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趙愛連
紅薯營養豐富、養分平衡,有著“長壽食品”的美稱,很受消費者歡迎。特別是鮮食紅薯外觀好看、熟食味佳、干凈衛生、無病蟲害、薯塊大小整齊等特點,已成為人們生活中調節口味、豐富菜籃子的保健食品。近年,寶豐縣把發展紅薯產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以鮮食紅薯為主的紅薯種植面積達660 km2。因此,研究推廣鮮食紅薯生產中節本增效及綠色栽培技術對提高紅薯產量,增加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紅薯育苗分為種薯育苗和種苗擴繁兩種方式。種薯育苗設施分冷棚育苗和暖棚育苗兩個類型,冷棚育苗和暖棚育苗因設施不同,保溫、保濕能力不同,育苗時間、溫濕度控制也有所不同。種苗擴繁是把暖棚中的種苗采集后進行擴繁定植。
紅薯育苗的暖棚多以鋼架結構為主,棚長50 m、寬20 m、高3.5 m,棚頂加蓋農膜及保溫設施等。棚內灌溉以鋪設滴灌帶為主,滴灌帶間距30 cm。冷棚采取鋼架結構,棚長35 m、寬3.5 m、高1.6 m,棚頂覆農膜。
暖棚育苗于12 月中下旬開始育苗,翌年3 月上中旬開始采苗進行種苗擴繁。冷棚育苗于3 月上中旬開始育苗,4 月上中旬開始采苗進行大田移栽。
苗床整地時每667 m2施三元素復合肥(N:P2O5:K2O=15:15:15)50 kg 作基肥,然后深翻整地,耕深25~30 cm,耙平待用。
種薯選擇無病蟲害、無損傷且大小基本一致,薯塊重量100~250 g 為宜。下種前要對種薯進行殺菌處理,將薯種放在45%多菌靈粉劑500 倍藥液中浸泡3~5 min,撈出稍晾干后下種。每50 kg 藥液可浸種薯500 kg,配成的藥液可連續使用2~3 次。塊種薯間距1 cm,種薯行距30 cm,每667 m2下種3000 kg 。然后覆土1~2 cm,并覆蓋農膜。
棚內適宜溫度為25~30℃,超過35℃時要及時放風控溫,切忌燒苗及徒長,培育壯苗,出苗后及時撤除地膜。苗齡30 天左右,葉齡為3 葉1 心,苗高25 cm即可采苗(距離苗床土3 cm 以上部位剪苗)移栽。薯苗移栽前要通風煉苗,一般可以采3~5 茬苗。采苗后第2 天進行追肥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
種苗擴繁多采用中拱棚套小拱棚設施,中拱棚長35 m,寬3.6 m,高1.5 m。中拱棚下設小拱棚,每個中拱棚下面設3 個小拱棚。小拱棚長35 m、寬1.1 m、高0.3 m。
苗床整地時每667 m2施入三元素復合肥(N:P2O5:K2O=15:15:15)25 kg 作基肥,深翻整地,耕深25~30 cm,耙平起壟。壟寬80 cm,壟距120 cm,壟高30 cm。
3 月上中旬從暖棚采集種苗進行擴繁定植。一壟雙行,株距15 cm,壟中鋪設滴灌帶及地膜。擴繁苗定植后小拱棚農膜要開小口通風(白天溫度控制在24℃以下)。一般擴繁苗定植后30 天左右,薯苗長到7 葉1 心,苗高25 cm 即可開始采苗進行大田移栽。4 月初撤小拱棚。
種苗移栽大田前結合整地,每667 m2田用辛硫磷200 mL,拌細土15 kg 均勻施入田內,主要防治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線蟲等地下害蟲。整地時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3000 kg、紅薯專用肥(N:P2O5:K2O=15:8:22)50 kg,深翻20~25 cm,耙平起壟。壟距135 cm,壟頂寬55 cm,壟底寬90 cm,壟高35 cm,壟溝寬45 cm。壟面寬度、高度要均勻一致。
春季栽種紅薯4 月10 日至5 月15 日均可定植;夏季栽種紅薯適宜時間為6 月10 日—20 日。薯苗定植前先給大田澆水,墑情適宜后定植。種苗選擇生長健壯,長25~30 cm,7~8 片葉。定植前用30%辛硫磷微囊懸浮劑稀釋4 倍蘸根對防治紅薯莖線蟲病有很好的防效。一壟雙行水平扦插,扦插深度5~6 cm,外留長度7~8 cm。株距20~25 cm,每穴1 苗,每667 m2定植4500 株左右。
1.查苗不缺。薯苗定植后要及時鋪設滴灌帶,并于定植6 天后澆水1 次。定植后5~7 d 要檢查薯苗生長情況,及時查苗補缺。
2.除草。紅薯田除草主要有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兩種方式。人工除草費工費時,化學除草簡便高效。如果田間雜草以禾本科為主,常噴施精喹禾靈進行防除。若田間既有禾本科雜草也有闊葉科雜草,則需噴施紅薯田專用的除草劑進行防除。
3.控旺。薯苗定植50 天左右根據田間長勢開始控旺,可在紅薯膨大期選擇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1000~1500 倍液進行葉面噴灑,每667 m2噴灑藥液30~50 kg,每間隔14 d 噴施1 次,連續噴施2~3 次。
4.追肥。根據土壤供肥能力和紅薯長勢酌情追肥2~3 次。第一次在紅薯定植10 天左右追施1 次壯苗肥,雨后或者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20 天后隨澆水進行第二次追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5 kg;第3 次追施壯果肥,每667 m2追施硫酸鉀復合肥15 kg。
5.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原則防治紅薯病蟲害。預防紅薯疫病、褐斑病、黑斑病、軟腐病、灰霉病、根腐病等每667 m2用甲基托布津100 g 或代森錳鋅100 g,兌水50 kg,噴霧防治。防治紅薯天蛾,卷葉螟、潛葉蛾等害蟲可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成蟲或黃板誘殺蚜蟲、飛虱等害蟲,兼治紅薯病毒病,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0 倍液灌根,每穴灌0.5 kg,或用10%吡蟲啉4000~6000 倍液噴霧。
紅薯沒有嚴格的收獲期,收獲時間通常根據紅薯品種特性、用途和銷售途徑選擇合適的收獲時間。鮮食紅薯可根據市場需求提前收獲。貯藏紅薯可在10 月上中旬收獲。采收最好以人工采收為主,可有效減輕機械損傷,利于儲藏保鮮。
紅薯入窖前要進行分揀,選擇無病蟲害、無畸形、無損傷的鮮薯塊進行分級、殺菌(多菌靈藥液處理)、預冷等。同時儲藏窖也要進行消毒處理。紅薯儲藏周期較長,現代化冷庫儲藏效果好,普通儲藏窖(半地下式自然貯藏窖)的溫濕度控制、通風排濕效果較難掌握好。現代化冷庫儲藏溫度控制在10~13℃,相對濕度控制在80%~85%。半地下式自然窖的溫濕度控制也要盡量與現代化冷庫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