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萍(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西昌 615000)
涼山彝族自治州(簡稱涼山)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該地區分布有彝族、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納西族、布依族、壯族、白族、滿族、土家族等眾多民族。受到悠久歷史和民族多元文化的影響,涼山地區逐步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民族風情、豐富的民族體育資源和旅游資源。歷年來,涼山借助民族資源優勢,以彝族火把節這一節慶活動為載體,組織了形式多樣的民族體育旅游活動,吸引全國各地乃至海內外人士參與其中,釋放著強大的魅力和吸引力。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以各種民族體育資源為依托、一定體育設施為條件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的總和。”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各項政策的發布,民族體育旅游作為發展熱點被不斷提及,“民族+體育+旅游”也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應在對涼山地區民族體育文化進行挖掘保護、弘揚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上,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借助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本文圍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研究,首先圍繞涼山鄉村振興、旅游資源和民族體育文化資源等基本概況展開分析,在此基礎上初步確定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確定后深入分析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困境與優勢、意義與價值;最后根據該地區的發展現狀,結合旅游、民族文化和民族體育等特點,為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提出發展策略。
涼山彝族自治州(簡稱涼山)位于中國四川省西南部,地理面積6.04 萬km2,下轄2 個縣級市,14 個縣,1 個自治縣,截至2022 年末全州總人口489.1 萬。從2017 年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涼山地區緊跟國家政策,積極推進地區鄉村振興發展。2018 年,時刻關注涼山發展的習總書記親自前往涼山展開調研,與當地政府共商發展之策。2020 年涼山11 個貧困縣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涼山的整個脫貧發展過程中鄉村振興貢獻了巨大力量。2023 年,涼山州委特別提出,要著力構建提升“一核一區一流域”新發展格局,在11 個脫貧縣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其中明確指出“要抓好脫貧縣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農牧業、鄉村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產業,因地制宜走差異化、功能化發展之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不斷努力下,涼山積極有效推動地區鄉村振興發展,發展態勢良好。
涼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有邛海、瀘山、螺髻山、瀘沽湖、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等景點以及彝族漆器傳統技藝、彝族賽馬習俗和彝族摔跤“格”技藝等眾多國家級、省級和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涼山州提供了強勁的經濟動力,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解決了當地人口就業問題,創造了經濟效益,間接地加速了涼山“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
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境內居住著彝族、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等14 個世居民族。受歷史因素和民族多元文化的影響,涼山地區逐步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的民族體育資源。其中主要包含摔跤、射箭、射弩、賽馬、斗牛、斗羊和陀螺等兼具健身和娛樂功能的民族體育項目。通常在火把節、婚嫁、喪葬、閑暇時間、宗教祭祀、彝族年以及其他節日慶典期間都會相繼展開系列民族體育活動和民族體育項目競賽、展示,開展狀況良好并且獨具特色。
根據實地調研獲取的相關資料和整體現狀分析來看,在涼山地區借助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具備優勢的同時仍舊存在一些阻礙,其中存在的發展困境與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基礎建設欠缺,發展體系有待完善。
涼山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且民族體育活動開展狀況良好,但到目前為止并未圍繞民族體育旅游發展建立起相應的配套設置,基礎設施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影響各類活動的開展。此外,涼山體育與旅游方面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旅游或體育單個方面,與體育旅游特別是民族體育旅游相關的政策和規劃較少,民族體育旅游整體發展相對滯后,缺乏有組織、有計劃的引導和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體系。
(2)資源開發不充分,民族特色未充分彰顯。
在涼山當前的發展過程中,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仍舊處于發展初期階段。一方面,在旅游開發布局中,統一規劃的缺乏導致許多民族體育活動目前還處在自然發展的狀態,民族體育項目開發有限,民族體育資源并未得到真正的開發利用,這使得地區開發與資源利用不能與當地獨特豐富的資源狀況相匹配。另一方面,由于開發不足,開發力度和深度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地區特色沒有得到凸顯,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當地豐富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最終導致當地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利用率低下且缺乏民族特色。
