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涂佳蕓 顧萍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其中,紅色基因作為紅色資源的內核和靈魂,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形成的先進精神文化因子,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信念信仰、優良作風等精神內核的集中凝結,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經驗和實踐探索的智慧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高度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這一重大論述是對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明確要求,為新時代傳承好、運用好紅色基因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價值遵循。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必須深入挖掘紅色基因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功能價值,系統探索紅色基因的傳承路徑,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紅色”是蘊含中國共產黨人本質特征的精神屬性,“基因”是具有傳承性和穩定性的遺傳因子。紅色基因不是歷史過程中各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實踐過程中螺旋上升式的持續發展,其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不斷豐富。
1.紅色基因是優秀紅色文化和先進革命精神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信念和優良作風的思想內核,是中華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首先,在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同心鑄就了偉大革命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進步思想和革命信仰。其次,紅色基因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伴隨著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著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追求,保持著思想與行為的有機統一,堅持著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優良作風與高尚品德。最后,紅色基因凝聚著強大的民族認同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戰斗力和創造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解放的精神動力。
2.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偉大實踐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披荊斬棘的生動寫照和集中展示,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首先,紅色基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應運而生,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一脈相承,無數仁人志士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負重前行、不懈努力,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敢為人先、堅定理想的精神風貌,點燃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凝聚了中國共產黨革命實踐的強大動力。其次,紅色基因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不斷錘煉和發展,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偉大精神,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增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紅色基因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逐漸成熟,形成了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勞模精神等偉大精神,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人民至上的崇高品質。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一項持續性、復雜性、系統性工程,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實踐遵循。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城鄉發展差距依然明顯,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從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發鄉村活力。
1.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發展是硬道理,只有興旺的產業,才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要持續激發鄉村產業發展活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增強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只有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自覺投身到建設美麗鄉村的隊伍中,從而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落地生根,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革除農民的陳規陋習,提高農民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和政治認同,積極培育鄰里和睦、勤儉持家、孝老愛親的文明鄉風。
4.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必須建立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凝聚廣大農村群眾的力量,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提高鄉村治理的實效性和惠民性。
5.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必須在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的基礎上,改善鄉村經濟發展狀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1.紅色基因傳承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撐和價值引領。首先,紅色資源是紅色基因的外在表現,可以合理開發紅色資源以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其次,紅色基因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信念信仰、理想價值,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的道德品質和政治認同,滋養淳樸文明的鄉村風氣,也有助于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最后,在紅色基因傳承和紅色資源開發過程中,將鄉村打造成教育基地和旅游景點,可以改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風景秀麗、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
2.全面鄉村振興為紅色基因傳承提供有力抓手和良好契機。首先,鄉村產業振興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有助于進一步帶動紅色旅游產業的充分開發和利用,發展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增強紅色基因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其次,隨著鄉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日益優化,淳樸文明的鄉村風氣逐漸形成,也將不斷培育和引進越來越多投身鄉村振興的專業化人才,激發保護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內生動力。最后,隨著鄉村治理有效、農民生活富裕,可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完善開發和利用紅色基因的體制機制,使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傳承紅色基因的全過程。
