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博,桑 紅,孫冬雪,孫 燕,吳 波,張宇朋
(長春市第六醫院,長春130051)
突發性事件是指在無法預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可對人們的生命、財產、環境或公共秩序造成重大損害的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緊急情況下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以及社會安全問題等,這些事件具有難以預測、情況復雜、影響范圍廣泛、危害程度嚴重的特點[1]。21世紀以來,全球各類突發事件頻發,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給親歷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使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發生變化[2]。人們在面臨巨大的變故后,如果內心的焦慮和混亂未能得到有效宣泄,往往會導致情緒負性化,而這種情境下的負性情緒可逐漸滲透到個體的各個方面,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3],不僅影響到心理層面,還會波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和認知功能,造成失眠、多夢、免疫力下降、記憶混亂、決策能力降低等,并在社交層面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個體逐漸疏遠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社交隔離的風險。與此同時,工作和學業方面也會受到影響,表現為工作效率降低,學業成績下滑,甚至影響其職業生涯或學業生涯。負面影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及時而有效的心理干預變得尤為重要[4]。積極尋求心理支持、采用健康的應對策略以及借助專業的心理咨詢等手段都有助于打破這一惡性循環,重建個體的情緒平衡和生活穩定[5],故此近年來團體心理干預理論應運而生。團體心理干預是在突發性事件(自然災害、人為事故等)發生后,為了及時控制和減輕受災群體或個體的心理創傷,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使用的安全、有效、經濟、成熟的心理治療方法[6]。心理干預在改善青少年網癮、攻擊行為、乳腺癌康復期焦慮患者、地震災區中學生創傷后的應激癥狀均取得較好效果。目前關于心理干預在突發事件群體負性情緒中的應用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心理干預對突發性事件群體負性情緒的影響。
選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長春市某醫院接受治療的72例突發性事件經歷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18~39歲,平均年齡(28.16±10.62)歲。文化程度: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20例。研究組中,男17例,女19例,年齡19~36歲,平均年齡(27.53±8.69)歲。研究組采用團體心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個體心理危機干預。
入選標準:年齡≥18歲;突發事件經歷者;存在負性情緒反應者。經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7]評估,負性情緒得分高于正性情緒得分者;認知功能正常者;突發性事件群體知情同意。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的研究對象均采用同一組干預者進行心理干預。①對照組給予個體心理危機干預,是指心理干預者運用心理危機干預技術對經歷突發事件影響者進行一對一的干預過程。②研究組采用“簡快重建法”,對突發性事件群體實施團體心理干預[8]。在集體環境下由一位團體心理干預者引領,運用心理學理論和危機干預技術,通過團體動力和人際互動,對團體受助者進行心理支持和行為干預。干預前,研究者全面了解突發事件、研究對象狀況以及具體工作的開展情況,以便更好地調整干預方案。研究組根據年齡段分組,每6人一組,每組固定一名熟練掌握“簡快重建法”的心理干預者。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一次心理干預,90 min/次,于干預前、干預后一周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見表1。
質控管理:①根據入選標準嚴格篩選干預對象,并明確告知其干預方法的全部內容。②保護研究對象的隱私與安全。為確保填寫問卷的真實性,避免被調查者因擔心個人信息泄露而失去其真實性,與每位干預對象簽署了保密協議,以保證其個人信息的安全性。 ③進行團體心理干預前研究者均經過專業培訓。④數據收集工作由專業人員進行采集整理。
①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7]是由心理學家沙琳·華生(Shigehiro Oishi)和查爾斯·埃·斯皮爾伯格(Charles S. Carver)于1988年開發,中國學者黃麗修訂,用于測量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體驗,包括兩個分量表。正面情感(Positive Affect, PA)包括興奮、愉快、自信、充實等積極情感;負面情感(Negative Affect, NA)包括焦慮、沮喪、憤怒、緊張等消極情感。各有10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92、0.815,分數越高說明其情緒體驗越顯著。②心理健康狀態:采用中國心理健康量表[9]評估其心理健康狀態,包括10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有8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所有項目之和除以80為量表總均分。低于2分,心理健康;2~2.99分,有輕微心理問題;3~3.99分,有中度心理問題;4~5分,有重度心理問題。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10。③生活質量:采用WHO生活質量簡版(WHOQOL-BREF)[10]評估研究對象進行心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包含生理、心理、社交、環境,總分130分,所得分數越高說明其生活質量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22。
選取SPSS 24.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x2檢驗;PANAS、中國心理健康量表、WHOQOL-BREF結果用(M±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的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得分差異均不顯著(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正性情緒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負性情緒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干預前后的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態、生活質量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心理健康狀態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研究對象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態、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突發性事件導致的巨大變故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影響其情緒、思維和行為,遭遇變故時,人們往往會出現恐慌、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這些情緒狀態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對社會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11]。團體心理干預是通過對群體開展有組織、有目的的心理支持和干預,幫助他們掌握應對這些心理問題的策略,從而減輕其負性情緒,重建心理健康[12]。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的負性情緒得分均顯著高于正性情緒得分,說明突發性事件會給群體心理健康帶來普遍的負面影響;干預后,兩組的正性情緒得分均高于負性情緒得分,且研究組的正性情緒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研究組的心理健康狀態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應用簡快重建法進行團體心理干預可有效減輕研究對象的負性情緒,提高其正性情緒,改善團隊成員的心理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干預過程中,將關注點集中在團隊成員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使研究者在短時間內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法,以更好地緩解團隊成員的心理困擾[13-14]。
研究者幫助團隊成員充分認識到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或癥狀是人類對突發性事件的正常反應[15],有助于消除其因為缺乏理解而產生的消極心理,為進行心理干預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同時提供科學、客觀的心理治療信息,有助于解除團隊成員的心理障礙,使他們更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
自助方法可以為個體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技能,互助則強調團隊成員之間的支持與合作,而他助則意味著在專業的引導下獲得幫助[16],這種多元方法的綜合使用有助于激勵團隊成員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每個團隊成員都能夠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處理自身的心理問題。
通過回顧團隊成員在問題處理過程中的成就強化他們的自信心,激發其積極情緒[17],同時將經驗轉化為行動計劃,幫助團隊成員更好地應對挑戰。
團體心理干預在應對突發性事件帶來的群體負性情緒方面具有顯著的心理輔導效果。在團體環境中實施一系列的心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升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認知,緩解應激反應,恢復適應社會的能力,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