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鄉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 湯存麗
農業作為河南省的基礎產業,為人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對全省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今時代,科技已經深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科學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農業模式,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為了應對市場化經濟,河南省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創新,系統優化農業生產、經營和銷售模式,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
農業科技創新就是從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以及推廣等方面入手,更新農業技術,創新農業各生產要素組合模式,利用技術研發新品種,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信息化時代加速了全球信息流通的速度以及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如果獲取信息不及時,就會使認知滯后于社會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的信息化水平,要樹立綜合的農業產業發展目標,將最新的科學技術以及研究成果引入農業發展中,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即有效地實現農業信息跨區域流通與共享,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進行資源的配置。這有利于各區域農業企業溝通交流以及開展合作,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發展。
傳統農牧業依賴自然資源條件,但科技發展改變了農業單一的發展模式,加強了農業相關產業的融合。將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農業產業中,在升級農業的同時,可減少藥物的使用,形成一條綠色的生產線,增強農業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創新突破了傳統農產品的發展模式,打破地域限制,促進農業的集群化發展并能夠穩步推進農業的系統化生產。
近年,河南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著力構建一流創新平臺,會聚一流創新人才,培育一流創新主體,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河南省立足打造國家農業創新高地,以世界眼光和戰略魄力謀劃建設“中原農谷”,加快構建現代農業創新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等37 家省級以上農科教研平臺已進駐,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9%,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5 G+”智慧農業、智能灌溉、苗情監測等一大批數字農業場景加快呈現,中原傳統農業正在向智能現代農業加速轉變。河南省實施種質資源保護、育種創新攻關、龍頭種企培育等六大行動,落實黨中央種業振興戰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已建成投用,已組建神農種業實驗室、河南種業集團,河南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小麥、花生育種水平國際領先、供種能力全國第一,秋樂種業成為近十年全國首個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農作物種業企業。河南省以市場化方式推進農技、農機、農經“三支隊伍”改革,著力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全省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超過95%。
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居于領導地位,要積極統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資源,運用具有實踐意義的科學技術,為農業科技創新助力。財政部門要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加大科研以及重點項目的資金投入。對于具有使用價值的技術采用付費方式向外提供,為技術創新積累資金。
政府應加大對科學技術研發部門的資金調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科研的積極性,對科技創新給予鼓勵與資金支持。同時,在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機制上,要始終堅持共享的發展理念,縮短科技成果轉化時間,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實現農業增產增收。促進農業科技服務制度的創新,要使農業科學技術充分發揮效力,就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加強推廣服務團隊建設,鼓勵科技團隊與農村當地的企業以及農業相關的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形成專業團隊,全方位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科學技術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動力,要全面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組建專業隊伍。同時,農業科技創新要鼓勵人才勇敢實踐創新想法,充分利用獎勵機制以及工作業績評價制度,全面提升科技創新人員創新積極性,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嘉獎,使員工在競爭中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