“紅色基因凝結著中華兒女的理想追求、昭示著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凝合著中國人民的先進品質”,紅色基因蘊含豐富的紅色資源、先進的奮斗精神、科學的理想信念、智慧的生態理念、堅定的人民情懷,為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提供了價值遵循。
紅色基因是紅色資源的思想內核和精神靈魂。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百年奮斗史中形成并保存下來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紅色遺存,主要包括紅色印跡、紅色文字、紅色標志物等表現形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首先,紅色印跡在空間上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創業的偉大歷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例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生動展現著革命先烈們浴血奮戰、披荊斬棘的偉大而艱辛的革命實踐,也傳達著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其次,革命檔案資料、綱領文本等紅色文字真實記載了中國黨史和中國革命史,是傳播黨的思想和精神的最有效紐帶和橋梁,例如《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明確了黨的前進方向和歷史使命,閃耀著革命的光芒,彰顯著黨的政治引領。最后,徽章、旗幟等紅色標志物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凝結,書寫著中國人民緊密團結的恢弘歷史,例如,中國共產黨黨徽能夠激發黨員的黨性意識和政治意識,鞭策中國共產黨黨員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紅色資源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個性和特質屬性,必須開發和利用好紅色資源,發展紅色資源類鄉村特色產業,這有助于推動鄉村經濟快速發展,使農民增收致富。
先進的奮斗精神是紅色基因之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史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自我完善,形成了豐富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的工作作風。例如,毛澤東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所提出的“三大法寶”和“三大優良作風”,在革命勝利前夕為告誡全黨而提出的“兩個務必”,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新中國成立初期形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慶精神,“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等,都深刻體現了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不斷推動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艱苦奮斗精神為實現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本土人才和外來人才繼承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并將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根基層,在鄉村振興的平凡崗位中努力創造出不平凡的成績。
科學的理想信念是紅色基因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儀式上強調,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仰,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立根之本、發展之源。無數革命先輩始終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在革命戰爭時期為建立新中國而前仆后繼、英勇斗爭,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為大家。正如李大釗慷慨就義時高呼“我的靈魂不死!革命不死”,夏明翰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毅然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方志敏在獄中呼吁所有朋友們為未來光明的中國而持久艱苦奮斗等,他們的心中始終燃燒著理想信念之火,在前進道路上一直踐行革命初心、擔當歷史使命。先進的革命文化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價值引領,廣大農民要向革命先輩們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科學的理想信念,這有助于引發廣大農民的思想共鳴、靈魂共振,從而培育文明鄉風和淳樸民風。
智慧的生態理念是紅色基因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指明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初期,塞罕壩一片黃沙遮日、不見草木的荒涼景象,幾代塞罕壩務林人開始艱苦創業、嘔心瀝血,讓種子長成大樹,讓荒漠變成綠洲,他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因此,在開發紅色資源、發展鄉村產業時,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主體性作用,自覺踐行綠色發展、保護環境的生態理念,保護鄉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為建設美麗鄉村添磚加瓦。同時,要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參與鄉村環境衛生的治理過程,共同維護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而進一步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堅定的人民情懷是紅色基因之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奮斗目標,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價值追求,并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標準,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初心使命,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奮斗的責任擔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植根人民、服務人民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中,始終堅持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為核心內容的群眾路線。例如,長征路上女紅軍剪下半床棉被留給農村老人,張思德戰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奮力把戰友推出窯洞,雷鋒同志在生活中時時刻刻樂于助人、甘于奉獻,中國共產黨在抗震救災、疫情防控等急難問題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原則,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等,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心坎里,始終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鄉村基層黨組織要厚植人民情懷,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提高政治執行力和榜樣引領力,真心為農民、為鄉村辦實事。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承紅色基因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產業;要加強紅色基因養成教育,培育政治認同情感;要創新融入紅色文藝活動,弘揚英雄模范精神;要優化紅色基因傳播渠道,筑牢網絡宣傳陣地。