(3)宣傳力度不足,缺乏品牌效應。
在涼山民族體育旅游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借助電視、報紙、微信公眾號等進行推廣,推廣范圍主要集中在省內,國內其他省市宣傳較少,國外的宣傳更是十分缺乏,這樣的宣傳推廣方式最終導致傳播形式單調、覆蓋面窄、影響力小等問題,整體上宣傳力度嚴重不足。此外涼山州大量的宣傳工作主要集中在節日和盛大活動前后,一旦節日活動結束后相關的宣傳工作將逐步減少,這樣的宣傳方式不具備持續性,很難達到品牌塑造的目的和擴大品牌效應的作用。
(4)產業關聯度低,沒有實現有效融合。
在發展過程中,當地的旅游產業、體育產業以及其他各個產業基本處于獨立發展狀態,產業之間的聯系和互動較少,缺乏一定的關聯度。即使是部分存在融合發展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產業與產業之間也仍處于相互脫離狀態并沒有真正實現有機結合,產業融合發展不充分,缺乏深度和廣度,這導致各產業缺乏一定創新和特色,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發展受限,很難發展壯大。
(1)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來,圍繞體旅融合、民族體育旅游、體育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內容國家陸續發布了各項政策。從國家發布的政策來看,體育鄉村振興是當前重要關注點之一,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其中民族體育與旅游融合、體育與鄉村振興融合均占據重要地位。總體來看,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涼山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
(2)豐富多樣的地區資源。
涼山境內資源豐富,有邛海、瀘山、螺髻山、瀘沽湖等自然旅游資源,彝族賽馬習俗和彝族摔跤“格”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行車賽、足球賽、馬拉松、滑雪等現代體育資源和賽馬、摔跤、斗牛、斗羊、斗雞、射箭、朵洛荷等民族體育資源。整體來看,豐富的地區資源是進一步推動涼山地區發展的主要動力。美味的地方美食、獨特的民族風情以及形式多樣的民族體育等不同資源之間的融合,將不斷釋放出強大的吸引力。
(3)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歲月積淀,涼山各個民族均形成了帶有地區民族特色的豐富文化,這些民族文化都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蘊涵了思想理念、傳統道德、民族品格以及繪畫、體育、舞蹈和音樂等藝術文化。一方面,作為民族傳承發展不斷延續的結果,各民族文化在精神品格、民族風情、傳統習俗等方面得到展現。另一方面,作為本民族的重要財富,當地民族文化主要通過當地人民群眾的語言、文字、節日、宗教、民俗、飲食、服飾,以及生產生活等形式進行展現。各類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以及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不僅推動地區間、民族間的交流,同時能夠帶動經濟繁榮、推動民族地區發展。
(4)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
近年來,利用體育與旅游的各項資源促進體育旅游協調發展是整個涼山州、四川省乃至國家發展的主要趨勢。一方面,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能夠豐富和拓寬旅游產品,促進旅游中與健康相關的各類消費,開拓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另一方面,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能夠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城市對外形象,提高城市吸引力。
在對涼山地區民族體育文化進行挖掘保護、弘揚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上,立足鄉村振興戰略,以旅游資源開發為中心,把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核心、民族體育作為切入點,將民族體育與當地文化、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利用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民族體育資源進行民族體育旅游建設,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當地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步提高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進而逐步樹立起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推動民族地區團結進步和諧發展,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全面交流、廣泛交往、深度交融,同時能夠有效推動當地民族體育文化傳播,帶動涼山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全面可持續發展,借助民族體育旅游賦能,激發民族地區內在潛力,助力涼山鄉村振興發展。
民族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能夠發揮巨大的意義和價值,但是應該采取怎樣的手段和途徑來促進和推動呢?發展策略到底有哪些?關于這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1)加強政府引導參與,推動地區整體建設。
政府的支持是一個地區旅游發展必備的基礎,特別是在民族地區,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始終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因此在發展民族體育旅游的過程中,政府應當自覺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帶動地區旅游有序發展。政府部門應根據自身的發展現狀,學習借鑒全國各省市的經驗,圍繞民族體育旅游鄉村振興建立起相關的職能部門,制定有利于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的有針對性且全面的政策制度,發揮政府在民族體育旅游發展方面的引領、規范作用,引導涼山州的民族體育旅游向更好的趨勢發展。此外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修改完善現有相關政策法規,加強職能部門管理,根據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發展方案,保證民族體育旅游協調有序發展。
