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巍峨高聳的頂峰。近千年來,他的詩歌、散文、書畫各領風騷,早已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瑰寶。然而,他的以儒佛道為基礎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幾近現代人的慈善公益理念,挖掘尚少。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走進蘇東坡先生的慈善故事,了解了解吧!

灑涕循城拾棄孩
蘇軾任密州太守之時,當地正值天災人禍之年,亂象頻生,由于連年饑饉,百姓生命難繼,許多人不得不忍痛把嗷嗷待哺的兒女拋棄道旁。有一次,蘇軾與劉庭式沿著城墻根挖野菜,忽然在一叢枸杞旁發現一個用包裹裹著的棄嬰。他心痛地撿起棄嬰,抱回府中撫養,從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艱難。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員到野外去撿拾棄嬰,自己也“灑涕循城拾棄孩”。幾天時間,州府中就收養了近四十名棄嬰,蘇軾把這些棄嬰分別安排到各家撫養,政府按月給撫養費,兩年內救活不少棄嬰。兩年后,他被貶黃州時,還把收養棄嬰的經驗傳授給鄂州太守朱壽昌。因當時岳鄂民間有“溺嬰”的惡俗,許多嬰兒剛生下來就被放到水盆里淹死,出生晚的女孩幾乎無一幸免。他建議朱壽昌依法禁止溺嬰行為,并在黃州成立一個名為“育兒會”的慈善機構,動員人們救助嬰兒。蘇軾雖然囊中羞澀,但也給“育兒會”捐了十千錢的善款。正是蘇軾的體恤和關愛,不遺余力地行善,才讓密州城從此棄嬰現象幾乎絕跡,很多父母抱著孩子前來感恩。
創辦“安樂坊”
元祐四年(1089年)7月,52歲的蘇軾到達杭州任知府。杭州是個水陸交會的大都市,人口密集,各地往來人口眾多,是個容易傳染疾病的地方,而且饑荒與疾疫往往一起來襲。針對饑荒,蘇軾立即上奏朝廷,請求免去本應上供糧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賜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換取糧米救濟饑餓的人,向貧病交加的百姓減價出售常平倉的大米,以解饑荒。針對當時病疫和不良藥商的黑心作為,蘇軾十分清醒,他知道,杭州為“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經過慎重考慮,他認為如果能創辦一家政府醫院,情況或許會較好掌控。于是,蘇軾以防患為先,自己捐出五十兩黃金,又向朝廷申請到兩千貫錢,同時又動員杭州富商,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慈善醫院——“安樂坊”,專門收治貧困病人。安樂坊在蘇軾的經管下,聘用僧人做掌管,獲得了長足發展。蘇軾離任后,安樂坊依然辦得很紅火。
修建蘇堤
蘇軾第一次來到杭州當官。他十分迷戀杭州的山水,覺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絕妙好詩。元祐五年(1090年)4月,他給太后上了一道表章,簡述了自己疏浚西湖的計劃和理由。5月,他又上書給門下,尚書各省,警告說若不再整治,20余年之后,西湖湖面將全被野草遮蔽,杭州市民也將失去淡水的水源!由于蘇東坡的奔走呼號,這項工程的計劃終于獲得朝廷批準。經費撥下來之后,他又和數千工人、船夫一起日夜勞作,前后費時4個月,才告完工。湖面開闊了,水也變深了,然而工程掃尾時才發現那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如何處理卻成了一個十分惱人的老大難問題。蘇東坡站在西湖邊充分發揮著詩人的想象。很快,一個絕妙的主意形成了,何不以這一堆廢物來建筑一道湖上的長堤呢?那時,湖濱已建造了許多富戶的別墅,因為沒有一條通道貫穿湖面,所以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須繞湖走半圈。蘇東坡想:如果湖上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直堤,除了供人步行,還可增加湖面的美麗,豈不兩全其美?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那一條西湖蘇堤了。
修橋建冢
蘇軾晚年貶謫惠州時仍然在當地不遺余力地做善事。其實,蘇軾在謫惠州期間是沒有實權的,而且自身的處境也很艱難,但即使如此,蘇軾仍上下奔走,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蘇軾看到惠州府縣兩城老百姓因江湖所隔,渡船往來,十分不便,便建議地方官籌措資金修建了東新橋和西新橋,為此他弟媳(子由的夫人)捐出了不少朝廷當年賜給他的金幣。更讓人感動的是,蘇軾在忙于這項工程的同時,還做了一件特別受地方居民敬仰的事情——把那些無主的野墳骸骨重建一大冢葬之,重新埋葬之后又寫了篇祭文,安慰那些無名死者。另外他還在城西修“蘇東坡放生池”,直到清末,當地士紳百姓還保留著在節慶之日去買魚蝦放生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