紅色基因凝結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實踐積累的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中,真實記錄并深刻體現了黨和人民群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精神面貌。因此,必須接續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深度研究,有序激活紅色基因,學習歷史積淀下來的成功經驗,提升人們對黨史的認知程度,增強文化自信和政治自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是必然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紅色旅游要把準方向,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干部群眾來到這里能接受紅色精神洗禮。首先,紅色文化是紅色旅游的精神靈魂和教育資源,在旅游教育中必須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和優秀革命傳統教育,讓人們在旅游中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刻體會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敬仰之情,增強對黨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從而在思想上形成共鳴、在行動上引起共振。其次,通過新媒體技術激發紅色旅游的發展動力,讓人們在情景參與和活動體驗中增強互動感和親切感,通過身臨其境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直接感受來實現情感傳遞,在“立體式學習”中學習中國歷史、黨史和革命史,在“沉浸式學習”中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最后,要避免紅色旅游陷入“純灌輸”教育模式,形式化的學習必然引起人們的反感,在紅色旅游中要格外重視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教育與觀光的有機統一,使人們在旅游環境中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經受紅色精神洗禮,以提升紅色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加強基層黨員干部、廣大村民、返鄉大學生的紅色基因養成教育,使紅色基因入腦入心,培養本土的專業化鄉村人才,不斷提高廣大鄉村主體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認同度。首先,要豐富紅色基因教育內容。要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化、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精神,既要立足歷史傳統文化,加強“四史”教育,又要融入新時代的新思想新內容,加強國情教育。例如,偉大抗疫精神就是紅色基因在新時代傳承與發揚的產物,要及時把偉大抗疫精神等新思想新內容寫進教材,豐富紅色基因教育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其次,要創新紅色基因教育方法。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把教育內容形象化、真實化,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生動地再現革命場景,促進紅色基因實現從“理論灌輸式”教學到“情感體驗式”教育的轉變,提高紅色基因教育的育人實效。最后,要拓展紅色基因教育陣地。不僅要始終堅持學校主陣地的教育地位,突出學校發揮紅色基因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還要重視家庭教育、鄉村教育的協同育人作用。學校不僅要在將“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把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而且要充分利用紅色基因教育資源,真正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進行紅色基因教育。只有引導和加強紅色基因養成教育,使紅色基因自覺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增強政治認同情感,才能使其在新時代得以發展和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紅色文藝深刻體現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辯證統一,通過詩歌、音樂、影視和戲劇等文藝形式來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從而鮮明表達紅色基因中所凝聚的先進價值觀、思想和精神,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努力奮斗熱情。首先,要強化紅色文藝的政治方向、思想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紅色文藝創作與活動應該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藝術形式來形象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風貌,從而潛移默化地將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核一代代傳承下去。例如,電視劇《覺醒年代》采用一系列藝術手法營造歷史深沉感,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偉大身影,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為革命奮斗一生的精神。其次,紅色文藝作品要堅持“貼近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原則,不僅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且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審美價值和精神需求。例如,電影《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等表達了當代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彰顯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底氣和骨氣。再如,電視劇《山海情》《大江大河》等塑造普通民眾堅持理想、艱苦奮斗的形象,真實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最后,紅色文藝作品應該大力弘揚典型模范人物的英勇事跡,用英雄事跡講好紅色故事,同時要堅決防止和抵制對英雄事跡和紅色故事的歪曲、泛化等不良傾向,用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例如,電視劇《焦裕祿》《大山的女兒》等深刻展現了焦裕祿同志和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表達了他們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政治品行和崇高精神,真實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

隨著網絡信息的全球化,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西方意識形態不斷滲透,與我國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等方面產生強烈的碰撞,侵蝕著紅色基因的科學性和純潔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特點,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必須優化傳播渠道,主動筑牢網絡主陣地,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教育,讓紅色基因充分發出時代之音。首先,要不斷豐富網絡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弘揚紅色基因主旋律,創新融入優秀紅色文化資源,傳播“又紅又專”的正能量,引導廣大網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樹立向善向上的思想觀念。不僅要傳播革命歷史故事,而且要宣傳身邊典型英雄事跡,提升紅色基因的傳播力和引導力,使紅色基因深入人心。其次,要逐漸形成風清氣正的網絡傳播空間,加強對網絡新媒體的監督和管理。網絡新媒體中往往混雜著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動的信息,比如,網絡詐騙、黃色暴力等不良內容,嚴重影響網民的心理健康和價值取向,因此,必須加強對網絡新媒體的監督和管理,這有助于幫助廣大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要持續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主題網站的創建工作,推動紅色基因傳承的常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傳承紅色基因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需要凝結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長久接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教育,廣泛形成傳承和發揚紅色基因的社會共識。總之,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必須筑牢網絡宣傳陣地,積極引導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形成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