工作的關鍵。在1946年7月為省委起草的《關于工作團工作的指示》中,張聞天要求:“認真發動群眾工作,首先即是發動農民的工作,而農民正是我們力量取之不盡的源泉。”還經常傳授一些具體方法,如動員群眾不應由工作團包辦,而是首先抓住積極分子,教育他們與群眾結合在一起進行斗爭,并擴大自己的隊伍。廣泛采取公開、合法、大膽、放手的方法,在迅速的實際行動中動員群眾。有些同志不太理解,他就耐心地說服大家:“發動群眾不是一次可以成功的,也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在斗爭中發動群眾,經過‘教育—斗爭—再教育—再斗爭’的多次反復,才能真正發動群眾。”同時,不斷總結經驗教訓。8月31日,他幫助總結并轉發了樺川縣太平鎮工作團發動群眾的經驗。當發現“左”的苗頭后,他及時指出有關注意事項。到11月初,專門組織召開全省第一次群眾工作會議,并作了《五個月群眾工作總結》的報告。后來,有的地區又把放手發動群眾與執行政策對立起來,他就反復地開導大家:放手發動群眾包含應該依靠誰、爭取誰與中立誰的問題,只有正確地執行政策,才能真正地放手發動群眾。實踐證明,群眾的廣泛參與推動了土改任務落實。

張聞天領導合江土改過程中經常深入農戶調查,圖為他和夫人劉英1948 年在鶴崗一戶農民家中
1946年6月,一名部隊重傷員被車撞了后,沒有及時得到妥善處理,引起近千名傷病員圍攻省政府。張聞天感覺事關重大,就親自召集其中的黨員干部座談:“你們從前線來后方養傷,理應受到關照,可是后方工作沒有做好,影響了你們的醫療和生活。過去省委也沒有很好過問,是有責任的。當然,靠動手打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黨紀和軍紀所不容的。問題發生了,就得想辦法解決,單靠批評和處分是解決不了的。”這些話既檢討工作,敢于承擔領導責任,又恰如其分地批評聚眾鬧事的錯誤,一下就改變了大家的態度。接著他又分析形勢,使與會者心服口服并主動提出幫助做通戰士的工作。而這正好達到了他的目的,“今天請大家來也就是走群眾路線,用大家的集體智慧研究和解決當前的問題”。接著,他組織大家共同討論了幾條措施并付諸實施,一個星期內就把一場轟動全省的鬧事解決了。
有人在事情結束后問他:“你為什么敢于出面講話,不怕圍攻挨打嗎?”他說:“我是省委書記,要身先士卒嘛,至于怕不怕打,這是相信不相信群眾的問題。什么時候都要記住相信和依靠群眾,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根本道理!”在日常工作中,他也用好用足了發動群眾這把鑰匙。
一支堅強有力的干部隊伍,是發動群眾、建設鞏固根據地的關鍵。張聞天堅持正確執行黨的政策,知人善任,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推動工作落實的領導力量。
由于受日偽和國民黨反動宣傳影響,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共產黨持懷疑和觀望態度,且不少人曾在偽政權或其他機構任職。是當作敵偽殘余,還是當作人民內部成分,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深入調查研究后,張聞天認為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是愛國的,只要政策正確,就可以爭取過來。所以,他領導下的省委開辦各種學校和訓練班,尤其注重吸收他們參加反奸清算和土改等實際斗爭,因而團結和改造了大量知識分子,不少人后來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干。如對偽滿佳木斯市市長段寶坤,一種觀點認為段任職才四個來月,民憤小,開采雙鴨山煤礦也需要這樣的技術人員,主張其戴罪開礦。另一種觀點認為一些小官都鎮壓了,不槍斃這個官銜最大的漢奸怕群眾通不過。但張聞天認為關鍵是到底有沒有血債。而段于1932年從日本大學采煤專業畢業回國后,一直做技術工作,并出版過專著。最后權衡利弊,決定讓他到煤礦改造。到礦上,他既做工又搞技術,不僅使產量很快遠遠超過省政府計劃,還實現了自我改造并帶出一批技術人員。這樣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充分體現了張聞天的膽識。
對老干部,無論是與其意見相同,還是反對過他的,甚至犯了錯誤的同志,張聞天都用其所長、補其所短。原合江工委的主要領導同志缺乏對政治形勢的正確認識和根據地建設經驗,在初期犯了一些錯誤,造成一定的被動局面。張聞天到任后不是批評指責,而是與之一道分析研究情況,總結經驗教訓,耐心地說服教育,使之認識了錯誤,并完全信任他們,讓他們放手工作,使之在實踐中及時改正錯誤,為根據地建設作出了貢獻。對歷經抗戰艱苦生活、到東北城市后產生和平享樂思想的少數老干部,他以耐心地教育為主,也對個別錯誤嚴重的給予必要的處分。在認識錯誤以后,安排到基層參加土改工作但不擔任主要職務,通過群眾運動改正其錯誤。當有的同志片面理解全國土地會議精神,企圖選舉貧雇農積極分子當區(縣)長,以取代來自關內干部時,張聞天堅決予以抵制,大力批判不看現實表現的唯成分論,并指出有些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老干部參加革命多年,現在還不相信這些老黨員能領導貧雇農斗爭地主、推翻封建階級,是“左”傾關門主義。就是這樣關心和愛護干部,贏得了廣泛的尊重和愛戴。