(2)加大各項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在涼山民族體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中,各級相關管理部門應該積極地給予經濟支持,根據地區發展需要提供專項資金、增加財政投入,逐步形成專項資金、制度等政策體系,采取各種措施,確保投資環境不斷優化,逐漸擴大投入比例確保資金充足,保證民族體育基礎設施的改造、建設、運營與管理過程中的資金投入與使用得到細化。在經濟投入得到保障的基礎上,完善高速公路以及主要旅游景區公路等道路交通,專門開通設置旅游專列,解決交通出行困難。完善和豐富相關配套設施,確保休閑娛樂、餐飲服務和旅游購物等設施能夠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為景區發展提供保障。提升其他服務設施方面的建設,比如景點附近的醫療救護以及加油站等,保證旅游景區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為民族體育旅游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3)深入挖掘開發資源,拓寬體育旅游市場。
我們應在尊重歷史、順應自然的基礎上,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狀況,以不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與和諧為前提,圍繞自然旅游資源、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和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進行多方位、深層次的挖掘利用。聯合開發周邊景區、村寨,整合利用旅游資源,構建一個涵蓋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以及體育旅游資源等主要內容的旅游體系。借助民族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推動建設民族體育旅游,不斷拓寬體育旅游市場,從而逐步將涼山州打造成為極具民族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度假勝地,讓涼山旅游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
(4)加強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民族體育。
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地區資源開發的基礎上,以旅游資源開發為中心,把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核心、民族體育作為切入點、鄉村振興作為立足點,將民族體育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通過資源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等手段,利用民族節慶、體育賽事、文體表演等形式,進行民族體育旅游建設,打造特色民族體育,逐步將涼山州建設成為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讓特色民族體育旅游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驅力和持續力,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
(5)構建立體傳播渠道,塑造民族旅游品牌。
借助體育賽事活動的舉辦展示民族體育文化;采取多形式展現、多語言翻譯的方式制作宣傳片,提高海內外游客的認知度;借助AR、VR 等先進技術提升游客體驗;借助書籍和報紙等紙媒,手機報刊、網絡廣播、電視廣播、網絡電視、高清電視以及手機網站等新興傳媒以及公眾號、門戶網站、省內外新聞媒體等數字平臺進行對外宣傳;根據發展需要,組建專業宣傳團隊,創建符合地區特色的自主品牌,塑造屬于本民族的民族體育旅游品牌;立足資源優勢和民族品牌,從全方位、多角度圍繞民族體育旅游構建起適應地區發展的立體傳播渠道。通過立體的傳播渠道,針對民族體育旅游發展進行有效的宣傳與推廣,吸引社會各界以及廣大游客市民的關注,提升外來游客與當地群眾的參與度,不斷擴大涼山州民族體育旅游的知名度,提高綜合影響力,讓民族體育旅游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6)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借助民族體育賦能。
在涼山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立足鄉村振興戰略,以旅游資源開發為中心,把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核心、民族體育作為切入點,將民族體育與當地文化、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借助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民族體育資源進行民族體育旅游建設,堅持特色民族體育牽引、文化賦能、旅游帶動,加快自然資源、民族文化、體育文化等綜合建設,推動多元業態融合,借助民族體育旅游助力,激發民族地區內在潛力,將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研究表明,在涼山全面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民族體育旅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涼山地區民族體育文化進行挖掘保護、弘揚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推動涼山民族體育旅游向著特色化開發、品牌化塑造、規范化建設等多個方面綜合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當地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步提高當地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進而逐步樹立起民族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推動民族地區團結進步和諧發展,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全面交流、廣泛交往、深度交融,同時能夠有效推動當地民族體育文化傳播,帶動涼山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立足鄉村振興戰略,以旅游資源開發為中心,把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核心、民族體育作為切入點,將民族體育與當地文化、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利用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民族體育資源進行民族體育旅游建設,借助民族體育旅游賦能,激發民族地區內在潛力,助力涼山鄉村振興發展。