對新干部,張聞天提出:“東北人民的事情,沒有千千萬萬新的東北干部,是決然辦不了的”。所以,一直注意在群眾運動中物色和培養新苗子,吸收其入黨。不僅身體力行地“幫助他們在階級斗爭的鍛煉中成長、發展與成熟起來”,而且教育老干部“要培養大批新干部,最后要把印把子交給他們,沒有大量新干部成長,根據地是不可能鞏固的,你們老干部的任務也不算完成。”他還要求民主對待新干部與積極分子,凡事首先與之交換意見,打通思想后信任他們,使之放手地工作。對其工作應多開會,多討論,多檢查,多督促,多總結,鼓勵成績、指正缺點,培養敢于負責、大膽工作、勇于承認并改正錯誤的習慣,使之相信領導者會給予支持和幫助。反之,任意打擊、處罰,會使之灰心喪氣、畏首畏尾,對工作不敢負責,怕講實話。
這樣樺川縣新干部很快成長起來,到1947年夏天,有好幾個區長和個別區委書記換成新干部,擔任副區長和區財糧助理、區民政助理的新干部就更多了。當年冬天,又有人認為一批在樺川縣參加土改的大多剝削階級出身的大學生在平分土地運動中會同情地主、富農,所以要他們退職回家。但張聞天堅決“相信他們大多數會改造過來的”,并再次強調“不能完全看出身”,一個人的表現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站到貧雇農的立場上來同其剝削階級家庭決裂,就要相信并使用他們。而且,提出了回避本村本縣使用和加強教育的措施。實踐證明,這些人都能立場鮮明地積極工作。土改結束不久,張聞天倡議辦起了合江省委黨校,專門培訓土改中成長起來的缺乏理論知識的農村新干部。在他的正確領導下,合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干部和積極分子。
在各種困難和問題面前,張聞天始終無私無畏,樹立了一名黨員干部的光輝形象。
來到合江,他找到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做辦公室,在里面搭個鋪,就把辦公和睡覺問題都解決了。為了節省開支,組織上分配的小汽車他不坐,規定的小灶他不吃,穿著也十分樸素。樺川縣委離省委機關不遠,他有時不打招呼,帶上一個警衛員就步行過去了。考慮到基層留他吃飯必做當時少有的細糧,他還自帶饅頭和咸菜,不讓下面為他做飯。每次到佳木斯附近的屯子里,他從來不要下面接待。有一次同樺南縣委約好了下去,不巧碰上風雪交加的天氣,但他毫不猶豫地與夫人一道坐上馬拉雪橇,頂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趕路,到調查點時已經滿身冰霜。當地缺煤,沒有熱炕,晚上他們就裹著皮大衣睡覺。大公無私、艱苦樸素是一張走進群眾的通行證,讓張聞天了解了群眾、影響了群眾。
在危急關頭,張聞天敢于挺身而出。1946年10月末,匪首劉山東率500余人襲擊蘿北縣城鳳翔鎮。鎮里的鶴崗獨立團兩個騎兵連及縣政府警衛人員共200余人與之激戰幾小時,傷亡嚴重。他聞訊后,立即親自帶領軍區直屬部隊乘火車趕到鶴崗,組織部隊分兩路馳援鳳翔,迫使土匪在占領鳳翔的當天中午丟下我被俘人員匆忙逃遁。
為發展工商業,1946年11月張聞天禁止當地黨政機關經商,及時防止了特權和腐敗問題。全國土地會議后,東北先后刮起了“掃堂子”和進城“挖浮財”兩股“左”傾歪風,就是更多地挖地主富農及其兼營的工商企業的財物。當時,合江的有些干部也沉不住氣了,責問甚至懷疑、埋怨省委不發起“掃堂子”是右傾,有幾個縣的農民還派幾百輛車準備進城挖浮財。但他從黨的政策和實際情況出發,沒有向群眾作無原則的讓步,而是引導各級干部一起堅決頂住了歪風。1948年3月,東北局總結土地改革時,評價合江省委掌握政策比較穩,土地改革是健康發展的。

1946 年11 月張聞天為合江省委起草的關于發展工商業的文件,這是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城市工商業政策作出全面規定的最早文獻之一
在合江兩年,張聞天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把政治混亂、土匪猖獗、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合江省建成鞏固的戰略后方,多次受到中共中央、東北局、北滿分局的肯定和贊揚,最大限度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責任編輯 崔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